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作”红木小件创新管见

[日期:2021-11-0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 “通作”作为南通红木制作精品专有名词,是一个在业内含金量颇高的地域特色品牌。明清以降,一批能工巧匠殚精竭虑创作出众多的优秀作品,其用料考究、工艺精湛令藏家为之倾倒,也为“通作”品牌赢得了美誉。与此同时,今天“通作”金字招牌的风光背后,也出现了工艺创新不足、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本文结合自己近年来的创作实践,就做强“通作”红木产业与 “通作”人才培育,文化创意与产品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与时俱进、创新求变,产学融合探索“木雕本体”语言和打造无愧于伟大时代的“通作”精品的观点。


    关键词:南通红木 通作小件 文化创意 工艺创新


  素有“红木之乡”美誉的南通,红木制作历史由来已久。上可追溯至明清时期,下承于今有“通作”之名,已逾数百年。长期以来,能工巧匠承前启后,代代相传,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优秀木雕精品:从大件家具桌椅橱柜床榻案几,到文房小件杂项把玩摆件,所涉门类,无不涵盖;精品力作,蔚为大观。其选料用工、因材施艺之考究,巧夺天工、设计构思之精妙,在业内赢得了“通作”美誉!2011年,南通红木雕刻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已发展成为南通支柱型文化产业。六大产业群入驻600余家企业和工作室,3.5万余名相关从业人员,占据了全省红木生产的半壁江山。业内有“全国红木看江苏,江苏红木看南通”之说。但荣光背后存在隐忧:南通红木相对于东阳仙游国内一线红木市场,存在着不少弊端:从业人员比较分散,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型展销市场,对外宣传方式和推广力度不够。特别是从业人员老化,新生力量储备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南通红木和“通作”品牌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长期从事“通作”文房小件雕刻创作,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探索实践,对“通作”红木小件传承与创新存在的问题如何改进,抛砖引玉,提出几点建议。

  
  一、关于“通作”人才培养
  
  长期以来,“通作”红木从业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后备力量不足甚至青黄不接,已经成为困扰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目前,主要从业人员大都是四十到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而年轻人愿意进入该行业的为数极少。据笔者观察,与全国着名木雕之乡浙江东阳和福建莆田相比,红木从业艺人老化、后继无人的现象在南通地区更为严重。相对而言,浙江东阳、福建莆田与南通相比,他们从事该行业的手艺人无论是年龄结构,还是从业人员的数量,都有着明显的优势。特别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从业占比率也比南通大。究其原因,一是与南通地区具有崇尚教育的历史传统有关。南通是全国教育大市,无论是学校教学方向,还是学生和家长,都把十年寒窗苦读,通过高考进入名校作为青少年人生阶段最重要的目标追求,而对职业技术教育缺少兴趣和动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就业选择;其次,江苏南通与浙江东阳、福建莆田相比,本地年轻人就业更青睐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和经营从商,而对于学习传统手艺的兴趣不大。另外,也与南通作为上海后花园、两地在产业互补与人才流动以及长三角一小时城市圈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有关;最后,由于雕刻技艺学习周期长且收益不稳定,而学艺、从艺能否顺利出师、入行并能脱颖而出,又与学艺人自己是否真正热爱,是否具备一定的天分与才情紧密相关。 
  
  东阳、仙游、乐清以及潮州地区是全国知名的雕刻之乡,作为行业领头羊,他们在产业规模、商业氛围和市场影响力方面的综合优势,更能吸引到全国各地大批的年轻人去学习、就业和创业。而“通作”木雕想要突出重围,吸引优秀人才来南通学习、传承雕刻艺术,就需要在产业政策扶持、行业创新机制、非遗品牌打造、职业教育培训等方面有所作为;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中国南通“通作”木雕品牌知名度。政府主管部门要鼓励企业家、工艺家和“通作”从业者,与国内知名艺术院校相关专业开展“产学研用”对接并形成积极互动,通过开设“非遗”红木雕刻讲座和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吸引对红木雕刻感兴趣的学生广泛参与,从高校和职业院校中培养“通作”后备人才。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国家乡村振兴和省市乡土人才政策扶持,鼓励一批德才兼备的木雕手艺人沉下心来,发扬工匠精神,认真钻研技艺。鼓励师徒结对,以老带新,形成“通作”传统技艺传承学徒的激励机制。
  
  二、关于“通作”文化创意
  
  由于历史原因,木雕从业者普遍文化素养、审美眼光不高,制作木雕大多是凭直觉、经验和市场定制要求的惯性操作,缺少精品意识和文化创意的自觉,直接导致其作品缺乏文化内涵,可读性差,流于俗套而缺少自己的个性语言和美学风格。大部分手艺人创作能力偏低,有些甚至没有创作能力,习惯于模仿抄袭而缺少创新;不能静下心来通过系统学习和借鉴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而是一味追求短期市场利润,什么东西来钱快就做什么。长期以往,导致作品文化创意缺失,产品缺少差异化、高端化、品牌化定位,市场同质化严重。
  
