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京宝庆银楼创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从事传统金银饰品(摆件)工艺已有200年历史。2007年3月宝庆银楼传统金银细工制作技艺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项目继承了我国传统金银器制作工艺,主要包括绘图、雕塑、翻模、拼装、焊接、绘錾、砑光、景泰蓝、镶嵌、装配等10多道工艺流程,其制作手法主要分为雕塑、制模、拼装、焊接、雕錾、表面处理、印记7个大类。是江南实镶錾花工艺传承完整、脉络有序的典型代表,技艺世代相传。从艺者集成和光大了古代江南金银制品特色,风格上又揉合了北派技艺,加上金银原料熔炼技艺超群,造型上富有时代气息,因此形成了宝庆金银摆件工艺特有的风格和特征。
【关键词】金银饰品 宝庆银楼
宝庆金银摆件完整地继承了我国古代金银制品制作工艺,这对追溯古代金银工艺历史,探索制作技艺细节,反映古代金银工艺成就和工艺特点,研究我国金银工艺文化和社会意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该项目由于诸多因素影响产量日渐减少,随着老一辈工匠退休,年轻人大多不愿学艺,优秀人才匮乏,传统工艺濒临失传边缘,传承环境不容忽视,仍需加大保护力度,为了保护传承发展这一传统工艺,认真落实保护计划的实施,对其代表作进行展示与保护。在工匠和专家的参与下,在企业和政府的帮助下,做到可持续传承。
宝庆金银饰品继承了百年老店的传统技艺,融合国内南北方制作手法,采用国外先进专用设备和时尚元素,设计制作水平和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宝庆银楼传统技艺产品分为两大类,一是金银珠宝首饰,以款式新、做工精、成色足而著称。二是金银摆件工艺品,它继承了我国传统金银器制作工艺,融南北工艺特色为一体,是江南实镶錾危工艺传承完整、脉络有序的典型代表。
宝庆坚持“用首饰艺术和东方文化赢得顾客”的设计开发理念,将东方典雅华贵与西方简洁明快结合起来,形成宝庆人自己的独特风格。制作的珠宝翠钻镶嵌首饰,造型简洁明快,线条淸晰,做工精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立体感强,给人以豪华、高贵的感受。挂坠别针的制作以珍珠、玉石镶嵌为主,造型上富有象征性,大多以变形的花草虫鱼、兽禽动物类不规则几何图形相结合,形成多变的图案。足金首饰造型各异,款式品种多样,表面以天然色泽为主,注重立面处理,外观光灿夺目,无色晕,无色差。
金银摆件在继承江南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取了牙雕、玉雕、木雕等传统工艺技法,融北方的累丝工艺和南方的实镶工艺为一体,造型上采用写实与夸张相结合的手法,使摆件整体上体现出传统的珐琅、镶石、花丝等工艺和现代技艺的有机结合,达到传统工艺和现代艺术的和谐统一。产品制作精巧,造型生动,晶莹剔透,华贵典雅,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宝庆以开发基础首饰品种和高档镶嵌首饰为基本,同时研制首饰的新材料、新工艺,以适应珠宝翠钻首饰的新潮流。在足金首饰新品开发中,试制拼装首饰,有18K金和千足金两种,在传统的手工艺设计上,结合失蜡浇铸工艺和铣花工艺,推陈出新。
南京宝庆银楼120多年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经一代代艺人的带徒传授,脉络有序,代代相传。
第一代传承人,不详;第二代传承人:童正高、陈松祥等;第三代传承人:王鸣鹿、王水连等;第四代传承人:李镇浩、王均棠、孙廷权等;第五代传承人:邵瑞康、倪忠钰、陈文章、郑国坚等;第六代传承人:王殿祥、王培生、孙泽芬等;第七代传承人:杨子江、李建军等。其中,王殿祥为国家级传承人(已故),李建军为国家级传承人,杨子江为南京市市级传承人,刘浩为南京市市级传承人,顾宸斌、李进、方韦为区级传承人。
与南京工程学院多次商谈后,建立了校企合作项目,让传统工艺走进校园,宝庆银楼作为传承点,以点带面,并立项实施,同时拟定案教学方案,针对学生教学目的、课时安排、课程内容作出详细分解,并制作教学课件,力争做到严谨细致。在教学项目实施的同时,还协助校方根据金银细工的工艺要求因地制宜筹备工作室对购买的材料、工具,进行把关,并向省、市、区各级主管部门申报此项目。
去校方针对2015级学生的毕业设计辅导,同时对2016级2017级的同学普及金银细工工艺技艺以及宝庆品牌的历史发展。并开设为期2个月25节实践操作课,学生通过实践课在制作技艺上有了大幅提升,现场教学效果显著,也得到了师生们的肯定与好评,为开拓眼界,把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5月下旬带领学生到上海视觉学院参观工艺美术生毕业设计展,从中得到很多启发,6月下旬带学生到扬州参观大运河文化展并采集素材,通过学习交流,提高认识,拓展思路,将联合设计出相应的产品。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曾经的一些老手艺逐渐消失,学习这门技艺时间周期长,需要有美术基础,并且学徒期间工资不高,当下社会心气浮躁,很难有年轻人愿意静下心来认真学习这项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导致目前传承架构不健康,存在着断档的可能性。非遗传承人肩负的担子很重,但这也是一种动力,在完成自己作品的同时,在高校中挑选有潜力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引导这些学生走向非遗这条道路,让非遗的影响力逐步扩大,人群基础坚实。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切实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通过“活态”传承,让非遗“保值”甚至“增值”,让金银细工技艺在国家非遗名录中永绽光彩、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