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制江千里漆器来浅论扬州漆器点螺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日期:2021-11-0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  扬州漆器是古城扬州的一张绚丽夺目的城市名片,扬州漆器是中国特色传统工艺品种之一。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保存了诸多各个朝代留存下来的工艺精品,其中不乏漆器产品,而点螺工艺则是其中一个引人注意的亮点,如何保护和发展这一宝贵的工艺,是扬州漆器厂的匠人们需要思考和努力的。其中,复制博物馆藏漆器精品也是探索的方向和途径之一
  
  【关键词】 扬州漆器  江千里  点螺  传承发展 
  
  点螺工艺最早出现在元代,晚清时代,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手工艺人流离失所,此项从此失传,从1976年开始,扬州漆器厂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力支持下,对珍藏于故宫的明清时期点螺工艺品进行分析研究,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978年恢复了这一宝贵的传统手工艺,这也是扬州漆器厂对中国漆器工艺作出的一大贡献。点螺工艺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高档工艺,“点”指的是技法,“螺”指的是材料。该工艺选用自然色彩的夜光螺、珍珠贝、石决明等高档材料精制成薄如蝉翼、小如针尖、细若秋毫的螺片,用特制的工具一点一丝地点植在平整光滑的漆坯上,经过精致的髹漆工艺,使产品具有图案精致、色彩绮丽、随光变幻的艺术风格。 
  
  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近7000年的文明史和2500年的建城史,文物古迹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扬州博物馆收藏有大批宝贵的历史文物。特别是漆器,在所有馆藏文物中占了一定的比例。2018年,扬州漆器厂有限责任公司与扬州博物馆合作,复制了一批馆藏的漆器珍品。早在2015年,扬州漆器厂试制了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通过合作,双方充分发挥所长,在漆器文物活化、销售方面取得新的业绩。此次复制的文物样品以扬州明清漆器生活用品为主,共14件(套),这些文物几乎没有对外正式展出,扬州博物馆与扬州漆器厂有限责任公司希望通过这次文物的复制来扩大扬州漆器工艺品的认知度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和了解明清时期扬州人的生活品位,加深对漆器工艺的了解,在这批复制的漆器精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江千里制作的软螺漆器。  
  
  江千里(生卒年不详) 扬州人。一作浙江嘉兴人,字秋水,明末清初镶嵌漆器工艺家,善镌嵌螺钿漆器,技艺精湛,他所制作的螺钿漆器,从明代始就是民间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器具,包括几、盒、文具、椅、桌等等。其中小巧精致的嵌螺钿漆器,因为其高档的品味,在明代的文人墨客中是非常受欢迎的,史书记载,江千里惯以文学名着中的人物为题材,形成自己的制盘风格。尤对反叛封建礼教,坚守忠贞爱情的男女主人翁情有独钟。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成了他的创作蓝本,此次扬州博物馆拿出了“江千里”的点螺草虫碟、小姐书生盘、点螺方盒和点螺圆漆盘等,以黑漆髹底,以软螺表现人物和自然场景,山石花木错落有致,人物形态婉丽清秀,银粉磨显出淡淡行云皓月,软螺随光变幻,极具神奇之感。这批馆藏珍品就是反映的这个主体,以黑漆底表现出夜晚的园中景色,图案疏朗有致,基调清雅和谐,景物简中寓繁,人物的服饰及花纹则精心选择不同色彩的螺钿镶嵌,珍珠光泽异彩纷呈,视觉效果令人叫绝,加之悉心的题材领会和工细如丝,人物的五官、姿态、衣纹静中灵动,栩栩如生,使情境如同再造。这款点螺墨漆人物盘,黑漆地,木胎。盘口直径为12.7厘米,盘底直径为9.4厘米,高1.2厘米。以黑漆底表现出夜晚的园中景色,盘边沿有小波纹和春草纹,盘心为四周花团、假山、栅栏,窗口痴情张生抚琴,庭院草地上佳人神情专注,面带羞涩,婢女红娘伺立于侧,表现了“志诚张生夜弹琴,莺莺隔窗夜听情”的场景。图案疏朗有致,基调清雅和谐,人物的五官、姿态、衣纹灵动,栩栩如生。
  
  扬州漆器厂有限责任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扬州博物馆工作人员的配合下,仔细测量了这批漆器小件的尺寸,认真研究了复制的每一个细节和原品所使用的材料类型,通过对比,选择了相同和相对接近的材料来制作,对复制的每一步骤,都认真探讨研究,把工作做到细致入微,充分考虑复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由于年代的久远,这些漆器小盘的漆面风华较为严重,很多地方已经剥离,露出了盘坯底层的漆灰和木坯,有些则是画面残缺不全,复制的第一步是绘制出产品稿面的线条稿,借助现代高科技设备的帮助,此项工作完成的比较顺利,首先对产品进行拍摄,在电脑中对稿件进行处理和修复,有设计人员根据现存画面部分对缺失的部分进行补充,保证整个画面景物搭配的和谐,线条的流畅。
  
