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守艺”——留青竹刻

[日期:2021-07-2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留青竹刻是江苏常州的传统工艺品之一,近几年“手艺人”一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何为手艺,即用双手配合简单的工具产生的技术与艺术,而我作为手艺人,因希望留青竹刻代代传承下去,所以更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守艺人”。
  
  关键词:留青竹刻;手艺;守艺;传承
  
  一、我与留青竹刻的“不解之缘”
  
  凭借年少时对画画的热爱,所以选择了美术学习。有别于其他类,画画可随时拿起笔表达眼睛所见、内心所想之物。但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我手中用来展示美的画笔会变成刻刀。自2008年,第一次接触到鲜为人知的留青竹刻,因其独特的浅浮雕风格,时间越久越能展现它的独特魅力,这使我与之结下不解之缘,更在往后五年的闲暇时光里,从未减少对其浓厚的兴趣,于是下定决心专心、系统的学习这门艺术。在2013年夏天,正式拜师徐文博,把留青竹刻从兴趣爱好变为工作。起初三年很是辛苦、枯燥,这大概就是梦想照进现实本该有的最真实写照。日复一日的练习书法题材,使学习生活显得单调乏味,甚至会让人失去热情,可是随着一件件青涩的完成品展现在眼前,我又会告诫自己,既然选择了,也花了精力,那就守住初心,坚持下去。
  
  时间从不言语,却可以给出答案。现在回过头去看,才了解师父当初的良苦用心。三年多的刻书法是最磨炼心智的,不光能使人坐的住、静下心,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刀功,潜移默化的为日后夯实基础。十多年的竹刻时光,当一幅逐渐饱满的画面出自我的手时,渐渐地我发现,这便是竹刻值得我坚持的魅力所在,所以,作为手艺人,在努力精进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我不仅想让更多人了解她,更想成为守住留青竹刻这门艺术的“守艺人”。
  
  2016年,第一次跟着师父去山里采毛竹。印象里尤为深刻,漫山遍野的竹林,我们一行人在当地人的指引下,从清晨到傍晚,爬过好几座山头,看到数不清的竹子,我甚至因为没有经验,穿了普通的鞋,把一双鞋给走坏了。即便如此,一整天下来,入得了眼又符合我们需求标准的也仅仅只有三棵,这可谓算得上是千里挑三。感叹间才得知,平时手中不起眼的“原材料”,在最初挑选它们的时候便要求极高,首先得是四年左右竹龄的毛竹,且须在腊月霜冻之后采摘,最好要生长于山腰平地处,这样的竹子才会长的挺拔,其次竹节、直径要长,有利于将来画面的完整性。没有斑点瑕疵的毛竹会让画面更为起洁美观。在山里第一轮挑选后,先要一颗颗人工扛至山下,用切割机裁切至可用大小。再进行,高温蒸煮,再趁热擦去表面油花,反复晾晒等一系列繁琐工序,之后趁好天气晒上四五个月,最后整齐置于阴凉干燥出“陈”上四五年,才可进行二次筛选,用于创作雕刻。因此,前些年我手中拿到的每块平平无奇的竹片,实质上都已经经历过一次岁月的“沉淀”了。所以,我都会更加爱惜、更加用心去创作。
  
  二、关于“手艺”留青竹刻题材方面的见解
  
  留青竹刻在我创作的最初,题材并没有非常广泛。最近几年跟随师父也做出了许多尝试与创新。从传统的花鸟鱼虫、人物山水,到现代的小庭院景、动物走兽,再到近阶段的卡通动漫,时代在发展,传统艺术融入兴新潮流,是社会变迁人们接受度的扩大和提升。
  
  关于传统题材,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师父徐文博指导下尝试山水画,因为有些地方根本无法下刀,经过师父的讲解,我才了解做留青竹刻的山水有许多地方是和绘画相反的,全然需要依靠对画面的理解准确下刀,才能恰到好处的利用竹子本身的纹理,表达出古画的朦胧意境,耗时2个月,当真是用刀一点一点磨出来的,每天都在揣摩怎么才能更接近心中想要的效果。好在这副《秋江独钓图》获得了”2017年工美新力量暨长三角工艺美术新作大赛”金奖,这不仅是对我过去竹刻生活的肯定,更是对我未来竹刻路的一种鼓励,让我对今后的创作更有信心了。
  
  而《盼》是一副现代风格的动物作品,描绘的是斑驳的墙后端坐着一只独自等待的牧羊犬,时间仿佛静止,身旁落叶飘零,狗却有坚定的眼神。认准你,你就是全世界,表达了动物对人的忠诚。对于动物刻画较难处理的是毛发和眼神,在无法言说的画面里都靠一丝一缕在传递情感。师父指导时说到“瞳孔的处理下刀要尤为果敢,才能把它展现成一只有生命的活物,才可以让大家读出《盼》是一件有故事的作品。”得以有幸在2020年第十一届”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喜获银奖,这对于我来说又是一个里程碑。
  
  三、关于“守艺”的见解
  
  外界不断对我有肯定的时候,我也在思考,既要保留传统,也应迎合年轻人,卡通动漫是80/90的青春,又是00/10后的童年。消费群体在年轻化,我们的目标群体也要顺应时代做出改变,不仅可以改变画面内容,将动漫人物,卡通形象刻于竹片之上,更可以改变竹片的展示形态,从原有的臂搁变化成车挂件,钥匙挂件等等,随处可见的东西,不再是放在锦盒、收藏柜里传统工艺品。让它成为日常生活的小饰品,个性定制自己的专属,将竹刻带进生活,贴近生活。我们不光在作品上用心推陈出新,在学校授课,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而今觉得有意义的事,将来会觉得的更有意义。我的初心就是守住这门艺术,做个有心的手艺人,非遗进校园也是政府大力支持的。让更多新一代年轻人了解,让非遗不在冷门,也是一种守,这样就不会出现非遗文化断层。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希望当下的守艺人认真守好并提升自己的技法与水平,更好的传承留青竹刻。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青春是奋斗者的标识,让青春之光闪耀在梦想奋斗的道路之上。
  
  作者简介:
  
  张琪,1991年生,常州武进人,师从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徐文博。现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留青竹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武进区工艺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常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多次获得国家工艺美术大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