  近几年来,国内木雕市场一批具有美院背景师生的加入,犹如一股清风,吹皱一池春水。他们受过严格、系统的专业造型训练,对传统雕刻语言有深刻的理解,深谙工艺美术“因材施艺”学理,具有很好的综合素养、自觉的艺术追求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从而使他们的作品创作在主题立意、造型结构、工艺探索和个性风格方面,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他们创作出一批夸张但不失法度、有思想内涵又富于情趣的木雕艺术精品,叫好又叫座,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毋庸置疑,“学院派”新鲜血液的注入,如同钻进鱼池的鲶鱼,搅动了木雕传统保守的一汪静水,这对一些总是习惯守着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手艺人来说,犹如当头棒喝,无疑是一次观念更新的洗礼。尽管他们经历着市场分化的阵痛,却也是自己涅盘重生的机会。

  

  与学院派“设计家”路数相比,传统匠人的手上功夫具有一定的优势。也许,这种功力在红木作品上还不够显性,因为最后的打磨工序往往会抹掉“刀功”的痕迹,但“刀功”作为木雕独特的艺术语言,在白木和竹刻上是能够得到充分体现的。对内行来说,刀功扎实的木雕作品自有一种油润的致密感,自有一种“捉刀代笔”的写意神韵。我们鉴赏古代老的雕刻物件,尽管漫长的时间赋予了它润泽的包浆,但前辈艺人依靠最简单的几把斧凿刀具,匠心独运的“利刃”与对天然材质“对话”,一种大刀阔斧爽快利落的刀痕,却赋予了原木有温度的光洁质感与作品永恒的艺术生命!正如我们写毛笔字,浸淫书道多年的书法家信笔一挥,顿生“锥画沙,屋漏痕”之美。而基本功力不足的书法学人,哪怕使尽洪荒之力也只能徒具其形。这与雕刻中的刀功审美是同样的道理。
  
  当然,评价一件木雕作品的高下,在技术层面之上,我们更注重它能否与观者产生文化情感的共鸣,这是很考验木雕手艺人的文化底蕴了。作为一个优秀的“通作”艺人,有匠意、无匠气,这就需要广泛涉猎书法绘画诗词歌赋和哲学音律宗教,尤其要具备一定的中国书画修养,这是成就优秀木雕艺人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业内有能书善画从艺木雕者具有先天的优势之说,就是因为善画者能很好地理解各种结构扭转与层次的空间变化;具备较高的书法修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线条在雕刻中的运用;而诗词歌赋更是营造作品意境不可或缺的人文修养。因为,文学是一切艺术的母体。
  
  三、关于“通作”工艺创新
  
  所谓工艺就是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使之变成合格产品的方法和流程。“工”是就加工技术层面而言,“艺”则是作品精神气质的内在表现。两者的区别在于:“工”是具象的、肉眼可见的,而“艺”却是意象的,要用心来体悟。因此,“通作”艺人在创作中平衡好两者的关系同样很重要,重工轻艺或艺高工拙“失衡”状态下的作品,是很难成为木雕精品的。
  
  创作木雕如果不懂构图,不懂繁简虚实的处理,不能表现某种特定的情境,尽管你雕龙刻凤、缠挂牵连极尽镂刻之能事,这样的作品终究只是一种没有美感、缺少灵魂的纯粹技术展示,是没有艺术生命力的。反之,如果木雕艺人没有一定的技术支撑,尽管你有很好的创意,其艺术实现也只是空中楼阁的玄想而无法完整呈现。目前,“通作”小件就整体面貌而言,大多数倾向于“工”的层面,技术无疑很纯熟,但在意象、意境的开掘与呈现,还需要从艺者不断地修炼和努力提升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与创新工作,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和企业,可以定期邀请相关院校的教授专家对雕刻从业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开设工艺美术、民艺创作、现代设计等课程和非遗技艺传承人培训班,进一步提高“通作”手艺人的设计素养和审美能力,推动“通作”木雕工艺语言的创新和发展。
  
  “笔墨当随时代”,“通作”木雕也是如此。时代在变,人们的审美以及红木小件的消费群体都在变化,作为雕刻从业者一定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万物互联的今天,面对消费主体年轻化、时尚化、个性化的趋势和思想观念、审美趣味和情感消费新需求,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专业判断。在追求个人木雕艺术创作风格的同时,更要贴近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时代审美,形成创作与市场良性循环的局面。总而言之,市场在变,工艺不能不变,创作更要求新创变。只要我们勇于挑战自我,不断探索尝试各种可能性,就一定能把脉时代,找到适合自己表达的“木雕本体”语言,从而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通作”精品。
  
  
  作者简介
  
  莫俊,江苏海安人,幼习书画,源于爱好自学雕刻至今已有十年,现为海安市523文化产业园“逐木轩工作室”,职业雕刻艺人。
  
  2016年作品《文房小件》获得第一届南通文化创意大赛优秀奖;2017年《远足》获第二届南通文化创意大赛创新奖;2019年作品《百果》获海安市青墩文学艺术创作大赛一等奖(民间工艺类);2020年作品《留得枯荷听雨声》获海安市青墩文学艺术创作大赛一等奖(民间工艺类);2020年获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荣誉。
  
  附图作品
  
  1、《枯荷翠鸟》      (海南黄花梨) 创作于2021年
  
  2、《杖藜徐步过桥东》  (猛犸牙雕) 创作于2021年
  
  3、《罗汉造像》        (小叶紫檀) 创作于2019年
  
  4、《戏狮罗汉》         (黄杨木雕)  创作于2018年
  
  5、《大暑》        (小叶紫檀白皮) 创作于2016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