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绣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日期:2021-11-0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苏绣是我国传统工艺,近年来在不断与时俱进的发展。在产品类型方面,苏绣却略有狭隘。苏绣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探索、与时俱进。但就目前看,市面上的苏绣作品在题材、样式、风格等方面已形成一种固定模式,少有创新和突破。本文以苏绣的艺术传承现状进行分析,对苏绣艺术创新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苏绣艺术;传承;创新
  
  苏绣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作为一项长久的、具有系统理论背景和实际操作意义的工作,一直受到来自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并在十多年的努力当中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如何创新与传承的问题上,更是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将苏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真正落到了实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传统的保护措施显然不适用于当下的社会发展形态,因此,对于苏绣艺术的创新与传承也应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创新与发展。
  
  一、苏绣艺术传承现状
  
  苏绣消费市场狭隘,原因之一是苏绣产品种类少、苏绣产品图案过于传统,总结来说便是缺少创新首先,创新对苏绣的重要性。最根本最直接的一点就是: 如果缺少时代性的创新,苏绣的受众体就日渐减少,进而导致苏绣消费市场的萎缩。当下苏绣受众体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人们的审美观发生变化,特别是年轻人。现代人们的审美日渐浮躁,变得通俗化、肤浅化、娱乐化,而面对艺术价值高、文化底蕴丰厚的苏绣,现代人大多“欣赏不来”或不感兴趣。时代的变迁使苏绣与现代人的审美观逐渐产生了差距,人们越来越不愿意了解苏绣文化,对苏绣文化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进而导致苏绣受众体的萎缩。而在产品类型方面,丝巾、手帕、圆扇等日用品在当下人们生活中的使用率急剧降低,若苏绣仍把生产重心放在该类日用品上,受众人群只会越来越少。所以苏绣的创新势在必行,产品种类的更新也需重视。同时,苏绣的创新不能一味向现代世俗审美的趋势靠拢,需找到合适自身的创新之路。
  
  苏绣产品自带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的滤镜加成,外加苏绣本身做工烦琐精妙,每一个苏绣作品都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大工程,故大多苏绣产品价格不菲,在大多数人承受范围之外,尤其是艺术欣赏类产品。虽目前各大购物网站也存在大量低价“苏绣”作品,但大多数是商家以粗劣手段仿制他人优秀作品,粗制滥造。比如用电脑喷绘彩复代替传统工艺,致使绣品日久褪色,以两幅绣品粘贴冒充双面三异绣,使绣品的艺术性大大减弱,背离了“精细雅洁”的苏绣传统风格,完全不能称之为苏绣作品,甚至对真正的苏绣文化产生了冲击。普通人无法承受的高价格并不利于苏绣市场的整体发展。
  
  二、苏绣在传播方向的创新
  
  据消费评价显示,消费者购买苏绣是可以体现购买者的地位和审美高度的,而消费者购买苏绣的主要用途是挂于家中收藏或送礼,抑或挂在公司作为装饰。所以苏绣的品牌定位应该是高端奢侈品,目标消费群体应该主要定位于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艺术造诣较高,追求精神文化的人。
  
  但是,在进行苏绣品牌定位的过程中也应该关注到大众消费群体。从苏绣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我认为苏绣需要走两条不同的路线,既要发展具备收藏价值的高端奢侈品,也要发展符合大众审美与经济能力的大众文化产品,不能只作为高端商品发展,毕竟能够承受高价格的消费者数量不多。若由于价格的高昂使得人们对于苏绣的了解受到阻碍,只为少数有钱
  
  人所了解和欣赏,这既不利于苏绣的发展和传播,也失去了苏绣本身所承载的价值和意义。至于高昂的人工成本费,我认为可以在不影响人工刺绣发展的前提下,发展额外的机绣产业来降低高昂的成本费,使苏绣价格更加平民化。如此,人工刺绣精妙细致,可作为价格高昂的艺术欣赏品出售,人工苏绣也不会因机绣的发展而衰退。而机绣生产量大、价格较低,可作为生产日用品的主要方式,主要目的在于大力普及苏绣产品,提高苏绣知名度。
  
  三、苏绣的传承
  
  创新是苏绣长久不衰的动力,人才的培养也是苏绣发展的关键,面对苏绣产业从业者人数少、年龄结构不平衡的问题,相关企业也需采取一定措施来解决。我认为大众对苏绣的兴趣可以从小时候培养起来,苏绣可以与相关教育机构,如少年宫,进行教育合作,开设苏绣课程,让孩了解与苏绣相关的基础知识,从小培养年轻一代对苏绣的兴趣。另外,苏绣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由学校培养出专业型人才来推进。我认为可以在高校或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苏绣相关专业课程,高校可以编写专门的苏绣教材、教学视频等,或者聘请苏绣大师给学生们传授苏绣技艺。只有苏绣后继有人,才能为苏绣未来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所以苏绣的传承一定不可小觑。
  
  结语
  
  苏绣是我国很重要的,富有深厚中华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应该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掩埋。苏绣所具有的魅力以及文化内涵都太丰厚了,是我们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但遗憾的是,如今市场浮躁,大众审美与过去也早已天差地别,苏绣不得不做出改变。这种改变不是抛去一切、改头换面,而是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不忘初心。希望苏绣可以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创新不止,生生不息,在中国的文化长河里继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以丝代墨 禅荷清韵 梁雪芳苏绣作品欣赏[J]. 梁雪芳。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04)
  
  [2]中国刺绣话“苏绣”[J]. 叶正亭。  江苏地方志。 2018(05)
  
  [3]刺绣知识及认知过程的专家与新手比较[J]. 黄玲玉,张继玉,韦洪涛,杨翠蓉。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1)
  
  [4]享受绣架上的幸福时光[J]. 江雁。  健康与营养。 2015(Z2)
  
  [5]工巧时宜:当代刺绣工艺的审美趋向[J]. 王焕。  民艺。 2020(05)
  
  [6]论苏绣绣制过程及其发展[J]. 仇美兰,蒋怡。  大众文艺。 2015(24)
  
  作者简介:
  
  卢宝棋,女,高级工艺美术师,从事苏绣二十年有余,曾在很多展览上获得金、银奖,在第二届“姑苏绣娘”技能比赛中荣获三等奖;镇湖街道“十佳刺绣新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