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雕漆 画理 生活实际 技法
扬州漆器历史悠久,雕漆工艺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工艺种类,历史横跨唐、宋、元、明、清,尤其是在明清两代,精品辈出,影响深远。经过千年的历史传承,目前,国内传统雕漆工艺也形成了以北京雕漆和扬州雕漆为代表的两大流派。作为扬州雕漆的工艺雕刻人员,本人已经从事扬州雕漆工艺制作有三十多年,所创作的多件雕漆精品也获得了业内专家和市场的认可,故而在雕漆的工艺创作方面也积累一定的经验,主要归纳为如下两点:一、学习雕漆,首先需要学习画理。
这里面的画理和纯绘画中的画理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纯绘画中的画理不用多言,在设计者进行稿面设计的时候会作为基本素质有所要求,也是雕刻者需要基本了解的。而本文中的画理,笔者认为包括两个方面,一个当然就是画面中体现出来的画理,而另一个画理则是画面背后和现实相结合的道理,也是雕刻人员需要更加用心去领悟的东西。
画论中常说的画理有着它特定的含义,是一门非常系统而全面的知识。我们雕刻人员不做艺术研究,可能也不需要有着那么深厚的美术画理基础,但是如果想要将作品更好的呈现出来,必要的画理知识还是需要学习的,简单而言,如画一棵树,很多人都是要用“介”字点,但是一个“介”字出来了,后面的如何排列部署,就需要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了,如何用大小不同,前后相间的“介”字排列组合成一棵树,用毛笔可能相对容易,那么用刀雕刻时,这个“介”字是否用同样的排列也能组合出画面的效果,则需要制作者在实际过程中了解画理,形成自己的排列组合逻辑。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石头有石头的画法,水波有水波的画法,树本有树本的画法,这些都是基本的原则,如果我们能掌握这些基本的原则,那么对读懂设计稿必将是一个重要的帮助。
第二个画理则是画稿与现实相结合的道理。雕漆工艺看似按图施工,但平面图纸中并无法呈现出立体的效果,那么这就需要制作者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对画理进行学习,要了解到平面图纸背后的架构。如一幅山水题材作品,近似于白描性质的画图是无法直接告诉你,哪里是高,哪里是低,而现实中的水必然是流动的,山势是必然要有高低起伏的,而且也同样需要遵循近大远小的规则。山体的高低中如何呈现出国画画法中的各种皴法,亭台楼阁如何隐身于山水之间等等,都是需要不断的进行解读。对一幅花鸟题材作品而言,白描的手法呈现出花的造型和姿态同样都是在同一平面上的,而现实中花朵的翻卷、摇曳都需要立体,但由于雕漆漆坯的厚度,是不可能真正的展示出一朵绽放的花朵的全面姿态,那么这样的情况下,就要结合画面效果,考虑现实中的花朵的花叶蜷曲、外延等形状,从而达到创作的需求。当然在实际创作中,还需要对设计稿进行二次的创作,根据漆层的厚度、整体画面的比例结构进行局部或者微小的调整。这都需要制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要了解大自然的法则,了解设计者的创作构思,了解画面要表达和呈现出来的最终效果。
当然,也有人会认为这样的观点是言过其实。在学习雕刻时,雕刻和画稿的关系就是按照画稿的内容进行雕刻就行了。在旧社会,手工艺人的地位都很底下,还学什么画理,学什么结合,什么光影根本连听都没有听过,很多的老一辈漆器雕刻艺人创作出的漆艺作品不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的确,有些老艺人在艺术创作方面的天赋真的是很高,心灵手巧到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如扬州着名的剪纸艺人张永寿大师,剪出的百菊图可能有人连5种以上都没有见过,如果说张老也是亲眼所见了如此多的品种的菊花,相信亦是没有多少人相信的。那么,这么多菊花的题材从何而来,我想一方面是现实生活中的所见,另一方面则肯定来源于各种资料,如果不是靠学习,而是仅靠脑海中天马行空的想象,我相信这样的百菊图也就不会有如此高的地位和价值了。
再举一例,解放后的雕漆老艺人梁国海,从小学习雕漆工艺,在艺术理论和文化知识方面的确可能并不高,可是据他的徒弟已故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赵如柏而言,老师傅却要求他们要读懂画稿,要早起观察花苞开花的形状,要了解自然中各种生物的造型,而这些不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画理解读吗?而扬州漆器史上着名的漆艺大家卢葵生,他的成就和绘画也有着莫大的关联。虽然其画作流传不多,但艺术水准却也是获得广泛认可的,可惜的是“惜为漆工,掩其画名”。明代着名的漆艺大家江千里,则直接和着名的书画家查二瞻并列,如果没有一定的艺术水准又是如何能达到的呢?
