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州核雕,不仅作品精细灵气,造型活泼多样、富有立体感,而且雕刻线条流畅、所塑人物传神且风格各异,堪称核雕园里额一朵“奇葩”。那么如何将这朵“奇葩”推广开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苏州核雕,爱上苏州核雕?是否可以结合学校的社会实践课程,开始核雕工艺与学校实践活动的联动来推动?笔者就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核雕 联动校园实践基地
提起苏州,温婉灵秀的印象就会跃出脑际。它在充满了现代化气息的同时也保留了高度的古色古香的韵味,这不仅得益于苏州的人文、历史,也有一部分是来源于传统的手工艺品,巧、精、奇、微的果核雕刻艺术,就是其中的代表。
果核雕刻艺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核雕。中国核雕艺术历史悠久,根据目前可以查阅到的资料来看,核雕最晚产生于明代中后期的正徳、嘉靖年间。而有“南工”之称的苏州核雕,不仅作品精细灵气,造型活泼多样、富有立体感,而且雕刻线条流畅、所塑人物传神且风格各异,堪称核雕园里的一朵“奇葩”。其中的苏州光福核雕更是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于核雕的记忆,一部分人源于接触后对核雕的喜爱,其他的大部分人则来源于初中的一篇课文《核舟记》。精致绝伦、栩栩如生的雕刻作品,技术高绝的手工匠人,让大家啧啧惊叹。那么,可以将核雕推广进学校吗?
其实,作为苏州本地的一项传统工艺,核雕与校园之间的联动天然具有很多的优势。首先,作为名列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光福核雕,所在的村镇各个都是“工艺之乡”,走进光福镇上,宽阔的街道,高高的楼房,到处矗立着核雕的画像,摆放着核雕的作品,这是孩子们天然的社会活动主题基地。此外,光福镇的手工业如今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前店后坊”的格局,为孩子们探寻核雕的历史提供了便捷。再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很容易打造出一个沉浸式的体验学习基地。
首先,充分地挖掘当地的资源,通过走访专家,查阅相关的资料文献,整合苏州核雕发展的历史过程,编辑收录核雕发展历史上的名家人物、具有代表性的核雕创作,以及核雕的保存、把玩、鉴赏和蕴含在背后文化内涵的相关文献资料,这些资料整合好之后,对于学生了解苏州核雕的发展历史、理解文化内涵和赏玩核雕作品都有着非常积极地促进作用。
其次,依据整合的材料资料,打造一个充满趣味性、观赏性、体验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实践基地。我们都知道,一个精心设计过的教学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好感。一旦学生对该科目产生了好感以及兴趣,我们的实践学习活动便已经成功了一半。当学生来到实践基地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体验核雕在精雕细刻间蕴藏的精致文化,不仅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精益求精”的品质,也让核雕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生根发芽。
此外,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放宽视野,充分挖掘本地资源,聘请核雕专家,与学校的老师相互配合,使核雕课实践课内课外实现互补,使知识的学习与技能与实践实现互补,让学生的核雕实践呈现长效性、整合性的特点。
那么在此过程中,核雕的实践课程能够给双方带来哪些益处呢?
对于核雕本身而言,第一,课程的实施系统地梳理了苏州核雕的历史源流和发展脉络。
学生的社会实践也是学习的一部分。既然是学习,就不可以打无准备的仗。因此要整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纲要。学校联合核雕实践基地,根据具体的实践实际情况,贴合学生学习的阶梯型学习过程,整合苏州核雕的相关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核雕课程纲要的研究和撰写,这也是对于苏州核雕文化的源流、发展进行的一次系统地考察、梳理和整合。
其二,对于苏州核雕文化的传扬。
苏州自古以来就有人杰地灵之说,也正是在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上,苏州人精工细作,代代相传,用一双灵巧的手,打造了名扬四海的“苏作”工艺,让苏州“精致”的印象流传开来。“精致”不仅是对工艺的要求,更是对美的追求。《核舟记》中记载到:“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对此,赞叹是“恣取万象于一毫”,宋起凤说是“纳须弥于芥子”,魏学咿则说这是“技亦灵怪矣哉”,可见这些雕刻技艺的高超。也正是这种高超的技艺,才能在方寸之间,雕刻出纤毫毕现、栩栩如生的传神之作。与此同时,这也反映了核雕匠人们讲究细节的做事态度,耐心打磨的匠心精神以及精致的生活态度。这种“精致”的追求,反应到雕刻上则呈现出精微的匠作境界。细密时虽然一刀挨着一刀,一刀叠着一刀,但是毫厘毕现,丝丝入扣,毫无杂乱;在舒朗之处却是因形定势,因势利导,看似简约,实则灵动非常。
除了对于工艺的“精致”追求外,核雕还处处透露着匠人们精巧构思。我们都知道小小果核上遍布纹理,如何通过巧妙的避让或利用来创造出可以观赏把玩的机巧,却需要巧妙构思、精心设计。明代的冯梦龙在《古今谭概》说到:“又曾见一橄榄花篮,是小章所造也,形制精工丝缕若析。其盖可开,合上有提,当孔之中穿绦,与真者无异。”可见核雕雕刻者对于“精巧”的执着。
那么,核雕的实践课程又能够给学生和学校带来什么呢?
对于学校而言,组织核雕文化的实践学习活动,不正是依托苏州工艺特色,建设特色校园的有力抓手吗?建设特色文化校园,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文化的同时,能够接触家乡特色工艺,走进家乡工艺名人,了解家乡特色文化。
对于教师,不仅拓宽了教师的文化视野,也推动了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整合文化资料,编撰实践学习材料,正是对教师工作能力的考验和挑战。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据此处理实践学习资料,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学的有兴趣、有梯度、有深度,进而提升专业本领。
对于学生,首先能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体会核雕雕刻者对“精巧”的追求,在体验中感受和培养注意细节的态度和习惯。很多孩子在学习中经常会所谓“粗心大意”的问题,我们希望孩子们通过实践,感受核雕形神兼备的美来源于细节的雕琢,栩栩如生的雕刻源自于匠人们细微的追求,从而让孩子们感悟到不仅在学习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也要注意细节的道理并养成这样的习惯。
此外,我们更希望孩子们在实践学习之后,能把实践学习过程中的整合能力、感受能力、表达能力迁移出去,将这些学习能力延展到其他学科中,在这些学科中分解知识,重组知识,体验感受,获得知识的教育和情感的教育甚至是审美的教育。
苏州核雕文化的背后,蕴藏着的是丰厚的文化的底蕴。让核雕作品走进校园,走到学生的身边,让学生能够随时实地看到它,感受它,在浸润中体会苏州精益求精的历史文化追求,从而达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指尖上的艺术——浅谈苏式核雕》,陆梦嘉,大众文艺,2015
2.《橄榄核雕把玩与鉴赏》,何悦、张晨光,北京出版社2007年1月1日出版
3.《“巧夺天工”的核雕艺术》,《收藏界》2005年04期
作者简介:
周礼勇,高级工艺美术师,从事橄榄核雕刻21年,所制作的作品线条浅畅,活灵活现。在 “苏艺杯”及“艺博杯”上多次荣获金银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