  其次是根据测量的尺寸复制了产品的木胎,对木胎的要求除了符合原件的尺寸,还要求尽可能轻薄,在这两部基础工作完成以后,就是工作的重中之重——点螺工艺的复制。
  
  点螺工艺复制的前期的工作中,首先选择了复制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材料,从明代至今,点螺工艺生产制作所使用的材料变化不大,主要是夜光螺、鲍鱼贝、珍珠贝和金耳朵等天然深海贝类,择取颜色美丽、结构坚韧、接近内表的珍珠层。天然材料的颜色主要有,雪青、翠绿、金绿、金黄、粉红和紫红等等,原品本身的色彩由于漆面的风化,有些颜色已经失去了本来的色彩,技术人员在复制选料的时候,需要凭借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对稿面主题的理解来搭配色彩,山石和树木等选用雪青和深绿等深色调,人物服装按照身份来区分,例如小姐丫鬟选用粉红,金红,而书生则用翠绿,房廊墙壁等用青色,而屋顶瓦片等则用金黄或金红,色彩的合理搭配反映了制作者对稿件的理解和自身制作的技巧。
  
  下料的过程则是最能表现出点螺工艺的精巧与细致,手工将材料打磨成薄片,用特制刀具切割出点、丝、片,一点一点地嵌于漆面之上,方寸之内常点植数以万计的嵌件,数万件嵌件的点植,不允许有一二丝的误差,组织成枢密有致的画面,?漆,研磨,推光而成,成品精致纤巧、霞光熠熠,天然变幻的色彩映照在深邃的黑漆面上,其他颜色的画面难以匹比,由于点螺工艺品工艺精湛,选料考究,造型典雅,在此批珍品的复制中,稿面上有许多细节和细致的部分,所有的盘子边缘都有内外两圈不同的纹样组成的边框,形状各异并且非常精巧,这些纹样有菱形,圆形,细线条,树叶形和花瓣形等等,每个纹样的尺寸在1到2毫米之间,每一个盘子上都要用到数百个这样小巧精致的纹样来拼接成边框的图案,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这也展示来点螺工艺令人惊奇之处,画面主体部分的树叶,松针等都是制作人员一根根,一丝丝,一片片,进行切割下料,而后小心地用漆点植在漆坯之上,房屋的瓦片的是一片片整齐地排列,河中渔船的草棚也是用极细的材料一根一根按照草席的编制纹路点植排列上去,船篷之间的小格子清晰可见,排列精密,茅屋和草亭顶部的茅草,也是仔细选择的金黄的颜色材料,切割成发丝粗细,一根根整齐摆放,画面上的山川按照远近不同来用不同的手法制作表现,近处的山川轮廓用夜光螺切割成细细的线条,而远处的山体则是将夜光螺碾碎成细末,有层次的撒在漆面上,不同的色彩和细末不同的疏密,巧妙地表现了层峦叠嶂的群山,而对画面上人物的处理也是十分讲究,衣服的处理处处彰显细节,衣裙上的皱褶、腰带、帽子、飘带和小姐身上的玉佩等等,都逐一表现出来,而人物面部的表情则刻画地更为丰富,正个产品工艺制作的精致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扬州漆器传承和发展载体的扬州漆器厂,为了点螺工艺的传承和发展,这些年来通过选拔人员,悉心研究,开发新品,技术革新,在培养了数十名技艺精湛的点螺艺人的同时,也将这一宝贵的传统工艺发扬光大。同时,扬州漆器厂点螺工艺车间也非常重视年轻人的培养,这些年来一直招收年轻的学徒,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具有大专以上文凭,并且有相关美术专业的功底,为他们指派了专门的师傅,一对一进行培养,给他们展示自己的平台,鼓励他们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发展,他们既是点螺工艺生产的新兴力量,也是扬州漆器工艺生产的新鲜血液和未来的希望。
  
  回顾历史,扬州漆器点螺工艺的发展可谓是历尽坎坷,经过了起源、发展、兴盛到失传,再获新生,从恢复到发展,再到兴盛,这其中倾注了好几代扬州漆器人太多的心血和汗水,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不懈的努力,这一传统工艺得以延续和发展,也正是他们见证了点螺工艺的再次兴起,相信通过一代代扬州漆器人的努力,点螺工艺必将成为当代扬州工艺的新辉煌。
  
  【1】张燕《扬州漆器史》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1
  
  【2】陈忠南 张幼荣《扬州工艺美术》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1992.1
  
  【3】曹永森《扬州特色文化》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6.12
  
  【4】黄迪枸《中国漆器精华》 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社 2003.7
  
  【5】扬州博物馆《汉广陵国漆器》 文物出版社 2004. 2
  
  作者简介 :孙梅 扬州漆器厂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副总,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高职院校产业教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