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有大爱:浅谈核雕的人文之美

[日期:2021-08-1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核雕的作品小巧玲珑,精致生动,雕于方寸之地却有清记晰流畅的线条,给人带来极强的立体之感,从而使得核雕上的事物、人物风姿各异,富有神趣。这些风姿各异的核雕不仅具有玩赏收藏的价值,而且也蕴藏了丰厚的人文内涵。例如《核舟记》所描绘的核雕,就深刻展现核雕丰富的人文内涵。本文核雕作品《可爱的人》就核雕在疫情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文内涵进行探讨。
  
  关键词:核雕  疫情  人文内涵
  
  核雕,顾名思义,就是在各类果核上雕刻山水、事物、花鸟鱼虫或者人物等形象的立体微型雕刻艺术。由于雕刻的需要,果核原料一般选用桃核、橄榄核、杏核或者核桃,与其他果核比较,这些果核不仅相对坚硬,而且还有细腻的纹理,所以非常易于雕刻,是核雕的理想材。
  
  核雕艺术在中国的传承可谓是历史悠久,从目前的可查的资料来看,有切实文字记载的可以追溯到明代。在《清秘藏》中,有明确的记载明代宣德年间有个雕刻匠人夏白眼,“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鸶,其蟠屈飞走绰约之态,成于方寸小核”;此外,明代的魏学洢所写的文章《核舟记》,就是描述了明代天启年间虞山核雕艺人王叔远所雕刻的核舟“东坡赤壁游”,雕刻作品无论是事物、还是人物都栩栩如生,引人叫绝。
  
  对于核雕,民间多以穿孔系挂在身上作为“辟邪”之用。同时也有制成佩件、扇坠、串珠等为文人清玩。根据所用原材料的不同,也有所区别。
  
  桃雕,是用桃子的果核作为原料进行雕刻。由于核桃纹路形态各异,几无雷同,因此用桃核来雕刻对雕刻师的雕刻功力有着相对的要求,还需要雕刻师能够随形创作,因势利导,才能雕成精品,因为失败率过高,能成对完成的作品更少见。所以,称对完成的核雕作品大受喜爱,作为揉手核桃,于文人学士闲庭静坐时手盘搓揉,添逸助兴;或是王公贵胄清谈聚会时附庸风雅,彰显清高;或是上面雕刻青松翠柏,各式山水,作为摆件。而相对较小的比如橄榄核雕,则或是多个配成一套,雕上群仙瑞兽、菩萨罗汉,串成一串;或是只以一粒核雕为主,配上各色彩丝艳线,用来挂在颈子上和佩带在腰间,也可挂在衣服、折扇上,坠件表现形式丰富,人物有仕女、观音等,还有花鸟、龙凤、山水植物等,各式各样,令人刮目相看。
  
  核雕除了观赏收藏价值外,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喜爱核雕的人经常是把核雕佩戴在身上,与核雕朝夕相处,从不离身,得空的时候还要时常拿在手里盘玩搓捻,由于核雕会被人体的分泌物浸润渗透,天长日久,核雕越来越滋润,仿佛美玉,充满灵性。而核雕的主人也逐渐把越来越多的情感寄托在核雕上,二者成为形影不离的伙伴。
  
  核雕的人文价值,不仅体现在它与主人之前的联系上,更体现在雕刻内容上。民间的核雕上有的雕刻仙人祝寿,寄托了广大人们的美好愿景;有的雕刻如意,藏有百姓们的祈福之意;有的则雕刻上金蟾吐宝、貔貅纳财、锦锂聚运,表达了人们对财运的渴望;有的刻上梅兰竹菊,代表了文人雅士的清高雅逸;还有的刻上山水园林,纳山水于方寸之间……总之,核雕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雕刻的是吉祥如意、神仙人物,还是民俗故事,山水园林,世事万物、历史人文都在这方寸之间尽情挥洒,小小的核雕,把人与历史、自然勾连在了一起,让人们的情感也有了新的寄托。
  
  在过去,核雕的内容,常常会与人们的祈愿相联系,在新的时代,核雕也焕发出了新的生命。
  
  2020年的春节,我们本该快快乐乐、兴高采烈的观看城市的街景,欣赏美丽的花灯,去各地玩耍,旅行。当我们正对着美好的未来充满希望时,一件不幸的事发生了,这使原本满心欢喜的我们霎时面如灰土,垂头丧气。往年热闹非凡的街道蒙上了一层灰尘,只有那美丽的花灯孤零零地闪烁着。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全中国人民人心惶惶,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了整个中国。疫情无止休一次次快速地传播,快速地侵入人体,一次次变多的患病人数让人们心惊胆颤,特别是湖北武汉疫情最为严重,让人揪心!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抗击疫情的紧要关头,医疗援助队、一线工作者们化身最美逆行者奔赴武汉,披荆斩棘地破除困难,争分夺秒地争取生命的希望,夜以继日地从死神手中拯救生命。输液瓶里滴着他们的手心温暖,体温表里刻着他们的殷殷叮咛。他们是生命的守护者,是病毒的“狙击手”,是患者的“生命线”。面对疫情,他们逆向而行,身上散发出光芒。这个冬天,他们的背影是最温暖的挂牵,他们的面容是最靓丽的容颜。他们用自己的壮举,在国人心里筑起一道信念的大堤。待到繁花烂漫时,等英雄们凯旋!
  
