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文化多样性的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传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面临传承困境。保护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本文从传承机制、传承路径和传承方式三个角度探寻,通过对相关文献的仔细阅读,从而确立了社会记忆、场馆学习、具身认知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记忆;场馆学习;具身认知在漫长的历史文明长河中,人类创造了绚丽多姿、各具特色的文化,它们凝结了人类几千年来的劳动和智慧。在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中,非物质文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历史文明的发展与繁荣。中国是一个拥有多民族的千年文明古国,又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现代大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史的一部分,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并且代代传承下来的无形的精神财富,滋养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渗透在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长河之中,[1]既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又展现了我国的民族软实力。
然而,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逐渐打破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开始过上了信息化的生活。在经历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工业革命之后,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产业经济和商业开发,逐渐遗忘饱含人类文明结晶的传统文化。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传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面临传承困境。因此,保护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
首要的是确立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理论基础,夯实的理论是一切实践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传承机制、传承路径和传承方式三个角度探寻,通过对相关文献的仔细阅读,从而确立了社会记忆、场馆学习、具身认知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记忆——传承机制
截至目前,“社会记忆”尚未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开始对此给予关注并热力探讨。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学生莫里斯·哈布瓦赫是从社会的视角来讨论记忆的第一人,他于1925年首次提出了“集体记忆”概念,区别于个人记忆,认为记忆是一种集体社会行为,由此开创了集体记忆理论。保罗·康纳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记忆”概念,他认为社会记忆应贯穿于社会秩序和传承之中,并提出了反复的纪念仪式、体化实践和权力关系对社会记忆的建构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的观点。康纳顿认为记忆不只局限于现在对过去,两者不可分割,记忆是连续而不是孤立的。我国当前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文化记忆和强化正是受到康纳顿社会记忆观点的启发,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对非遗的保护和本质的理解,逐渐重视起非遗的活态性和传承性,[2]并不断强化集体记忆,发展创新非遗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
本文认为,社会记忆与文化传承的发展步伐一致,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管在什么时候,也不管是哪一种文化,社会记忆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并具有继承性和传播性。[3]文化无不是记忆的,文化传承其实就是通过社会记忆展现出来,社会记忆是文化传承的基本环节和重要方式。反过来,文化传承也让社会记忆得以延续。[4]文化传承的过程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记忆的遗产进行保存、积淀、延续并成为社会记忆基础的一个双向互构的过程。[5]社会记忆能够通过人们亲身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反映出来。[6]因此,把社会记忆理论引入我国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各种实践是很有必要的,极具可行性。从社会记忆的视角来回顾世界和人类历史,来观察分析当前我国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现代记忆图式,能够为我国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新机制。
二、场馆学习——传承路径
场馆,一般是指各种与科学、历史和艺术教育相关的公共机构,不仅包括科技馆、博物馆等封闭场所,也包括动物园、植物园等露天场所。场馆学习,是指发生在以上公共机构的一种非正式学习。[7]场馆是学校以外的全新的学习领域,是课堂的延伸,是课程的载体,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空间,是馆藏品、参观者和社会文化交互碰撞的场所。场馆学习能够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有着特殊的育人价值,不仅能够丰富学习者的知识,而且能够拓宽他们的观念和思维、增强兴趣与好奇心、提升学习体验感。在场馆中参观,其实就是一种教育活动,既是参观者的学习过程,又能促进社会文化的传播与普及。
