苏绣“与时代同步伐”刍议

[日期:2021-05-3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起源于苏州的苏绣已有2000余年历史,素以精、细、雅、洁著称,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吴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新的历史时期,苏绣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将基于苏绣的历史与现状,通过对苏绣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的剖析,探讨苏绣与时代同步伐的路径,以期助推这一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弘扬。

  

【关键词】苏绣、历史、发展现状

一、苏绣的历史与现状

  太湖之畔的江南沃土、吴地锦壤,孕育了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的苏绣。西汉文学家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的《说苑》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吴地贵族就有“绣衣而豹裘者”了。这样算来,苏绣至少已有2000多年历史。《三国志·吴志·蒋钦传》中则有“妻妾衣服,悉皆刺绣”的记录。宋代,苏绣技艺获得长足发展。据1956年与1978年在苏州虎丘塔和瑞光塔出土的经袱看,当时的苏绣已有菱花、莲花、缠枝藤、蔓花叶,凤穿牡丹等图案,铺针、斜缠针、另接针、施针等针法,并能运用三色线晕色的方法,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明代,朝廷在苏州设织染局,下设绣作,集中绣工进行专业生产,苏州市郊妇女多以刺绣为副业。苏绣在运用原料、针法、色彩等方面都已形成自己的特点,正德年间的《姑苏志》对此有“精、细、雅、洁,称苏州绣”的评定。近代,受西方艺术影响,苏绣出现仿真绣,开启了发展史上的新篇章。2006年,苏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针一线勾画中华美景,一丝一缕书写江南文化。苏绣以其精巧的构思、多样的针法和秀丽的图案,承载着吴文化的血脉,给人以美的享受。它们“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成为苏州传统手工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苏州民间传统艺术的代表门类之一。如今,苏州苏绣年产值达数十亿元,是苏州文化产业的重要门类,求购者络绎不绝。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苏绣正面临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虽然绣娘们有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但图案却大部分是传统的山水、花鸟、金鱼、猫狗,跳出常规创作范围的作品不多,图案的原创意识和原创能力显不足,老套、陈旧的作品很难俘获年轻人的心,难以迸发属于新时代的生命力,这对苏绣的长远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出现这一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可归纳为三点:一是许多人思想上存在误区,以为苏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保护而不能变动,于是束缚了创新的手脚;二是21世纪初苏州工艺行业改制后,许多单位不再“养”设计人员,导致设计创新能力不足;三是由于绣娘来自千家万户,而且基本都是体制外人员,大多靠家庭传承和师徒传承,许多绣娘难以受到较高层次的培养,缺少拓宽视野的机会,只会埋头穿针,因袭别人的图案。

  二、苏绣为何要同步时代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与元九书》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意思是说,文章应该为时代而创作。对苏绣来说,道理也是如此,必须与时代同步伐。理由如下。

  (一)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规律

  生活每天都是新的,明清时期的社会面貌,跟唐宋时期就不会完全相同。纵观数千年人类文明史,我们的社会面貌变化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低矮的平房被高耸入云的公寓楼代替,斑驳的老房子变成了崭新的大别墅,泥泞坑洼的乡村道路被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水泥路取代,飞机、高铁等交通工具的发展让地球成为一个村庄,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手机、电脑成为人们生活生产的必需品,商业形态、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就算传统的物种,面貌也发生了变化,比如牡丹、小猫、小狗,就都培育和引进了许多新品种。

  艺术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风貌的体现。任何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水浒传》《红楼梦》是这样,《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也是如此。作为一种依然活着的艺术,苏绣既是传统的,也是时代的,必然会反映当下的生活面貌。生活面貌变了,苏绣也必然变化,这是艺术的必然规律。

  反过来说,如果绣娘们无视生活的变化,那么所绣的内容必然和时代脱节,得不到发展,后人也无法看到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的痕迹,让苏绣作品缺乏辨识度。

  (二)这是消除审美疲劳的必然要求

  苏绣作品的图案,自古以山水、花草、猫狗、金鱼等为主。但如果作品一直是这样的面貌,就容易导致受众“审美疲劳”。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之所以产生“审美疲劳”,无不源于一个经典的心理学概念:感觉适应。大量的研究发现,任何的外部刺激如果不断重复,最终都会被“适应”,就会让人“没有感觉”。所以同一种食物吃久了就会感到厌腻,同一支乐曲听长了就会感到不再那么悦耳,同一件衣服穿久了就会不再感到新鲜……

  步入新时代,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浪潮席卷而来,世界各国文化相互交融,人们的价值观、审美方式受其影响,也逐渐多样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苏绣要想让受众摆脱“审美疲劳”,就必须跟上时代脚步,大胆创新,尤其要在创作题材上不断推陈出新。