  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牵动着文艺工作者的心。面对这些逆行的英雄们,核雕艺术家们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崇敬,他们或许没有医生们高明的医术,没有护士们温柔而又坚强的耐心,但他们用手中的刻刀,一刀一刀地把这些英雄人物记录在核雕上。
  
  核雕是一门微雕艺术,需将果核错落交织的纹理转化为艺术语言,在方寸刀尖里塑造世间百态,雕刻起来耗时又耗力,人物肖像作品更是难度极大。但是再难也难不住核雕艺术家的拳拳之心。他们每日与果核、工刀为伴,埋首于钻研技艺,在不断雕琢作品、改善工艺的过程中技艺越发精湛,时间不负有心人,他们经过长时间的倾心创作,将抗击疫情期间的一幕幕感人场面转化为一组抗疫核雕作品,巧妙地把对一线防疫工作者的祝福融入作品中,为疫情防控加油助力。
  
  这些抗疫核雕作品中,不仅有抗疫中展现出来的一幕幕感人的画面,还有一个个鲜明的人物雕刻。其中之一就是84岁的钟南山院士。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钟南山院士坚持奋战在抗疫一线令亿万国人感动。当我们在封城的平静下时,钟南山院士不眠不休,坚持对疫情的研究,仅仅几日,他再次出现在媒体面前时,脸上满是疲惫之色。网友纷纷留言“您要注意身体”“注意休息”,老爷子满是信心,还不忘嘱咐大家注意防护。作品中的老爷子一袭大褂,目视远方,仿佛在为病人们忧心忡忡,悲天悯人的情怀,瞬间透过核雕传达给每一个人。
  
  还有李兰娟院士。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她冒着感染的风险,武汉北京杭州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接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定信心,每天睡眠不超过3小时。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返回杭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这就是年夜饭,这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73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看着院士一身防疫装的核雕,耳边仿佛再一次响起她铿锵的誓言。
  
  核雕作品中,不仅有这些有名的院士医生,也记录下了普通人在抗击过程中的勇敢和爱心。那一组雕刻着送餐的是记录武汉残疾菜农免费为医疗专家送菜,武汉市有一位左手残疾菜农秦大安,先后自费购买了两千多斤新鲜蔬菜,骑着电动三轮车在寒风中跋涉数十公里,找到了医疗专家们暂住的酒店,免费给他们送去丰富的伙食。这一组穿着全套隔离服,看不清面容却紧紧相拥在一起的,是医护夫妻陈炳和徐小奇。他们在隔离病房走廊不期而遇,通过声音和眼神认出了彼此,两人互相用手指了指对方后,拥抱在一起,随后又各自继续工作。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发出了夺目的光芒。还有一个略显可爱的大连小伙子形象,他阴差阳错留在了武汉,却向我们展现了他的积极乐观。医护,病患,他们都知道这个来自东北大连的小伙子。“大连还是个热心肠,总是有求必应,在医院里,不管是医护小姐姐,还是病患大叔大妈,全都喜欢他。不仅因为他能干,更因为他的热心,勤奋和乐观,人见人夸,别看当初误打误撞,但大连的表现是特别的棒”……每一组核雕都栩栩如生,生动地为我们展示了疫情下的人情之美。这整组核雕作品《可爱的人》在2020年荣获艺博杯金奖。
  
  停工不停功,隔疫不隔艺。面对疫情,核雕艺术家“苦练内功”,专心致志地把手上的橄榄核雕刻得更加细致,在特殊时期,核雕艺术家们纷纷也通过传神的核雕,在方寸之间,传递人世间的大爱。
  
  参考文献:
  
  【1】 《苏州橄榄核雕赏玩》,叶志明、崔建,中国林业出版社,
  
  【2】《小小橄榄核 内有大乾坤》,珙璞《华人世界》2009年06期
  
  【3】《小核大乾坤——“鬼工技”橄榄核雕艺术品》;孙晓蕊《艺术市场》2008年04期
  
  作者简介:
  
  周礼勇,高级工艺美术师,从事橄榄核雕刻21年,所制作的作品线条浅畅,活灵活现。在 “苏艺杯”及“艺博杯”上多次荣获金银铜奖。
  
  谢春洁,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苏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1995年起从事核雕,所制作的作品深受核雕玩家的认可及喜爱,参与制作和承担的多个作品获得各级金、银、铜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