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雕塑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研究

[日期:2021-09-1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 要: 在各种公共空间中,装饰雕塑的应用研究已然普及,人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都能找到装饰雕塑,它们开始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出现。装饰雕塑造型风格力求灵活多样,在装饰公共空间环境的同时给人以艺术的感受和美感的享受,并充分地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关键词:装饰雕塑; 公共空间;审美功能装饰雕塑,顾名思义是以装饰为目的而进行的雕塑创作。现代城市之中除了主题性雕塑纪念性雕塑,又出现一批了以装饰和美化城市环境为目的的装饰性雕塑作品,并且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鉴于此,文章对装饰雕塑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一、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定义:建筑公共空间、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公共空间、网络公共空间等。还有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和室内的空间,室外部分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室内部分包括政府机关、学校、图书馆、商业场所、办公空间、餐饮娱乐场所、酒店民宿等。而装饰雕塑一般都会出现在建筑群体、城市景观以及文化方面。本文讨论的装饰雕塑主要是位于一些实景公共空间之内。
  
  二、装饰雕塑艺术特点毋庸置疑,概括是装饰雕塑最基本的形式语言之一。概括是创作者对雕塑进行想象力、感染力在审美层面进行提炼,并使其成为单纯有序的创作基础,从而令装饰雕塑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元素变得更为明朗。 创作者为了突出装饰雕塑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以及内心产生的震撼,他们希冀在心目之间先构造一个场景,然后删繁就简,形成一个简约的视觉感知。比如我国台湾雕塑家朱铭的太极系列雕塑,通过艺术家主观概括的形体语言,作品更为洗练,其精神照应,虚室生白。
  
  其次,在概括的基础之上是夸张。在对于塑造对象的特征上进行艺术创作的夸张,从来都不是肆意而为的事情。为了表现作品充满律动或是静止的美,在创作者主观意识之中,如何做加法,如何做减法,首先先要体现在作品的艺术张力上。艺术创作从来都是感性的,兼有克制与跨越的双重性,既有对客观自然事物的超越,也有自然与艺术协调的真实。在整个雕塑史上,夸张的表现手法都较为常见。如旧石器时代的雕塑作品 《维伦多夫的维纳斯》,采用夸张的手法着重塑造了女性具有生育特征的部位,淡化没有生育特征的部位,是那个时代生殖崇拜的一种主观表现。
  
  第三,求同存异。所有雕塑的夸张与概括终究还是在同一创作目的,都为了突出创作者对于作品的情感抒发与情绪表达。比如浙江杭州的《钱王射潮》城市雕塑,以夸张的潮水与飞驰的意象结合,在整个雕塑器韵上,仍不失传统中国雕塑的意蕴,却又兼备了西方美学的韵致,其求同存异的表现手法使得作品呈现出新意豁然,不拘旧窠的特点。
  
  三、装饰雕塑在公共空间中的功能(一) 装饰雕塑的文化属性新中国成立后,在1953年派出去第一批学习美术的留学人员赴苏联学习雕塑。苏联雕塑注重于现实生活的联系,多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人民英雄,突出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和手段进行创作。他们主张艺术家深入生活,表现生活,紧扣时代脉搏,明确艺术的政治服务意识,充分揭示了苏联这个特定历史时期雕塑艺术的时代性。受此影响,《人民英雄纪念碑》便有着鲜明的类似苏联雕塑的风格。
  
  雕塑可以展示一个国家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又可作为该民族文化积累的产物。它就像一本简史,描述着国家历史进程与民族发展史。在作品上展现时间与空间,反映追求与信仰。
  
  在体现文化功能这块,主题性雕塑装饰是与有关环境、周遭建筑有机地结合起来,点明主题并升华主题,使观众明显地感到这一环境的特性,它可具有纪念、教育、美化等意义,甚至可以成为地标建筑。
  
  在名人纪念馆或是主题公园,都会把相关人物的雕塑矗立其间,契合建筑环境使得主题明确。如很多大学会陈列孔子雕塑,鲁迅故居会有鲁迅雕塑,在南京大学、上海大学等名校都有徐悲鸿的人物雕塑,在珠海则是根据当地民间传说进行创作的《渔女》雕塑,其双手高托珍珠的形象也是深入人心。
  
  文化功能上,其装饰雕塑更多为写实手法,这也是延续了苏联雕塑风格。当然,根据历史人物与事件所塑造的装饰雕塑,也应基于事实,融合雕塑艺术的本真进行创作。如各地民俗博物馆中,根据当时风土人情塑造出历史背景与时代人物,也是建立在写实的表现手法上。
  
  (二) 装饰雕塑的教育意义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
  
  雕塑本身便是为教化教育而生的,尤其在宗教雕塑上表现出大爱感恩的情怀,其影响至深。人们内心是追求真善美的,同时也期望器物、环境、关系之中体现出来。人类接触的知识,除却书本,亦在言传身教之中得到启发,也在视觉之中得到直观的教育。
  
  装饰雕塑多以历史典故为模本进行创作,如在意大利着名的卡彼托林博物馆中,保存着一尊青铜母狼雕像,大约制作于公元前6世纪,它是根据古罗马城的传说进行创作的《母狼》。在母狼身下,一对可爱的男婴,正在贪婪地吮吸她的乳汁,男婴仰着头,对周围的一切毫无知觉。男婴不是和母狼一起雕塑的,而是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艺术家波那尤奥略后来补充上去的。而男婴的补充正是雕塑的教育意义所在。
  
  公共空间的装饰雕塑因在合理运用空间以及视觉上,心理上进行合理布局下使得教育功能显着,在题材创作与材料上的应用,也是选择符合内心的表达作最纯粹的展现。
  
  (三) 装饰雕塑的审美功能东西方在雕塑的表现手法上极为不同,东方营造出意境之美,西方塑造真实场景,但是在装饰雕塑的审美功能上却又是殊途同归。创作者通过在公共空间的环境与结构进行契合人们审美情趣的创作,通过艺术装饰效果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与内心启迪。装饰艺术的目的是在特定的环境空间中用艺术形体去装饰与丰富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
  
  如山东青岛《五月的风》在雕塑上进行切割又融合的创作,在块面化的线条之中充满律动,又蔓延向上,以红色为主调,寓意青岛作为当年“五四运动”导火索已然成为积极强劲的一股“火红风”。在这件装饰雕塑上,我们可以看到有历史背景,也有时代呼唤,既有西方的雕塑美学,也有中国传统喜好的红色,在色彩、图形、纹样之间建立了视觉与内心的统一诉求。
  
  网上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叫《不是所有放在公共空间的雕塑都叫“公共艺术”》,也正是告知我们所面临真正的雕塑与伪艺术的雕塑,首先应有其正确的审美眼光,才能甄别真假的装饰雕塑,从而提升对雕塑的认知。好的装饰雕塑在其所陈设的公共空间首先也应是呈现的审美情趣。
  
  综上所诉我国古代宫殿、寺庙、塔、住宅等就有许多以人物、动物、禽、虫、花卉等为题材做装饰性雕塑的建筑物,有了这些雕塑装饰,就显得更加宏伟美观,那么现在我们将这些装饰雕塑更好的应用在各个方面,就可以起到美化坏境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作用。
  

  参考文献:[1]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J]. 邱慧芳。  教育现代化[2] 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展现及分析探讨[J]. 冯雨。  艺术家[3] 谈装饰雕塑教学的一些体会[J]. 曹振。  中国文艺家回归”中的艺术——浅析艺术设计专业装饰雕塑课的重要性[J]. 陈静。  美术教育研究


  作者单位:常州市龙傲园林雕塑有限公司作者:何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