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惠山泥人艺术特点浅析

[日期:2021-07-2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无锡惠山泥人作为历史悠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为明显的艺术特点,正是由于历代手工艺人对这些艺术特点传承与创新,才使得无锡惠山泥人经久不衰。本文结合泥塑作品创作实践,从无锡惠山泥人的题材特点、造型特点、构图特点与色彩特点等四个方面对其艺术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惠山泥人工艺与文化的传承创新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惠山泥人;艺术特点;
  
  一、惠山泥人题材特点
  
  在明朝中期以前,无锡惠山泥人的发展早期,往往以喜庆吉祥、求吉纳福等表达人们向往美好生活、凸显底层老百姓现实生活的题材为主,这以“粗货”为代表,比如大阿福、寿星、小花囡、车老虎、三堆子、春牛等形象。随着历史的发展,昆曲、京剧等戏曲文化深入人心,就出现了模仿戏曲演出场景,以戏曲人物为原型捏制的泥人,比如《贵妃醉酒》、《蟠桃会》、《游园惊梦》等“手捏戏文”成为了“细货”的代表。它们往往是手工艺人为了表达抒发不同生活态度,而准确把握戏曲人物精彩瞬间的体现。
  
  (一)动物题材
  
  动物题材的泥人通常被称为泥动物,如鸡、牛、猫、虎等动物形象常在惠山泥人作品中表现。如常见的《大公鸡》,以农家常见的公鸡为原型,突出“公鸡报晓”的特点,正是对农民日出而作的辛劳与勤奋的反映。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牛往往被作为耕地播种的功臣与福将被百姓传颂,《春牛》则是对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形象的展现。在中国古代,农民作为底层百姓,生活往往非常艰难,不仅要看天吃饭,还长期受到封建官僚与地主的压迫,生活惶恐不安。无锡当地老百姓家里往往会把《春牛》作为供奉对象之一,以祈求风调雨顺、大吉大利。《蚕猫》可谓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泥动物,它一改猫在传统耍货中神气威风的形象,将其与蚕相结合,给人以诙谐可爱之感。由于江南农户多以养蚕为主,而老鼠经常啮咬蚕茧和蚕种纸,这让蚕农门十分苦恼,基于此手工艺人独具匠心捏制了“蚕猫”这一动物形象,祈盼猫能赶走老鼠保护蚕种、蚕茧,用蚕猫避鼠患页是无锡当地一直沿用至今的习俗。
  
  (二)人物题材
  
  人物题材是无锡惠山泥人最常用、最经典的创作题材,如广为人知的《大阿福》、“手捏戏文”等都是人物题材的作品。《大阿福》以一团和气的形象,体现了人们对吉祥如意生活美好期盼,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团团圆圆的追求。现在常见的出现在年画中的福娃形象,以及胖娃娃一类的手工艺品或这玩偶,几乎都是通过大阿福不断演变出来的,寓意着吉祥如意。而在大阿福出现的早期,他就是老百姓过年过节供奉的一个小泥偶,以祈求镇灾辟邪、六畜兴旺、平安康健。
  
  (三)手捏戏文
  
  明代中叶以后,以无锡、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各地,昆曲盛行,昆曲文化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惠山泥人也不例外,随之发展出现了手捏戏文。清代初期,徽调、京戏也相继在江南出现,手捏戏文的形式与内容就越发丰富。舞台戏曲的表演艺术,泥塑手工艺人的艺术加工与手捏彩绘的工艺之间有机结合形成了无可比拟民间艺术——“手捏戏文”。通过对戏曲主要人物精彩表演瞬间的抓取,着重刻画戏曲人物惟妙惟肖的形象,其在构图方式上较为平稳。
  
  二、惠山泥人造型特点
  
  无锡惠山泥人的造型特点,并不追求形态上的相似性,而是侧重表达创作者的意向。而且,由于“粗货”与“细货”所选取的创作题材不一样,它们所表现出来的造型特点也有明显的差异。
  
  以“大阿福”为代表的粗货,表达了“简满合一”造型特色——简练夸张、高度概括。一是注重把握形象的神韵。惠山泥人手工艺人往往通过形象来表达一定的情感寄托,这就需要创作者深入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人物的嬉笑怒骂,从而通过挖掘人物的心理动态,将人物的各种神态特征表现出来。二是提炼夸张,强化比例特征。我们常见的类似于《大阿福》的作品往往是没有脖子的,而且头部大的夸张,这就是所谓的“放头缩手去颈根”手法,这样就能让人物形象的面部表情更加清晰,从而易于绘画上色。三是饱满圆润的造型特点,给人以舒适圆满之感,寄托了人们对和谐、圆满、团圆的追求。
  
  不同于《大阿福》的简练概括,“手捏戏文”具有更加浓郁的人文特色,注重人物形象的活化,以形传神,精于刻画人物神情。一是精细化,为了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强调对细节的精致刻画,追求精工细作的美感。二是程式化,体现了民俗造型与集体无意识和集体意识一脉相承的思维逻辑,如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神态夸张、“头”大“身”小等特征,将民俗造型展现的淋漓尽致。三是角色化,戏剧中不同人物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类型,因此手捏戏文通过“角色化”的造型语言分别刻画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
  