对于同样一门技艺,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学出门道,而有的人却永远在边缘徘徊,这就是对学艺的理的了解与把握。正如学习雕漆一样,你能掌握了雕漆创作之前的画理,那么在创作中也就必然能做到“心中有理”。而“有理”是能够走遍天下的,所以这个理,既是学习雕漆工艺时需要掌握的,运用于其他工艺,其他艺术创作亦然。
二、学习雕漆,各种雕刻技法都需要学习。
一般而言,了解雕漆工艺的人都知道,雕漆不同于其他的工艺雕刻,在于其胎体是纯大漆的,是在漆层上面进行雕刻,而漆层并不硬,这样的雕刻是有别于木雕、竹雕等硬质雕刻的。但是就雕刻技法而言,其实又是相通的。雕漆的“雕”又称为“剔”,根据漆色的不同,雕漆又称剔红、剔绿、剔黄、剔犀等。而“剔”在词典中,剔除之意用的比较广泛,雕漆中的运用大概也就是指雕漆也是一门不断剔除的工艺,就是不断的做减法,去粗取精的过程。虽然一般而言,雕漆的漆层厚度也就是2-3公分左右,但是在这样的厚度之上,却要呈现出高、中、低浮雕、镂空雕等多种艺术形式,这也给雕刻者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一般而言,很多人学习雕漆都是从锦文开始的,也是雕漆工艺的基本功。大小均一的回型纹、线条有粗有细但却必须要连着的水纹,精细的星星纹等。雕漆锦文有百种之多,而能学会并精细到像标准化生产的锦文雕刻其实也并非易事,不仅需要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而且还需要细心、耐心,手上的功夫要稳,还要学会用巧劲,这些都是在学习中需要不断的积累的过程,任何一门技艺的学习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锦文学习雕刻达到一定的水平后,手稳了,就可以上一些浮雕类的作品如花鸟题材的尝试了。这时的学习就慢慢的需要不断的领悟,需要去学习画理,读懂画稿,学习成品雕刻的特点,随着雕刻手法的不断丰富,在雕刻上的题材选择上也会逐渐的丰富,从点到面,从简单到复杂不断的进行深入,从而创作出令人喜欢的雕漆工艺品。当然,学会了雕漆工艺中的基本技法,并不能说就是雕漆高手了,艺术的触类旁通性也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其他的软雕如泥塑雕塑的技法、木雕中的处理技法、牙雕中的微雕技法,充实丰富自己的技艺种类。当然,因为有了雕刻的基础,其他工艺的雕刻技法学习相对也就容易些,在各种技法丰富后,就会无形的引导着你的雕漆作品的艺术创作迈上新的台阶,达到新的高度。
以上对雕漆工艺的理解,也是本人三十多年来雕漆创作中积累的一点心得体会,分享给即将进入雕刻行业学习的技术人员。作为艺术创作的一个大门类,手工艺创作和各类艺术创作一样,既有着其独特性,同时又有着共通性。只有不断的融合交流,才能推动创新发展。
作者:童兆鹤 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