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玉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玉器制作历史悠久,源源流长,至今有八千年的历史,其丰富多彩的造型,精妙绝伦的纹饰,精湛娴熟的技艺,形成了独特民族风格,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艺术百花丛中,也是一支独放异彩的奇葩。让玉雕作品观赏性与实用性的统一,让其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是必要课题。
关键词:玉雕、香囊、观赏性与实用性统一
扬州玉雕因其艺术特征,工艺技法及品种造型等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经历技艺师勤谨实践,深浅浮雕,立体围雕,透雕,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于一体,秀丽典雅,玲珑剔透。玉雕器皿作为“扬派”玉雕重要组成的一部分,其中有借鉴青铜器造型仿制的器皿,有运用链子活与器皿炉瓶相结合而成的绝活技艺器皿,也有即可实用和佩戴的小器皿等各种艺术风格的器皿作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生活富足后,逐渐开始对雅致生活和美的追求,对即可实用也可佩戴的饰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追捧。
就以玉雕作品和田籽玉《喜中三元》香囊为例,浅谈此件即可佩戴又可盛放香料的实用饰品,品质优的香料能清爽神智,明目通窍等功效,佩戴它也可驱邪迎祥。
香囊,传承千年的东方特色,在我国的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香囊”一词首次出现在东周至南梁的诗歌总集《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四角香囊”,其后“香囊”一词便出现在大量文学作品中,如三国时期魏国繁饮《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时”。香囊自古就被当做定情信物,有着唯美浪漫的文化传承,其温婉优雅的气质仍然很受现代人的喜爱。别致的香囊,千姿百态,形状各异,一般制成圆形,方形,椭圆形,倭角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腰圆形,方胜形等。香囊的材质种类很多,有玉雕,金累丝,银累丝,点翠镶嵌和丝绣的,古时香囊多为布制丝绣,但以玉雕香囊最为精美,也是达官贵族的专享。
当代玉雕师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以及玉文化的传播者来浅谈一下和田籽玉《喜中三元》香囊的创作过程。
此作品是一块有皮色的和田籽玉原料雕刻而成,皮色经过巧雕后可使作品增加层次感和个性化。首先要做的根据原料大小和厚度的先天条件,设计了椭圆形状,也是为了更好保留大面积红皮,便于后面巧雕工艺的发挥,雕刻前要做到心中有构思,对作品外形的轮廓大小,红皮设计的纹饰和香囊相融合度,要做到胸中有丘壑。
出坯要做到外形对称规矩,表面线条要有一定弧度和张力,这样可以使作品看上去形态比较饱满,同时也要考虑到弧度与皮色相融合,不能使皮色在雕刻上显得太突兀。香囊盖雕刻过程要做到与香囊口相吻合,严丝合缝,不能有较大缝隙而影响美观。
接着就进行掏膛了,掏镗工具选择尽量比口要小一点,可以避免崩口的危险,内膛要做到壁厚匀称,边角准确。避免留死角,防止后面镂空雕刻时增加难度。
在雕刻皮色时选择了寓意吉祥的《喜中三元》为题材,设计了一只飞翔的喜鹊准备栖息在桂圆树上。首先去除设计图案周围的多余部分,同时需要与底板表面弧度相一致,与背面弧度保持对称一致,不能高低不平,雕刻细节时要做到线条流畅清晰,桂圆树枝的形态饱满和灵动,这样可以增强纹饰的立体感,这就需要雕刻师在雕刻时对线条的拿捏准确到位,也显示了玉雕师的基本功。
为了增加作品的立体感而采用具有挑战性的镂空雕刻技艺,镂空雕刻更便于香料香味的散发,但需要玉雕师有过硬扎实的功力,在线条与力度的把握上要恰到好处,否则功亏一篑。
镂空的纹饰有米字形纹饰,水波纹纹饰等,此件作品选择水波纹纹饰,寓意“财源滚滚”,此纹饰使作品增加了立体感和透视感,同时又使作品看上去真实而又轻盈,无不展现镂空雕刻的魅力,雕刻时需要注意线条孔距大小相等,对称,还要流畅,弧度饱满,有张度,避免线条有粗细,孔距大小不一。以上工艺完成后就可打磨抛光。
《喜中三元》镂空香囊纯手工编织配绳,材质亲夫柔软,佩戴起来非常舒适。结绳采用活扣设计,长度可以调节,操作简单,佩戴起来极其方便。也可根据个人喜好和审美进行个性化设计。喜中三元镂空香囊不仅是装饰吊坠,更是一枚储香器。如何让其散发香味呢?我们用镊子把棉花球(细小的)蘸取喜欢的精油或香水或喜欢的沉香木放置于香囊内,佩戴于颈部,让香味袅袅直达心间,起立坐卧,淡淡香味,萦绕左右,随步履摇曳而暗香袅袅....香囊可与日常衣物随意通勤搭配,展现出与西方珠宝截然不同的魅力和品味,也可与新中式衣衫相配,温婉动人。
玉文化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灿烂历史,当今玉雕师有责任将其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随着我国经济迅速腾飞,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玉雕作品消费市场必然随之变大,我们玉雕师在埋头雕琢的同时,更要抬头看路,潜心摸索玉器与大众生活之间内在联系,让高大上的玉器走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使玉文化进入普通大众的心中。
【参考文献】:
1.《古代香囊的形制及其文化意义》 闫艳
作者简介:王广安:1979 年出生,工艺美术师,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江苏省玉雕大师,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扬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第一届广陵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