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教育传承是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传承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学校教育。高校是非遗教育传承的“最佳土壤”,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青年人才培养基地,在学校教育传承中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国内高校在非遗传承领域的经验进行了详细梳理,归纳出当前国内高校非遗教育传承的四个基本模式:依托机构模式、依托专业模式、依托课程模式、依托场馆模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高校;基本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不仅仅是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更是一块巨大的教育资源。众所周知,家庭教育传承是非遗传承过程中最重要、最早、最多采用的传承方式,因为以前的人基本是把非遗技艺当做一种谋生手段,传承非遗仅是停留在生存这一最基础的层面。现如今,人们不再依靠非遗技艺维持生计,生活条件的逐年改善致使传承非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就此出现老一辈的传承人后继无人的情况。于是,教育传承不再局限于家庭成员间的小范围传承,开始逐渐扩展到了学校和社会上,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这样的教育传承模式传播范围更广、受众群也更为年轻化。
一、教育传承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
正如通化师院美术系的王纯信教授所说,最好的保护是传承,最好的传承是教育,最好的教育是创新。[1]申茂平认为,非遗教育传承是目前非遗保护的最佳形式之一。这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非遗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精神、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的过程。因此,非遗教育传承对非遗的传承、保护、开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可见,教育传承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
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院长田卫戈在提到敦煌文化和敦煌石窟艺术的保护利用问题时表示,对优秀文化进行传承,要通过弘扬和教育。而传承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学校的教育。[3]学校是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职能是专门培养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具有教育场所较为稳定、教育手段多样且有效、教育内容完整且系统等不可比拟的优点。小至学龄前的幼儿、大至研究生,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非遗教育传承,不仅能够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而且有助于学生思想行为的塑造,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高校是非遗教育传承的“最佳土壤”
作为学校中的高等学府,大专以上高校是青年人的聚集之地,也是衔接高校生和社会的重要纽带,在信息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特别优势,加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与科技手段,不仅能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智力支持,而且能够挽救部分非遗传承困境,对我国非遗的各项工作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生相比中小学生、幼儿而言,在校时间更多,除课堂以外的可支配时间充裕,这为高校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提供了相当便利的条件。高校生对于知识、信息、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观察力、洞察力相对较高,心智趋于成熟,因此参与课堂外的校园文化活动的配合度也高,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与更好开展。
可以说,高校是非遗教育传承的“最佳土壤”,是传承非遗的主要青年人才培养基地,高校在学校教育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非遗教育传承是目前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能够让高校更好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其更好地发挥高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另一方面能够增强高校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与艺术表现力,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道德素养、健康素养与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实现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高校的特色化办学。
三、当前国内高校非遗教育传承的基本模式
本文对国内高校在非遗传承领域的经验进行了详细梳理,归纳出当前国内高校非遗教育传承的四个基本模式:依托机构模式、依托专业模式、依托课程模式、依托场馆模式。
(一)依托机构模式
这里所说的设立机构是指设立非遗专业学院和非遗研究中心(产学研基地)这两种机构。
1.设立专业学院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是全国高等院校中第一个独立设置的,从事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教育工作和研发工作的二级学院。该学院于2013年4月24日成立,是全国第一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命名并致力于培养非遗保护与研发、项目传承专门人才的学院。
本文了解到:(1)国内设立文化遗产这类二级学院的高校还是有不少的,但是设立专门的非遗学院的高校屈指可数,很多高校并没有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离出来单独设立学院进行专门的教学研究;(2)专科院校设立非遗学院的热情度比本科院校要高,意识到了非遗教育传承的“具身化”,重在培养创新非遗应用型人才、非遗手艺人,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性,为学生将来毕业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打下夯实基础。
2.设立研究中心
本文总结出国内高校设立非遗研究中心的几个特点:(1)设立范围从全国向地方发展,例如,从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这类北京高校向复旦大学、天津大学这类地方高校发展;(2)设立高校从985、211工程重点高校向普通高校发展,例如,有中山大学、南京大学这种既是985也是211的重点高校,有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大学这种211高校,也有上海师范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这种普通高校;(3)高校性质从综合类向专门类发展,例如,有复旦大学、武汉大学这种综合类高校,也有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这种艺术类高校,也有河南师范大学、宝鸡文理学院这种师范类高校,还有郑州轻工业学院、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这种理工类高校;(4)依托机构从独立性向合作性发展,例如,有中山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这种独立依托高校设立非遗研究中心的,也有杭州师范大学与浙江省文化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BMW、武汉大学等16所高校、南京大学等14家单位这种高校与高校或是高校与其他机构合作设立非遗研究中心的;(5)非遗研究中心名称从中央向地方发展,例如,从中山大学设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这种全国性的非遗研究中心,向杭州师范大学与浙江省文化厅设立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河南师范大学设立的“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等14家单位设立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这种地域性的非遗研究中心发展。
