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器融合——核雕新技艺

[日期:2021-06-1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道器合一是艺术领域备受关注的内容,是艺术与技术之间矛盾与融合的产物,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艺术的进步与发展。核雕作为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传统工艺,在我国江南地区以精巧和优美成为文人墨客把玩的物件。本文首先分析了民间传统工艺中“道”与“器”的概念和关系,结合核雕制作工艺要点阐述了两者融合背景下核雕新技艺。

    关键词:核雕技术;道器融合;工具;橄榄核
    核雕有着设计奇特、雕刻技术高超的特征,被不少人称之为方寸之间的奇迹,这种工艺最早出现于宋代,与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越来越高,各种风格迥异、形态多样的核雕作品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分支,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这里我们有必要对核雕新技艺进行探究,并将道器融合理念融入其中,为核雕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新方向。
    1、民间手工艺术中的“道”与“器”
    自古以来,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将文学艺术看得非常重要,其地位高且立意高尚,几乎与哲学等同。“道”在传统文化思想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无论是道家无为思想还是说文所行道也,都将道作为思想核心,属于“行而上”的位置;而物质属性则是“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两种观念的影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道”与“器”逐渐产生了争论。但是对过去传统文献进行钻研和分析,并没发现早期文化思想中有关任何褒扬一方、贬低另一方的意思。
    我国相关文献资料中,最早记录“道”与“器”的文献为周易,书中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的“道”被后人理解为超越各种事物现象的抽象思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思维的一种;而“器”则是有形态、有变化的器具,是一种能够被人们能够直观的感受到,是物质形态的一种。而后又有文曰:“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由此可见,“道”与“器”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彼此之间缺一不可,只有两者之间有序组合、科学配合,才能让各种器具的设计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亮点。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阶级等级的不断细化,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独尊背景之下,器逐渐沦为下九流,全面被“道”压制。这主要是因为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与学者几乎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代表“器”的物质被上层人士不注重,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外如此,所有的手工艺术品以及“器”代表的工艺都被上流人士认为是“奇技淫巧”,这种现象在清朝表现的尤为突出,原来在清朝时期,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如此一来就挡着外邦的入侵,大门一关,短期内麻烦事还真就少了很多,不过这时间一长,清国人就慢慢与外界隔绝了。目光被蒙蔽着,看不到外面的发展形势,他们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不得而知。其实不管进步与否,我们都应该一清二楚,不说做到手眼通天吧,起码心里有数。然而就在清朝闭门造车的几百年里,欧洲正在变得强大起来,同时手工技艺在此时代背景下受到严重的冲击,对核雕技艺也造成很大的影响,导致不少核雕技艺的失传、
    2、核雕技艺特点
    我国雕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各种雕刻文化艺术多不胜举,核雕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核雕艺术之一,从古至今的文化、文明记载中有众多核雕作品记载,其不仅体现了我国核雕技艺的高超以及艺术美观特色,更是苏杭地区传统文化的历史记载和传承基础。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自古以来被誉为天堂之地、人杰地灵,自宋代以来工艺美术品众多,工艺美术行业非常强盛。苏州核雕从技艺角度分析,有着小、巧、精、灵的特征,体量方面非常小,但是其中却蕴含着大世界,从细微之处彰显艺术特色。巧则是作品构思巧妙,设计和雕刻方面利益独特,能够巧妙的运用各种特殊材料来彰显作品主题内容。精则是艺术突出,技术精湛,作品的表现力非常强烈。灵主要是作品中拥有独特的灵气,创作内容往往包含了人文典故、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等,是核雕作品中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
