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核雕 题材 创新
妙趣横生的核雕艺术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橄榄核经过雕刻呈现出丰富的图案,体现我国传统民间工艺之美。随着审美潮流趋势的不断变化,人们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迈向了更高的层次。要创作出受大众欢迎的优秀作品,就要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紧跟时事,创新设计,对核雕而言也不例外。
为庆祝建党百年华诞,笔者将传统核雕艺术与现代设计元素进行巧妙的融合,创作出了一组包括《南湖红船》《神舟12号》《中国梦·大红灯笼高高挂》等核雕精品,向建党一百周年献礼。本文通过对题材的选择和布局设计等方面,结合此次的创作经历和心得,浅谈核雕作品主题的艺术设计。
一、传统题材的创新
题材是设计创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题材就没有对物象的设计,就无法确定作品的主题。核雕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经过一代代核雕创作者的创作和传承,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传统题材,主要以传统中国元素为蓝本,吉祥纹样、花鸟鱼虫、民间故事以及神话传说为主,这些传统题材至今仍是核雕的主流题材和内容,例如观音、弥勒、罗汉等。许多核雕创作者直接照搬名家作品的题材,或是根据古书绘制、博物馆展出的样式进行雕刻,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题材千篇一律,显然已经不能再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要求,再美的图样也只会让欣赏者产生审美疲劳,与优秀设计范畴相差甚远。
传统题材具有传统的美感,是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瑰宝,是前人总结创作出的精华,传统题材固然不能被舍弃,而是需要创新,但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一直是业内难题,要跳出这个圈子,就要知道创新的是什么样的题材,如何才能符合当下多元化的审美。这就要求创作者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美,同时拓展核雕作品的设计思路,结合生活、结合时事,将传统核雕题材进行创新化,对传统元素进行提炼和改进,结合更为多元化且具有艺术性的题材,使之焕然一新。核舟是核雕的传统题材,大众熟悉核雕大多也是从《核舟记》一文开始的,核舟结构精密,构思巧妙,许多核雕创作者会雕刻核舟以体现自身的雕刻技艺,但仅按照古书上的描述雕刻难免千篇一律。嘉兴南湖红船已成为中共“一大”的标志性象征,笔者参考了传统的核舟形象设计,利用橄榄核原有形状,施以圆雕和镂空技法,雕刻了《南湖红船》这一作品,尽力复原南湖红船的历史风貌,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发展,创作出具有时代视角的创新作品。
《南湖红船》
二、具有时代视角的新题材
除了在传统题材上进行创新,在设计题材时可以适当借鉴时下流行的设计元素,并将其作为切入点尝试,使它产生有代表性的元素和特点,符合现代审美潮流。但新题材的创新不是一味地以怪异、消极夺人眼球的,在创新创作时要符合大众审美,新题材要从时代视角出发。
首先,核雕艺术的创作题材应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扎根人民。核雕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当代核雕创作者应结合生活进行创作,让用艺术方法表现身边的故事,表达人民心声,结合生活实践,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成为创作的题材,让核雕艺术服务于大众。
其次,核雕艺术的创作应与时俱进,从时代视角出发。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变化,时代是日新月异发展的,国家大事、时代变革都可以成为核雕题材的丰富来源。当然,核雕创作者要与时俱进,要把握好创作与时代的关系,创作出记录时代、反映时代变革的优秀工艺美术作品。
最后,核雕作品的创作创新应是合理而积极向上的。创新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不能盲目创新,使用不合理的方式对时代发展进行误解误读,传承发展、开拓创新应继承时代特色,紧跟时代潮流,保护和传承核雕文化艺术特色,向着正确的方向合理创新。
《神舟12号》
三、布局合理是创作设计成功的关键
有了作品的题材,接下来就要对物象进行审视,观察是否适合将物象雕刻在核料上,合理设计布局,让题材融入到橄榄核上。这一步骤看似简单,实则难度较大,要求核雕创作者具备一定专业绘画基础,熟悉题材的内容,能合理地布局比例。例如在设计花卉植物时,要区分植物各部分的特点和动态,枝干遇风的动态,花叶的比例;又如设计动物时,要考虑动作的特点,躯体各部位的大小和比例,以及脸部的情感表达等。布局合理是创作设计成功的关键,设计并不仅是在橄榄核上勾样,要先了解制定的题材,根据核料的形状进行构思。由于橄榄核是两头尖,中间宽的形状,物象是雕刻在整个橄榄核表面的,而不是一个平面的展开,因此,一般来说主体物象在布局时不会在上方或者在下方,而在中间。确定物象的疏密和布局,十字定位的方法可以使用:橄榄核的中心线相当于一条中心轴,可用以确定主要图案的位置和比例,再确定所雕刻主题图案的横线,即用一个十字分割了橄榄核,以此确定主体物象的比例。
除了雕刻物象本身的布局,橄榄核与底座之间也可以用合理的布局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这种方法可以让作品整体形成一个摆件,思路也更为广阔。笔者在设计《中国梦·大红灯笼高高挂》时,特意构筑了苏式亭阁用以展示作品,在布局上形成相互呼应的构图,以橄榄核作为灯笼主体,运用圆雕、透雕、浮雕等技艺精心雕刻,再以红丝线为配饰串成挂件,这样一来能让橄榄核与展台相融合,布局具有新意,并具有江南地方特色,体现在艺术追索道路上的“中国梦”。
《中国梦·大红灯笼高高挂》
四、结语
本次创作的灵感来自于笔者学习党史时的感悟,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当代核雕创作者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对题材进行创新,将传统与当代审美融合,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红色文创追寻革命足迹,用“小文创”讲述“大党史”,用传统的雕刻技法来创作时代题材,将核雕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叶志明.《吴中绝技·中国核雕》.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
[2] 汤钰林主编.《苏州工艺美术》.文汇出版社.2012年
[3] 陆梦嘉.《指尖上的艺术——浅谈苏式核雕》.大众文艺.2015年
作者简介:
夏栋,1981年生于苏州舟山村,现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核雕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江苏省首届紫金文化创意青年人才,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民间工艺家。擅长人物雕刻,作品刀法流畅、线条细腻、人物表情自然逼真,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