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葫芦,古代又名壶,瓠、匏等,依现代分类学,可分为:大、小、长、细腰葫芦扁蒲等数种,中国古代几乎都有培植。在距今4800年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遗址中就出土了葫芦种子,表明中国很早就开始了对葫芦的利用。而对于葫芦的功能,古人认识得相当充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二八里总结为:“既可烹晒,又可为器,大者可为瓮盎,小者可为瓢樽,为腰舟可以浮水,为笙可以奏乐,肤瓤可以养,犀瓣可以浇浊,其利博矣。”除食用、入药、制作复浮具、农具外,还能制作乐器、酒器。
关键字:葫芦 彩绘 观赏价值
据现有文献看,葫芦器大约出现在明清致之际,据说为明末太监徐九公(一说为梁九公)所创。明谢肇《五杂俎》中说:“葫芦(器)多有方者,又有突起成字为一首诗者,盖生时板夹使然,不足异也。”可见到了16世纪,带各种花纹、文字、诗句的范制匏器,已不罕见。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很快就被爱好以艺术的康熙皇帝发现了,并被引入宫中,成为了最高统治者垄断的工宫廷艺术。
葫芦,谐音“福禄”,汉代以前,称“瓠”“匏”“壶”;汉代以后,称“壶炉”“蒲炉”“葫芦”。明代医药大家李时珍在其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曾经这样释名“壶卢”:“壶,酒器也;卢,饭器也;此物各象其形,又可为酒饭之器,因以名之。古人壶、瓠、匏三名皆可通称,初无分别。”可以食用外,可以被制成各种有用的器物,这可能是葫芦被我国先民广泛栽培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葫芦作为日常用具,其用途也是多方面的。葫芦可做成各种形状的器具使用,是葫芦的最早用途之一。因为这靠直观就可以发现,用不着长期实践,积累经验,而且取材方便,制作简便,有相当大的容量,酒葫芦体轻,便于携带,所以多为旅者所用。另外它还有冬暖夏凉的优点,陆佃《埤雅》上说:“乘者以瓠盛酒,冬即暖,夏即冷。”
葫芦还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艺术品。至迟在宋代的时候,人们已经开始设法通过栽培技术改变葫芦的颜色和形态,生产出各种观赏价值更高的葫芦。如《格物粗谈》这样记载:“种细腰壶卢一颗,傍种全红大苋菜几棵,待壶卢牵藤时,将壶卢梗上刮破些须,再将苋菜梗上亦刮破些须,两梗合为一处,以麻叶裹之,不可摇动,结时俱是红壶芦,甚妙。”
在书中的另一处,还记载了培植变形葫芦的方法:“长须壶芦在根内,仍以土埋,俟二三日软敝欲死,任意做成条环状,取出根中巴豆,培养数日,依然生发。”后来更是通过加范使葫芦长成人们想要的各种形状,制成多种多样的工艺葫芦器,也就是所谓的“匏器”。其代表作有:乾隆御制匏器鼻烟壶。器物通高9厘米,包浆温润,老气横秋;天球瓶式,器形规整,轻薄如纸,口镶象牙、并配象牙盖,底部“乾隆年制”篆字官款,平正大气。通景画面,颈部蕉叶纹,底部蓬瓣纹,纹路清晰,流畅利落,亭台人物、花草树木分布自然;远山近水层次分明;阁内清流高谈阔论、山外高士寒江独钓……确有“方寸之间见乾坤”之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目前葫芦工艺品制作技术表现为,葫芦烫画,葫芦押画,针刻葫芦,刀刻葫芦,葫芦彩绘等……
一、葫芦烫画,又称火绘,俗称“烫花”或“烙花”,是一种有很长历史的工艺,最初是在本质器物上烫出种种花纹图案,后来被艺人移植到葫芦上,出现了火画葫芦。火画葫芦,宜取皮色较淡的新葫芦,这样烙痕的浓淡变化都能充分显现出来。如果皮色已为深褐色,那么烙痕就难以显示。
火画葫芦出现于清代,但因为葫芦放置时间过长时会自身变色俗称包浆,很多火画的图案都融入到葫芦本身色彩中去,作品难以保存。
二、押画葫芦,早在清朝康熙年间,这种技法就已经产生,并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押画葫芦的制作与雕塑中的阳雕技法非常相似,都使用坚质纯刃的押画工具,如象牙、牛角、玛瑙等材料制成的押画工具,通过押、砑、挤、按葫芦表面,从而使葫芦表面出现浮雕般的花纹图案。由于押花葫芦不伤及葫芦的皮肉、纹理清晰,层次分明,立体感强,且把玩手感极佳,因此受到人们的极度宠爱。押花工艺不同于一般的雕刻,雕刻是将葫芦的皮质刻去,而押花却没有刻损皮质,纹理的产生并不见丝毫的斧凿痕迹,以这种变化丰富的印痕便可表现各种人物、花卉、走兽和山水。
一具品质优良的葫芦虫具,再配以意趣高雅的押画作品,无疑是锦上添花,会大大提高葫芦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层次。
三、针画葫芦。清代,甘肃民间便已流传针画葫芦,针画葫芦就是以针尖在葫芦上刻画表现各种图案,主要流行于甘肃兰州等地,其格局图案性强,多以四方连续图案出现。兰州刻葫芦所用材质主要有两种:亚腰葫芦和兰州特有的“鸡蛋葫芦”,亚腰葫芦就是我们最常见的那种葫芦,形体中等偏大,小型的较少,给人朴拙、悠闲之感。而“鸡蛋葫芦”则是兰州的特有品种,因形似鸡蛋而得名。这种葫芦一般形体较小,非常精致,适于微雕。
针刻葫芦技法和浅浮雕技法类似,只是工具不同。
四、刀刻书画葫芦。所用的葫芦需要皮质厚,一般而言,刀刻书画葫芦都采用取以线为主的阴刻法,即将书画部分刻去。先由名家在葫芦上作书画,然后由葫芦雕刻家运用浅刻加以完成。也可以用阳刻技艺,留书法部分,把其它部分刻去。一般雕刻后会用锅底灰上色,使作品图案如字画一样,也叫墨刻葫芦。这样的葫芦雕刻作品极具艺术性和收藏价值。同时,书画家可以、自书、自刻,其乐融融,若书、画、刻俱佳者,更为难得的收藏精品。
五葫芦彩绘,配合以上工艺都可以运用。在葫芦上绘制图案,从而使葫芦表面色彩丰富。彩绘葫芦为数很多,一些名家绘画在葫芦上经过处理葫芦可长期存放。从而有收藏价值,是艺术品。彩绘葫芦需要根据不同造型的葫芦设计图案,然后线描和涂色,从而具有很大的市场。
随着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葫芦文化和葫芦技艺的研究都在创新中。我们只有继承老一辈的传统技艺,同时创新新的葫芦工艺品,才能为葫芦工艺品的产业化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八里总结为:“既可烹晒,又可为器,大者可为瓮盎,小者可为瓢樽,为腰舟可以浮水,为笙可以奏乐,肤瓤可以养,犀瓣可以浇浊,其利博矣。”
2.何悦张晨光:《把玩艺术——葫芦》2013年9月1日
作者:关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