    3、核雕在制作方面的工艺特点
    3.1核雕制作过程分析
    为了保证核雕工艺能具有良好的外观造型,并且在雕刻过程中能具有良好的质量,首先就要做好核雕原材料方面的选择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到核的形状、尺寸以及核表面纹理情况凹凸情况,这些方面都会对整个核雕工艺的质量造成影响。
    首先,对于核的尺寸方面的选择也有规律可循,一般情况下如果要雕刻单核作品,那么要保证核的最大截面宽度能在两厘米以上,如果要雕刻一些手串类的核雕作品,那么需要保证其截面的最大宽度在两厘米下。而从核雕原材料的形状方面来看一般情况下将原材料比较圆润饱满成球形的,称之为圆核,这核雕材料适合雕刻一些单体类的作品。并且核雕原材料选择方面来说形状并不一定要保证其具有规则性,在一些核雕师的眼中为了使得其有灵性,还会选择一些外形比较奇怪的和调研材料来进行加工。
    3.2打皮去尖操作
    在进行核雕过程中还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一些初步的加工,比如要对其表面进行打皮,使其表面的一些杂质去掉,这样不仅能有利于雕刻工作开展,同时也能使核雕具有更好的美观性。其次在一些雕刻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去尖的操作,将核两端的尖端去掉,但是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有一些雕刻作品为了适应合计要求也会将尖部保留。
    3.3勾样操作
    在正式开展核雕制作之前,还要在核雕原材料的表面进行基本图案的描绘以及设定,这样就能保证在正式开始的过程中雕刻的更加精准,从而提高核雕工艺整体工艺质量,另外在雕刻过程中如果担心了一些图案的描绘,会影响核雕本身的质量,那么可以使用铅笔来进行勾样,这样在出现失误情况下还能及时的进行擦除。
    4、“道”与“器”融合之下的核雕技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越来越重视,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技艺的认知越来越深刻,这给核雕工艺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核雕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制作和生产势头越来越强劲,在苏州地区最为常见。但是在过去,人们在核雕艺术品选购的时候,往往会重视核雕的美观性和艺术性,而忽略了核雕本身蕴含的文化与精神属性,这就导致了“器”优与“道”的现象。而“道”作为核雕艺术品的精神文化属性,是民族文化、地方特色得以延续的基础,为此长时间的注重“器”而忽视“道”导致核雕工艺出现了畸形发展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给核雕艺术的发展构成巨大的影响,逐渐产生了重视利益而疏远文化的现象。
    为此,不少人在核雕艺术领域开始追求传统文化的融入,在确保核雕市场的同时加大核雕的精神内涵研究。但核雕艺术的魅力和文化价值到底是什么呢?这种问题只要我们仔细阅读《核舟记》一文便能得知答案。这篇简短的文章深刻描述了核雕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让人们对核雕技艺有了全新的认识,也由此说明在古代的时候,核雕技艺便存在传统文化与雕刻技术相融合的现象,唯有如此才能达到最佳、最好、最高的雕刻目的。
    核雕作为古老而又现代化的民间艺术之一,承载着传统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承担着发扬传统艺术与技术的任务,但它由于现代工业技术以及艺术存在分离的现象。为此,在核雕工作中必须要将传统思想文化理念融入到现代艺术、技术体系中,使两者之间形成完美的整体。由文章可得知,任何轻“道”重“器”或者是轻“器”重“道”的核雕观念都是不科学的,都对核雕工艺的传承和发展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在当今高度重视核雕艺术发扬传承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传承,为核雕工艺的健康稳定发展指明新方向。
    5、结论
    总之,在核雕工艺中理清“道”与“器”的关系,实现两者融合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核雕技术水平,还能更好的将艺术智慧融入到核雕记忆中,提高核雕工作的整体雕刻素质的同时,帮助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审美观、人生观,促使核雕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保持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雕刻出优秀作品的同时,在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下共同进步,促使核雕事业长久不衰。
    参考文献
    [1]李涵.道器融合意趣天成——苏州核雕艺术与技术新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1(004):163-166.
    [2]周树杰,李钰莹,顾越.传统手工艺的继承与创新——中国核雕艺术[J].美与时代:创意(上),2020.
    [3]戴祖权.方寸之间的天地——谈核雕艺术的魅力和创作感悟[J].现代装饰(理论),2016,000(007):P.166-167.
    作者简介:丁志贤,苏州市工艺美术师。1965年出生于苏州舟山村,从事核雕已有30余年。作品构思巧妙、技艺精湛,富有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多次获得全国、省、市及各类艺术奖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