  三、惠山泥人构图特点
  
  对于不同造型的题材,无锡惠山泥人在构图特点上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单个形象为了在构图上突出强烈的装饰韵味往往注重饱满。多个形象的捏造,为了让整体形象及饱满又美观,且充满节奏感,往往通过调整各个形象之间的位置关系与整体的疏密来构图,从而表现为“紧缩间距”。而对于更为复杂的“手捏戏文”,一般是对多个戏剧人物形象的塑造,因此为了让其构图有助于呈现出视觉舒适感,使其更加具有旋律感,舒缓紧张的故事情节,往往通过高低错落安排每一个喜剧人物形象,塑造惟妙惟肖的动态瞬间来体现。“细货”的构图形式通常分为平行式构图、几何式构图和密集式构图三种。
  
  (一)平行式构图
  
  平行式构图是无锡惠山泥人在捏制塑造过程中最常见的构图方式,通过平行式构图通常把读个泥塑人物形象平行排列,让展现出来的场景表现的更加平稳、缓和。如《闹钹》这一民国手捏戏文,为了展现三个人物形象之间相互呼应的关系,采用了圆弧形排列来构图,这一设计理念塑造的作品,给人以舒适感觉,让整体更加柔美圆润,具有极强的流线性。而泥塑作品《庙会香汛上的小贩》则是较为传统的单一平行线构图,这一作品通过将杂耍的、卖小吃的、吹糖人的等庙会上各色人物角色汇聚在一起平行排列,不同人物的鲜明动态特征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人物生动形象,构成了一幅热闹非凡的庙会场景。
  
  (二)几何式构图
  
  惠山泥人根据作品中造型主体人物的数量不同往往呈现不同的几何形态,如三角形、四边形,此外还有中轴非对称形式和中轴对称形式。如清代手艺人周阿生和丁阿金合作完成的经典泥人作品《蟠桃会》,整体像金子塔一样,采用三角形构图,作品中的人物按照地位高低成递减形式区分,三角形的顶点是最尊贵的王母娘娘,往下是各路神仙,随着官位等级的降低,往三角形的底边方向层层递减,通过三角金字塔构图表现群仙贺寿的场景,不同人物的身份高低也一目了然。
  
  (三)密集式构图
  
  密集式构图一般用于塑造五个以上人物形象的泥塑作品,由于人物数量众多,造型复杂,表情各异,只有通过密集型布局才能给人以较为强烈的视觉感受,从而形成多样化且丰富的组合态势。如泥塑作品《庙会》,通过“S”型密集式构图,把看热闹的行人、杂耍表演的人、吹拉弹唱的一人近百个人物形象呈现出来,表现出了庙会的热闹场景,整个作品气场强大、气势恢宏,具有极强的熏染烘托力,让手中完全沉浸在手工艺术的魅力之中。
  
  四、惠山泥人色彩特点
  
  色彩作为惠山泥人手工艺人活化动物或人物形象的主要途径,作品的感染力非常依赖色彩,尤其是“手捏戏文”对色彩的要求非常高。总体来看,惠山泥人在色彩上用色大胆,突出明亮、鲜艳、醒目等特征,其色彩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原色为主,色彩鲜明
  
  主张明亮鲜艳的中华传统色彩的特点在无锡惠山泥人作品上展现的一览无余。惠山泥人借由强烈色彩刻画题材形象,突出形象特征,大力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对喜庆祥和的偏爱。如《大阿福》,使用红色、黄色、蓝色三种原色来配置色彩,十分明确地表现了强烈色彩与主题的配色特点。
  
  (二)对比用色,彰显效果
  
  惠山泥人手工艺人擅长在服饰的色彩配置上使用大面积的互补色彩,这种手法形式能够更加活跃眼球,彰显色彩特征。惠山泥人配色的独到之处,在于利用强烈色彩与纯色进行对比,互补取色,让作品更加多彩夺目。为了让作品色彩产生冲击力,增加视觉效果,惠山泥人在服饰用色上擅长使用红绿色等最强烈的原色来组合搭配,恰如其分地阐释了泥人用色词“爆”。
  
  (三)有色无色,交相辉映
  
  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补色的运用上,如使用无色系色彩黑、灰、白等搭配调和不同人物造型的头发、肤色、胡须等,无色彩与有色彩特点明显、相得益彰,如此一来补色能够在无色彩的烘托下激烈性相对减弱,从而换个色调,给人以更加舒适和美观的视觉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立萍.惠山泥人的视觉符号解读及文创实践[J].装饰
  
  [2]潘春宇,李敏.早期惠山泥人的服饰色彩解析[J].艺术百家
  
  [3]黄永飞,刘少牛.从惠山泥人大阿福看民间和谐观[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4]朱岸静.浅谈惠山泥人的文化背景及艺术特征[J].陶瓷科学与艺术
  

  [5]张文珺. 惠山泥人与昆曲—论手捏戏文的艺术特征[D].东南大学


  作者:周璐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