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竹刻 传承 工艺教学 美育功能
竹刻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朵淡雅的奇葩,也是人类历史的文化遗产。竹刻艺术家以刀代笔,以竹子为载体,将书、画、诗、印等艺术样式融为一体,赋予竹子以新的生命形式。而“留青竹刻”以其“青筠白刃留神韵”而独树一帜。常州留青竹刻先后被江苏省文化厅,国家文化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州留青竹刻在竹刻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与非凡成就,文博鉴赏大家王世襄先生在其编着的《竹刻》介绍的全国五位顶级留青竹刻大师,常州竟占四位。以白士风,徐素白为两大流派,素有“天下留青看徐白”的美誉。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彩,她根源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文化复兴、民族文化整体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但传统艺人们为维护自身利益,常常采用家族传承形式,甚至订立“传男不传女”的家规,避免家传技艺外传。时至今日,由于社会和自身的种种原因,尤其在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体的现代城市里,家族传承已变得很不可靠。往往一代艺人的故去,也会导致一个非遗项目的消失。而作为白氏留青竹刻第三代传承人,则担当起传承的重任,也应该站在为民族、为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上来考虑传承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核心载体,也是保护和发展的主体。在传统的家庭传承和师徒传承逐渐被新时代淘汰的过程中,以青少年群体为主的学校教育开始以它独特的优势脱颖而出,成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方式。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题中之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为常州三宝之一的留青竹刻,它的文化地位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关心、重视。自2009年“白雪飞留青竹刻工作室”创办到“白氏留青竹刻博物馆”正式成立,我们始终坚持走入社区,进入院校,实现良性互动沟通机制。先后与常州实验小学,朝阳桥新村第二小学开设课外兴趣班,与常州纺织服装学院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常州刘国钧高职校动画艺术系,常州开放大学等院校合作,开设了留青竹刻培训班及社区教育项目基地。近期常州工学院的竹刻工作坊也将开班授课。
政府高度重视学校教育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着重要作用,号召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努力探索学校非遗教育的方法途径,并且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政策,为学校教育传承提供依据和指导。随着竹刻教学课程的开展,是因为它把弘扬地方文化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自己的核心理念。这决定了它与“美”是紫密相连不可分的。作为传承人,有责任和义务去努力发现与实现竹刻教学中的美育功能,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
在竹刻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家乡文化介绍、学生参观后内心能产生对家乡文化的自豪和敬佩感,从而产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快乐情绪。通过介绍常州留青竹刻发展史,竹刻作品赏析等前期导入工作让学生学着感受美;在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将艺术知识与竹刻技法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想象和求知来把竹刻技法和基础美术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创造美。竹刻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的同时获得快乐,在求知和探索中领略美,在实践和创作中追求创新美。
竹是生长迅速的禾草类植物,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给人清新疏淡的美感,深受国人喜爱。这也是竹刻艺术给人的第一感受。竹材的含蓄与坚韧,是一种雅致的美,与做人之品性相近。苏东坡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透视竹刻文化包含物质和精神的两个层面,有作为艺术审视的真善美的体现。体现了文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竹子所具品格的向往与追求。这一向往与追求,伴随着竹刻艺术创始与发展的整个过程。
竹刻教学既是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也是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的过程。竹刻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协作能力,更重要的学生能感受劳动过程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竹刻的基本技法还是不外乎切线、铲底,雕刻等基本的几种。学生在学习竹刻时,能以一种投人的精神去感受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充实和快乐。从最初的磨刀,要求细心、耐心和沉稳到切线时的一气呵成和心中有数,再到铲竹时的柔韧平滑这些都是能锻炼一个人意志的行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必须做到全身心的投人和忘我,稍有差错就会前功尽弃。这些对改变学生原本浮躁不安的习性都是有极好帮助。通过劳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坚韧性,做事的执着和坚持,也是人性美的一种体现。一片竹子,经过了构思与雕刻后,最终成为赋有生命的艺术品。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学生们的情怀,同时也凝聚了他们的心血。而心血就是生命。换言之,心血是作品的核心价值所在,而情怀只是心血的外在表现而已。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而创造源于对生活的热爱与认识。正因为如此,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真意。用积极的态度将此美好与真意作艺术化的再现,就是创造。一件竹刻艺术品的诞生,与其它优秀艺术作品的诞生一样,同样符合这一规律。竹刻艺术的价值本此。
目前,世界美育教育改革共同发展趋势中指出:“关注学习与文化情景的关系,尊重本民族文化特色,接纳世界多元文化”,美育教育并不单单只是一种学科教育,而是与文化、民族以及世界观、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竹刻课程的开展,紧紧围绕着新课标的思想,又注入了本土文化元素,使学校形成“本土优秀民间美育内涵”。民间美学是由广大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历史中所创造、发展以及延续下来的艺术形式,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和追求。从这方面来说,它比我们现有的美育教育更具“生活化”,与当地的风俗习惯与民俗文化紧密相连,更具有区域特色。
“让非遗融入学校,是解决传承与创新的一个有效途径。”竹刻融入工艺美术学科教学,融入美育教育、兼融其他优秀文化,深化院校合作,创造良好的传承环境,让“传统艺术”在 “新土壤”中“落地开花”。
参考文献:
1.减福军 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浅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牛昕昕 关于学校教育传承民族非遗问题的探究[J];文学教育(下);2016年07期
徐丹旭 宋永明 解读罗思菲德的美术思想【J】;
作者介绍:陈志群 1977年出生,2011年师承白氏留青竹刻大师白雪飞,现为助理工艺美术师,常州市钟楼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留青竹刻”项目代表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