  清代后期刺绣名家、画家、诗人丁佩在《绣谱》中也强调:“绣事惟选样为尤要”。选样要如何选?就要关注身边的新事物。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适合苏绣的传统画面可能已经挖掘得差不多了,新时代的新生事物,正是苏绣画面翻新的理想对象。

  (三)这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然选择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类型,是一种朝阳产业,前景无可限量。在世界经济疲软发展的今天,发展文化产业受到各国、各地重视。但如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有其特殊性,其中重要的两点,一是文化产业属于内容产业,内容是文化产品的核心;二,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更需要立足创意、着眼创新。这就要求,苏绣要注重内容的创新。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对苏绣来说,由于传统的山水、花草、猫狗、金鱼绣制太多,价格总体上越来越低,这势必影响绣娘投身精细创作的积极性,不利于产业的发展。

  这些年,包括苏州在内的一些地方提出了文化产业倍增计划。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遵循市场法则,生产内容出新的文化产品。如若不然,人们就会对类似的创作题材、雷同的画面风格感到索然无味,缺乏消费的兴趣,从而制约包括苏绣在内的工艺门类的发展。

  三、苏绣如何与时代同步伐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新时代对苏绣从业人员提出了与时代同步伐的要求,苏绣从业人员有责任、有义务、为苏绣同步时代贡献力量。

  如何才能实现与时代同步伐?个人以为,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时代的创造者,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苏绣艺术始终伴随着吴地人民的生活而存在、而发展、而繁荣,画面的内容、形式、风格,不仅体现着从业人员的艺术追求,也蕴含着人民的精神需求。因此,苏绣创作不仅要内得心源,更要紧贴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审美和需求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方能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

  苏绣从业人员可通过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开展调研,了解群众的心声;同时,可从群众的视角出发,在形式、题材、材料、技艺等方面下功夫,用心用情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让更多优秀的作品走进现代人的生活,给予大众以美的享受。

  (二)坚持以时代为对象的创作理念

  要通过文联系统的培训、观摩和展示等活动,引导苏绣从业人员形成“以时代为对象”的创作理念,将包括高楼大厦、生态景观、手机电脑、高铁飞机等新生事物绣入作品,让苏绣融入时代元素、注入时代精神,勇于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实现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

  同时,苏绣还要加强现代设计。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苏绣要成为艺术品,不能单纯“临摹”生活中的实景,而应该经过组合、裁切、特写等手法,突出与主题相关的事物,舍去无关的内容,从而创作出有个人思想、有良好品位、有高超技艺、有审美境界的时代艺术品。在这方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姚建萍的一系列原创作品值得研究和学习。

  以主旋律歌颂伟大新时代,一直是姚建萍重要的创作思路。早在2009年,姚建萍就以原创巨作《江山如此多娇》献礼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其后,她通过《春早江南》《海纳百川》《丝绸之路》《玉兰飘香》等作品反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2019年,她再次领衔创作苏绣作品《锦绣河山》,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品以长城、黄河作为主要元素,表达了江山多娇,爱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了向党献礼,姚建萍团队历时一年,设计出一幅艺术精品《初心盛放》。作品以上海市花白玉兰为主题元素,融入中共一大纪念馆和上海当代建筑等元素,展现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奋斗精神。作品既是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红色文化的全面融合,也是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艺术体现。姚建萍带领百名绣娘,历时6个月完成绣制。2021年5月,这一爱党爱国情怀的作品被以中共江苏省委的名义敬赠给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中共一大纪念馆。另外,《初心盛放》的“姊妹篇”——《百年风华》也在2021年5月开针。该作品融合春日海棠盛开的蓬勃景象,描绘苏州在党的带领下,百年以来保护传承千年文脉、奋力拼搏新篇章、生态人文与经济发展并行的时代风貌。

  (三)坚持以明德为目标的创作要求

  文艺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价值的核心是道德。纵观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品必然是能浸润人心的;凡是有价值的作品,必然是引领社会风尚的。

  苏绣作品要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也必须以“明德”为目标,创作反映历代中国人民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伟大实践的作品,书写和描绘我们的精神图谱,尤其要塑造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感人故事、光辉形象,比如南湖红船等革命圣物,井冈山、延安等革命圣地,钱学森、邓稼先、程开甲、屠呦呦、钟南山、袁隆平、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先进人物,从而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培根铸魂,在与时代同步伐中,引导人们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苏绣在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以上是我个人对苏绣艺术发展的一点体会和感想,管窥之见,贻笑大方,不当之处,敬请批评和指正。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