2014年,国家教育部为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等各级各类场馆,做到场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探索构建具有均等性、广泛覆盖的场馆教育项目并形成机制,以实现场馆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可见,国家积极倡导场馆教育应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紧密结合。[8]
场馆学习改变了学校教育以往的方式,重实践、重体验、重互动。场馆中的参观活动多数是以家庭或学校为单位,可以说场馆学习是基于家庭学习和学校学习展开的。讲解员借助场馆中陈列的文字图片、照片、实物为参观者进行详尽地讲解,这些讲解内容便是非遗的理论知识。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把所见所听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个转化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过程。场馆学习巧妙地将参观这种社会文化活动转化为一种传播、普及馆藏文化的活动,让参观者于无形中去接受并认可场馆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这种非正式的学习相比抽象的学校教育来说更为具体。场馆学习不仅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更有展示与体验活动,例如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除了有工作人员或非遗传承人讲解蓝印花布的起源与历史、藏品、工具与纹样介绍,还有纺纱织布的现场展示和现场教授扎染、印染手工技艺,参观者可以自行体验,实践性非常强。场馆学习让非遗文化不只是局限于理论知识,更是让参观者在体验中感受非遗之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前,国内不少高校正是采用场馆学习理论打开了非遗教育传承的新路径。
三、具身认知——传承方式
具身认知,也称“具体化”,是建立在西方的皮亚杰认知论、加涅信息加工理论和维果斯基社会文化理论、詹姆斯外周情绪理论等理论的基础和支撑之上,探讨人类如何通过身体与外界的交互作用获得认知的新理论,属于认知主义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体系。[9]目前,具身认知还没有一个明确而统一的定义,主要是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强调身心合一。近年来,专家学者们对具身认知产生了极大兴趣,分别从心理学、认知学等学科的角度对此开展研究和讨论。他们的观点具有共通性,认知与身体互为关联,认知是一个具体身体的认知,认知的本质是一种身体经验,认知的经验来源于有体知的身体,认知和体知相互作用。[10]当人再一次经历与之前相似的身体体验时,当前身体体验的认知效率会有所提高。[11]具身认知的提出弥补了离身认知在情境认知方面的不足,[12]极具教育指导意义。
杜威的“做中学”和库伯的体验学习都强调了身体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刚好和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在认知中发挥的主体作用的这一观点不谋而合,也正好契合了目前我国非遗保护和传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具身认知理论特别强调身体的体验性,具身认知理论下的传统文化教育能让学习者在愉快、轻松的活动体验中学习,从而减轻他们的记忆负担。
非遗教育传承正是具身化的,它能够让学习者在体验中对非遗的知识和技能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具身化的,着重身体的知识实践,非遗技艺通过“具身”于身体形成“身体技艺”,非遗手工艺品是身体技艺的产物。人的身体在真实的非遗环境下,亲身参与非遗手工技艺的体验,通过近距离接触非遗传承人,一边学一边做,从而了解非遗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工艺制作流程,这种文化沉浸式学习正是非遗传承得以开展的重要条件。具身认知理论能够为我国高校非遗教育传承提供一定的理论价值、现实依据以及新的传承方式,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最终应落实在技艺的“身体”上,从而真正实现“活态传承”。[13]
参考文献:
[1]魏亚菲.河南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接轨高校体育教育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5.
[2]何研.基于社会记忆的非遗传承机制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20(4).
[3]唐少杰.从文化记忆到社会记忆[J].河北学刊,2007(2).
[4]何晓丽.文化传承的社会记忆探析[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3.
[5]高中建,何晓丽.文化传承的社会记忆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6]吴燕.社会组织在畲族民间体育传承与保护中的功能与价值——基于社会记忆理论的思考[D].厦门:集美大学,2017.
[7]伍新春,曾筝,谢娟,等.场馆科学学习:本质特征与影响因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8]夏文菁,张剑平.文化传承中的场馆学习:特征、目标与模式[J].现代技术教育,2015(8).
[9]李志河,李鹏媛,周娜娜,等.具身认知学习环境设计:特征、要素、应用及发展趋势[J].远程教育杂志,2018(5).
[10]袁小婷,叶浩生.具身认知一体论:二元还是一元?[J].心理研究,2018(2).
[11]褚乐阳.面向非遗传承教育的体感交互型展示资源设计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19.
[12]巴晓.基于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聋生工艺美术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19.
[13]王海亚.身体、情境、认知:传统手工艺的具身与传承[J].美术大观,2019(8).
作者简介:沈润东,硕士研究生,2013年12月起就职于南通大学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学习刻版、染色、刮浆等手工技艺,将民间收集来的大量花布进行整理、归类、拍照、修图、编号,协助吴元新馆长编纂有关南通蓝印花布的历史文化、纹样花型、手工印染技艺等的书籍,参与南通大学非遗研修班的培训,硕士毕业论文以“高校非遗教育传承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例”为题展开论述,为我国高校活态传承非遗提供深入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