(二)依托专业模式
这里是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1.学历教育
2004年8月,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了使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能够更好地开展,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同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了非遗保护的思想、方针、目标和政策,该通知明确提出了“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4]全国大中小学校积极响应,尤其是各大高校反应尤为热烈。自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真正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出现在大学里,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山大学等约20所大学率先开设了与非遗相关的专业,对其他高校起到了带头表率作用。
目前不管是专科教育、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全国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高校培养非遗人才的模式。非遗相关专业的出现,让人感到警觉与喜悦,同时也让人感到烦恼和紧张。警觉的是,我们必须秉持严谨科学的态度合理地保护和传承本国传统文化产业;喜悦的是,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和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专业优势来保护和传承非遗;烦恼的是,非遗相关专业的开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多、困难重重;紧张的是,一些非遗项目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2.非学历教育
文化部、教育部于2015年开启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随后正式公布了2016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首批参与该计划的有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在内的57所高校。[5]该计划旨在利用高校特有的学术、教学、科研、人才资源优势,为非遗传承人群提供非遗项目专业知识与技能(工艺)的研修、研习与培训,为其提供交流、探讨、实践的平台。学员通过零距离接触非遗传承人,亲身体验与学习非遗手工技艺,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全身心沉浸在非遗环境下,很好地体现了非遗教育传承的“具身化”。
本文总结出该计划有以下几个特点:(1)培训对象都是社会人士,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2)培训时间都是一个月左右,将学员集中起来进行脱产培训;(3)培训方式基本都是采用通识课、专业课、参观、交流、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训宗旨都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养,使他们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国家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三)依托课程模式
这里是从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这两种课程类型展开讨论。
1.选修课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强烈呼吁要采取措施保护好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有遗产管理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到“鼓励开展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技术和艺术研究以及方法研究”。[6]以高校为基地,“一方面要解决文化遗产在大学里的认知学习、传承创造的问题,另一方面大学教育要与民族现代化发展相结合,培养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文化创造力的人才。”[7]因此,在高校开设非遗选修课很有必要。
在高校里开设非遗选修课是保护、传承非遗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一途径能够培养出更多热爱、保护、传承与发展非遗的新一代,非遗传承队伍壮大起来且趋向年轻化。高校选修课分为:专选课和公选课。专选课是指你所学的专业可以选修的课程,公选课是指不限定专业的全校自由选课。高校非遗课程也可以分为以上两种类型。
2.活动课程
“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对于宣传、保护和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弘扬科学人文精神、拉近师生与非遗文化的距离、培养高水平的非遗专业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了解到:全国各地的高校已经开展了不少以非遗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活动包括开展非遗知识科普与文化宣传的讲座、现场展示与传授技艺、教师学生的参与互动、举办非遗作品展与汇报晚会等,并借助省委及市委宣传部、省及市文联、市文广局、非遗博物馆、街道社区等各方力量,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为我国非遗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出一份力。高校生在“具身化”的非遗教育传承模式中了解非遗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工艺制作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非遗教育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教育,如果仅仅通过“非遗进校园”这种活动课程“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形式,那么这种浅表的普及非遗的宣传方式是远远达不到非遗教育的目标的。任何人都无法在较短时间内全面、系统地了解非遗文化,因此必须将高校的非遗教育与学生的专业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并且聘请非遗传承人和高校专业教师合作开发出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非遗相关课程。高校非遗教育可不是简单的音乐课、舞蹈课、手工课等,当然也要由高校专业教师和非遗传承人来给学生授课。非遗传承人进高校,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次科普与学习非遗文化的绝好机会,这样能够拓展教师的教学范畴、提高专业水平、提升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与传承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依托场馆模式
这里是从高校博物馆、图书馆和社会专业博物馆这两种场馆类型展开讨论。
“馆校合作”指的是博物馆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合作关系。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8]“馆校合作”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面对面、零距离接触史料、文物、藏品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校外学习,从而提升综合素养;另一方面馆藏的艺术珍品为编写课本教材和实施课程改革提供了珍贵的教学资源,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从而能够得到更好发挥。国内不少高校正是在借鉴场馆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馆校合作”,探索非遗教育传承的新路径。
