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绣《芍药百蝶》的创作

[日期:2021-08-1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苏绣起源于苏州,是我国的四大民绣之一。它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和技艺,经过刺绣大师们一代代匠心的传承才得以延续至今,已经形成浓郁的地方特色,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艺术特点。也成为我们苏州的标志之一。

  关键字:苏绣 芍药百蝶

  苏绣“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精细雅洁”驰名中外。苏绣作品那精致的构图,细腻的针法,秀雅的色彩,洁净的绣面再现了它的地方风格。精细是苏绣艺人高超技艺的表现,雅洁则是苏绣的美学特色。这四个字体现了苏州人优美、柔和、文静、高雅,也凝结着苏绣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精细,主要体现在丝线上。根据一根不足一毫米的丝线,被逐层劈开,剥离成一百二十八分之一,相当于人类头发的十分之一。这是丝线韧度可以承受的最大极限,赋予了刺绣令人惊叹的生命力。雅洁,主要体现在色彩上。以苏绣的精细见长,它的色线达到千种以上,每种颜色由浅到深就有十多种之分,一件作品有时需用到一二百种色相的丝线。俗话说:“一笔千线”画家信手一笔,刺绣就要千针万线来表达。因此,一般一幅小型的苏绣作品需要一个刺绣老师绣制3至5个月完成,中等型的苏绣作品要绣制一年左右来完成,大幅型的苏绣作品则需要绣制两三年以上的时间创作完成,有时还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
  
  制作作品时,绣者会跟据画面物体的不同选用不同的针法,运用不同粗细的线条和采用丰富的色线来表达,特别是在大型作品为了丰富层次感,采用几种甚至十几种针法,线条由一绒细至一丝乃至四十八分之一细如蚕丝的细丝,用几百至上千个色相,每个色相二十多个色级的色线,绣工精细至极。
  《芍药百蝶》由苏州刺绣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黄芗创作设计。黄芗老师擅工笔花鸟画,画作构图严谨,造型生动秀丽,笔墨细腻精妙,雅丽秀润,意境深邃,独具一格。画作展现的是芍药花开香清粉澹,成群的蝴蝶在和煦的春风里翩翩起舞,绚丽多彩的翅膀在春光里舒展,一阵微风轻轻拂过,阵阵花香飘来,蝴蝶们惬意地时聚时散,享受大自然带来的芬芳。
  
  在了解了黄芗老师画中所表达的意境,了解了画与绣之间的必然关联之后,我开始担任主创,并携手苏州刺绣研究所陶磊、王康霞在方寸间探索《芍药百蝶》,历时了将近两年时间、共用了三百多种色相的丝线,最终完成《芍药百蝶》的创作。
  
  在做刺绣的时候,首先要观察画稿。每幅画都有它的中心,表达不同的意境。运用以“针”代笔,以“线”抒情。《芍药百蝶》的中心就是蝴蝶。蝴蝶疏密有致分布在画面的大部分地方。蝴蝶我采用了施针、施套针法绣制。施针针脚齐整清晰,丝绒匀洛细致,色彩调和自然浓淡合宜,丝理排列均匀光彩可鉴,一丝一绒用针纤巧绣线纤细,绣线细密紧凑不露针迹。施套针线条长短不等,线条间距由图案而定,一般间隔两针。绣时,后一层线条与前一层线条要错开。因作品色彩复杂多样,为便于加色需层层绣制,绣时排针距离要相等。每一层均按此前绣法,分层施密,逐步加色,直至绣成。分层施针是为丰富所绣图案色阶,绣制时线条间排列要均匀,不宜用同色线并列,否则会影响色彩和顺。经过分层施针,层层晕染,自然过度呈现出蝴蝶的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给人浑朴自然、沉潜润厚、栩栩如生的感觉。
  
  其次,采用散套针法绣制花和茎叶。散套是苏绣作品中最常用的针法,主要特点是等长线条,参差排列,皮皮相迭,针针相嵌。由于线条组织形式较灵活,丝理转折自如,镶色浑厚和顺,绣面细腻平服,能细致地表现花卉、翎毛等的生动姿态。茎叶不是笼统的一种绿色,嫩叶的尖端有些泛着红,靠近底部的叶子有些显老,越往上越鲜嫩。这就要运用几套色系拼接起来,绿色系的丝线就有粉绿,黄绿,蓝绿,三套线呈现茎叶的老嫩,运用丝线线条的2丝到6丝。用深红、粉红、淡紫、鹅黄等色系的丝线来表达六朵不同的芍药花,每套不同颜色的花线就十几种由浅到深。 形态各异,但丝理转折自然,绣缝粗细均匀缜密,色彩和顺,营造出绚丽多彩、春意盎然的景象。花、叶、茎相互交叠,自然衔接,与翩翩起舞的蝴蝶相互映衬、和谐相融,给人以依依惜别、难舍难分而又美轮美奂的感觉。
  
  《芍药百蝶》是一幅比较大而又相当考验刺绣功底的作品。一方面考验我对原画独到的理解和把握,深刻揣摩作者的意境与表现的思想。另一方面更要准确做到在不同情境和区域对各种针法、丝线的运用。同时,也需要根据《芍药百蝶》的内容,采用多种针法组合,排针布线,灵活变化,达到近实远虚,层次分明,使画面具有鲜明的立体感,色彩丰富,视觉上立体感强烈,给人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
  
  苏绣经过世代传承和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在变化,艺术审美也在改变,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带来的,历史总是在争议中前进。通过一个个刺绣老师,将一缕缕心细,化成一丝丝细丝,将一针针绣近一幅幅作品中,再这么一代代传承下来。针和线,工和艺,长年累月,一以贯之,尺幅之间,形神兼备,苏州刺绣“小技”终成大美。
  

  艺术是没有止境的,我们的创作灵感也是没有局限的。随着时代快速的发展,苏绣的传承也落到我们年轻一代的手中,我们年轻一代担负着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我们年轻一代需要不断学习,具备美术基础,有一定水平的眼界和审美。我们年轻一代需要不断学习并探索新的针法和绣法,灵活运用,善于变通,不断创新思想和理念,丰富苏绣的表现方法,用手中的针和线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作者:金艳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