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家哲学经典《庄子》中“庖丁解牛”的故事提出了“技进乎道”的道技观。中国书画装裱艺术尤其是古字画揭裱的相关工艺中,也暗含了类似的哲学思想。在古字画揭裱的技艺实践中,包含了与庖丁“所见无非全牛”、“未尝见全牛”、“神遇而不以目视”类似的三重境界,这体现了古字画揭裱作为一门古老的技艺所蕴含的丰富哲思。
关键词:揭裱,庖丁解牛,技,道
“庖丁解牛”是道家哲学经典着作《庄子》中的一则故事,在此故事中,庄子借庖丁之口探讨了技与道的关系,提出了“技进乎道”的道技观。中国书画装裱艺术尤其是古字画揭裱的相关工艺中,也蕴含了丰富的道技观思想。通过与《庖丁解牛》进行对照、类比,可以发现古字画揭裱中的技与道正暗合于道家哲学的技与道。古字画揭裱的工艺已远超其作为一门技艺的应用价值本身,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内涵。笔者所师承的东台夏氏装裱工艺以古字画揭裱为绝学,下面,笔者将基于夏氏装裱工艺中的古字画揭裱技艺来探讨技与道的关系。
一、“庖丁解牛”中的技与道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文惠君得到了一头牛,找来一位名叫庖丁的人帮忙分解牛肉,庖丁行云流水一般的解牛操作让文惠君叹为观止,忙询问庖丁有何诀窍,庖丁的回答现摘录部分如下: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1]67-69
庖丁说自己最初学习解牛时是“所见无非全牛”的,等到三年之后开始进入到“未尝见全牛”的状态。所谓“无非全牛”是说庖丁找不到解牛的要领,不知从何下手,眼里所见的只有这只牛而已。而随着庖丁技术的进步,逐步摸索出解牛的步骤和要点,知道了牛头、牛腿、牛身的区别,不同部位运用不同的刀法,有了一定的经验,这时候他眼睛里看到的就不仅仅是这只牛而已了,所以说“未尝见全牛”。随着庖丁经验不断累积、技术不断进步,最终达到了“神遇而不以目视”的状态,也就是根本不用看,凭借经验和感觉就能够在解牛过程中游刃有余。所以在这种最高状态下的庖丁,从第一眼开始其眼里看到的已经不是全牛,而是分解完毕的牛肉、牛骨了。
庖丁直言其所好者是道,也就是说,庖丁从事解牛这份工作只是他为了求道、求取世间真理的一个途径。很显然,在他解牛的前两种状态中,他并没有得到他所求之道,但在第三种游刃有余的状态中,他已经对道有所感悟。此道就是道家“顺其自然”之道,庖丁将其运用到解牛实践当中去,用刀过程中顺着牛筋骨脉络的走向而来,而不是强行砍剁,故而能够行云流水、游刃有余。
二、古字画揭裱中技的修持和道的追求
从“庖丁解牛”的故事可以看到技是有次第的,同时技在一定程度可以完成超越并达到道的境界,这与古字画揭裱工艺相通。
古字画揭裱针对的是残破不堪的古旧字画,甚至只是一堆碎片而进行的抢救式装裱,需要进行揭裱的古字画作品送来时往往残破不堪。古字画揭裱之技可以试总结如下:首先第一步要将残破作品打开整平,然后上水、漂洗以祛霉斑,然后揭复背纸。所谓揭复背纸就是将作品原有的装裱所使用的材料揭去,此正是这一技艺被称为“揭裱”的缘故。揭复背纸是古字画揭裱技艺中最为关键、重要的一个步骤,由于不同的古字画品相千差万别,在揭复背纸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作品的品相进行量身定制的相关操作以顺利完成揭复背纸的操作。揭完复背纸并用相关工具将残余复背纸屑彻底清理干净后,接下来进行打湿、上浆糊等步骤,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老旧宣纸补残缺的部分,后经打条、再上浆糊、上命纸(最靠近书画作品本身的一张纸)等步骤,使之重新成为一张完整的作品。后经晾干、全色(有要求时需要进行“接笔”操作)等步骤,这幅作品画心的揭裱部分就宣告完成。之后再经打湿、上裱板、崩平等步骤,过几天后,用起子将作品从裱板起下,再方画心,用准备好的真丝米白耿绢进行打材、装裱,这幅作品的重新装裱才彻底完成。
可以看到,古字画揭裱之技与“庖丁解牛”实有相通之处。“庖丁解牛”是化整为零,将一头完整的牛按其骨肉机理分解为若干部分。古字画揭裱其实是反向的“庖丁解牛”,是一个化零为整的过程,将残破不堪的古旧字画碎片修复成一件完好的作品。在揭裱化零为整的过程中,自然也有如庖丁所云的境界蕴含在其中。笔者师从东台装裱艺术泰斗夏振印老先生,刚学古字画揭裱技艺之时,如同庖丁“所见无非全牛”一般,目之所见无非是一堆破败碎片而已,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经过几年努力实践,似有如庖丁“未尝见全牛”一般,眼里看到的虽然还是一堆破败碎片,但已经知道从何处下手,该如何依法上水、整平等等。但庖丁“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境界太高,即便以笔者古字画揭裱三十余年的实践经历也仍然还不能做到。但是根据这一逻辑可以推论,古字画揭裱的最高境界也应该如“神遇而不以目视”一般,眼里虽然看到的还是破败碎片,但心中已经是一副完好的作品,动起手来依照天理,顺任画作原本的属性,游刃有余地操作。而能够这样进行古字画揭裱的师傅,直可谓“进乎道”矣。
三、结语
综上所述,道家哲学经典《庄子》中“庖丁解牛”的故事提出了“技进乎道”的道技观,古字画揭裱的工艺中也暗含了类似的哲学思想。在古字画揭裱的技艺实践中,包含了与庖丁“所见无非全牛”、“未尝见全牛”、“神遇而不以目视”类似的三重境界,这体现了古字画揭裱技艺所蕴含的丰富哲思。古字画揭裱作为一门古老的技艺,不仅仅有着丰富的应用价值、实践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道家哲学玄理。宗白华说:“道尤表象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深度和灵魂。”[2]80艺术要以道作为精神依据,如果只专注于技术层面,忽略走向美的精神层面,最多只能成为巧匠,而不是艺术家。以古字画揭裱为代表的传统装裱技艺,是有着求道的路径的。因此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装裱工艺的技术层面,更应该增加对蕴含在技艺之中的道的思索,由技而进乎道。
参考文献:
[1]郭象,成玄英,曹础基,黄兰发。《南华真经注疏》(上,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吕国瑞。中国书画文物装裱修复的转变与实践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09).
作者简介:
周志杨,男,1969年生,江苏东台人,师承东台书画装裱艺术泰斗夏振印老先生,是夏氏装裱工艺的第六代传人。现为东台市寒暑楼书画艺术馆馆长,盐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台书画(发绣)装裱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东台市书画装裱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民间收藏研究会会员,盐城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东台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