1.高校博物馆与图书馆
(1)高校博物馆
国内高校博物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综合性博物馆,如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河北大学博物馆;另一类是占比率居多的专业性博物馆,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高校博物馆相比社会博物馆而言,展品虽量少但质精,专业性强,自身特色显著,除了具有人才和地域优势,最大优势在于可以依托高校教育和技术资源进行学术研究。高校充分利用校内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对非遗的保护、展示、传承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样能够让非遗真正活起来,做到真正的“活态传承”。
(2)高校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育与信息资源、科学技术与地域区域的四大优势,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地方非遗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一方面能够拓展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新领域,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促进地方非遗、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本文总结出了以下两个问题:首先,非遗文化来源于百姓的民间生活,高校图书馆在对地方非遗文献与实物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时,会存在检索途径相对单一、信息渠道获取不畅通的问题;其次,高校图书馆基本都是通过参与非遗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开展非遗馆藏的展览,承办“非遗进校园”活动包括邀请非遗传承人来校举办讲座、演示工艺、邀请师生参与互动体验,建设非遗特色数据库等方式进行非遗教育传承,过于雷同,缺乏新意。
2.社会专业博物馆
除了高校博物馆,我国拥有较多的社会博物馆,这类博物馆不光是文物保护机构,更是教育机构,具有强大的社会教育功能。这所社会大学校,可以说是学生的第二课堂,这个课堂以实践为主。这里以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为例,该博物馆属于社会博物馆中的专业馆。
199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吴元新创办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这是我国首家集收藏、展示、研究、传承、生产性保护为一体的蓝印花布专业博物馆,下面设有蓝印花布传承基地、蓝印花布研究所、元新蓝染坊等创意工作部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是中国蓝印花布的主要博物馆之一,也是中国蓝印花布唯一传承基地。博物馆馆藏资源较为丰富,吴元新馆长自馆成立至今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已经从民间收集、整理了明清以来的蓝印花布实物遗存及图片资料三万余件。博物馆于2005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蓝印花布艺术传承基地”的称号,于2006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博物馆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苏州大学、南通大学等院校的研究实践基地。这些正是以场馆学习理论为前提,很好地践行了“馆校结合”的非遗传承理念。
博物馆国家级蓝印花布传承基地重视培养青年传承人群,目前通过染坊中带徒、家族式传承、院校教学、社会培训的方式,立体式地传播传承蓝印花布技艺。吴元新及其家族传承人编纂出版了《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藏品卷、纹样卷等十多部专著,承担国家重点课题。博物馆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立传统染织工作室,在中央美术学院、南开大学等高校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手工艺公选课,在天津大学设立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分馆,在苏州大学开设传统印染的研究生课程,在南通大学创办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和非遗研究院,自2016年开始承担国家艺术基金“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青年人才培养”项目等。[9]笔者就职于南通大学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工作地点就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高校非遗研究所与社会专业博物馆的结合,再一次体现了“馆校结合”的非遗传承理念。
本文认为,像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这一类的专业场馆,在某些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与高校博物馆相比,专业场馆较为实际,办馆理念就是要不遗余力地抢救与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地方非遗,目的明确,落实到行动中,效果明显;其次,与高校非遗课程相比,非遗课程流于浅表、不够深入,学生对非遗文化大多停留在“了解”层面而非“理解”层面,更不要谈学会且熟练掌握非遗技艺了。而且非遗课程在校内的影响力十分有限,传播力不够强,选修非遗课程的学生并不是很多。但是社会专业场馆与高校结合进行非遗教育传承,专业性强,重点是体验性与实践性强,参观过程也是学习过程,很好地践行了场馆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像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不只是和南通大学这一所高校进行合作,而是和全国范围内的多家高校合作共同促进非遗教育传承,扩大了非遗传承的学术影响。
参考文献:
[1]凯定干.最好的传承是教育[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d3cc5a0100mf3q.html,2010-10-11.
[2]申茂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及其实现途径[J].教育文化论坛,2009(1).
[3]王占东.【聚焦2020甘肃两会】委员田卫戈:敦煌文化是巨大教育资源,纳入学校教育是最好的传承方式[EB/OL].http://gansu.gansudaily.com.cn/system/2020/01/11/017330800.shtml,2020-01-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185117.htm,2005-12-22.
[5]光明日报.文化部启动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1/15/c_128630103.htm,2016-01-15.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6-05/17/content_5350157.htm,2003-10-17.
[7]乔晓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教育和民族文化资源整合[J].美术研究,2003(1).
[8]国家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086.htm,2014-03-26.
[9]吴元新.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EB/OL].http://www.wuyuanxin.com/page/nantonglanyin/,2020-09-04.
作者简介:沈润东,硕士研究生,2013年12月起就职于南通大学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学习刻版、染色、刮浆等手工技艺,将民间收集来的大量花布进行整理、归类、拍照、修图、编号,协助吴元新馆长编纂有关南通蓝印花布的历史文化、纹样花型、手工印染技艺等的书籍,参与南通大学非遗研修班的培训,硕士毕业论文以“高校非遗教育传承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例”为题展开论述,为我国高校活态传承非遗提供深入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