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园林相邻,与苏绣相伴—学习刺绣的心得体会

[日期:2021-09-0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苏绣艺术与园林艺术交相辉映,使之成为苏州文化古城的成市名片,我们每天置身于这优雅美丽的环境中,丰富了我们的思维和想象,汲取着老一辈艺术家的经验和艺术营养,我终将在这与园林为邻,与苏绣为伴的艺术之路上不断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提高,为苏绣的传承和发扬尽绵薄之力。


  关键字:苏绣 学习感悟 传承和发扬


  多年前,应朋友之邀,我来到第一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环秀山庄游玩。踏进苏州刺绣研究所的大门,穿过圆洞门,沿着走廊来到环秀山庄的入口,进入了这座以假山为主的古典园林。这座2180平方米的园林,前面是宅子,后面是园子,以假山为主,水池为辅,布局紧凑,极有气势。园内花木繁盛,与假山呼应,游人宛若在诗画中行走,一派恬静淡泊。池中的锦鲤鱼戏嬉玩耍,别有一番风趣,风景美不胜收。


  走出环秀山庄,我们来到了与之相邻的苏州刺绣研究所参观。刺绣工作室内静悄悄的,每位老师都在全神贯注地绣制着作品,飞针走线的技艺,使我深深地折服。一路来到陈列室,映入眼帘的金鱼、小猫、风景、人物、花鸟、山水、缂丝等等各种题材的作品应接不暇,栩栩如生,我情不自禁的赞叹到,太美了!过后的日子这些场景时不时地浮现在我眼前。毕业后,我有幸成为刺绣研究所的一员,从此与环秀山庄,与苏绣结下了不解之缘。

  经过近三年的学习,我了解到苏绣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由于受吴地经济、文化、习俗、艺术的熏陶和孕育,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典雅、针法丰富,绣工精致等独特风格,与湘绣、蜀绣、粤绣并誉为中国四大名绣。刺绣艺术家们以针代笔,以线作墨,用自己的高超技术绣制出了一幅幅精美绝伦之作。

  三年的学习,苏州刺绣研究所的老师精心传授。我学习了各种基本针法,了解了每种针法的组织结构,制作要求和注意事项,完成了多幅体现针法的习作。接着就开始用常用的基本针法绣制花鸟图案作品,每当作品完成后,看着那阿娜多姿的花朵,姿态灵动的鸟儿,娓娓游来的鱼儿等等都让我欢喜不不已,满满的成就感。这些基本针法和灵活用针、用色的技巧,为我以后的作品绣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荷塘九鲤图)


  作品《荷塘九鲤图》,蓝本是由原本所设计师吴霞靓创作设计的油画稿,画面九条大小锦鲤穿梭于荷池,迎面游来,寓意长长久久、吉祥如意。

  在绣制过程中,我先后采用了施套、施针、虚实细乱针等针法来表现。充分考虑画面主体与衬托的关系,在绣制大鱼背部鳞片时,根据蓝本上的明暗、浓淡、隐实等关系,用稀、密线条及深、浅色铺底,六丝至四丝的线条,从背部到鱼肚边缘减细到五丝至半丝,小鱼则用三丝至半丝,然后按照层层施色的方法加以施色,背部边缘和鱼肚边缘逐渐虚化。背部鳞片灵活运用粗细线条,根据蓝本色彩反复施色,使鳞片有闪光、肌理之感。鱼尾和鱼鳍则用二细丝和半丝线条由尾部向上逐渐加线条铺底,采用施针方法逐步加色,荷花和荷叶则以二丝到一丝的线条采用细乱针技法来表达。在绣制过程中,老师会讲解一些原理和方法,我也经常会来到环秀山庄的水池边,静静地观摩锦鲤鱼游动的姿态,以便在绣制中得到启发。

  运用适当的针法,恰到好处的将锦鲤鱼丰腴的身躯、发光的鳞片、摇摆的鱼尾演绎得栩栩如生,虚实绣制的荷叶、荷花若隐若现,在动与静、虚与实的对比中,充分刻画出鱼、荷花、与水融为一体,鲤鱼嬉水的动态感。

  

(发绣环秀山庄)


  以园林《环秀山庄》为素材设计的线描图稿,则根据要求用头发作为绣线的形式来表现。首先我在看似一致的一把头发中分辨出粗细及色泽的不同,以便区别图案中的轻重、远近、虚实关系。在绣制过程中灵活运用细乱、滚针、接针、平针等针法以线或线面结合为主,以针脚的疏密变换、叠加,应物施针,表现出环秀山庄假山的质感、立体感,廊房的透视感,芭蕉叶的色彩渐变及前后层次感,由于头发不同于丝线,缺乏柔韧性,所以制作时要倍加耐心和细心,经过近四个多月的精心绣制,终于完成了这幅素质淡雅、精致细腻,具有不同工艺特征的作品,我也从中得到了学习和锻炼,掌握了一门新技能。

  

(梵音)


  几年的作品绣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摄影作品《梵音》,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采用了细绣中的施套针和虚实针法,通过合理的运用粗到二丝,细至四十八分之一的不同粗细线条,以恰到好处的疏密不同的排针,表现出烟雾的轻薄飘逸的质感和符合自然形态的柔和性,隐隐约约的,似有似无的怡人香气在空中弥漫开来。在动静、明暗的对比中,于梵音中归于平静,回归恬静如水的简单生活,达到了苏绣“精、细、雅、洁”的艺术效果,作品在第十届“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中获得金奖。

  苏绣艺术与园林艺术交相辉映,使之成为苏州文化古城的成市名片,我们每天置身于这优雅美丽的环境中,丰富了我们的思维和想象,汲取着老一辈艺术家的经验和艺术营养,我终将在这与园林为邻,与苏绣为伴的艺术之路上不断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提高,为苏绣的传承和发扬尽绵薄之力。

  作者:陈旭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