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核雕是一门非常古老的传承技艺,是一个艺术表现特别强的艺术形式,在江苏、广东等地久负盛名。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核雕这一古老而又经典的民间手工艺术再次受到社会大众的青睐,成为全国各地收藏者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雕刻工艺的艺术特色,分析了雕刻技艺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情况,并从“诗、书、画、印”的角度阐述了雕刻技艺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核雕工艺;艺术;传承;传统文化
核雕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奇葩,从最早记载的宋代到今天,核雕艺术经历过了发展、繁荣、衰弱以及复兴等不同历史阶段。一直到改革之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古玩品、艺术品的青睐,才逐渐开始复苏。现如今核雕艺术在全国各地绽放,核雕作品不断增多,同时业界对于核雕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逐渐将其与传统文化融合,形成综合发展的趋势。“诗、书、画、印”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在核雕艺术中效果非常显着,是促进核雕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新动力。
一、核雕工艺的艺术特点
核雕与其他雕刻相比有着雕刻方法多样性,核雕在物体形状、特征塑造方面有着更加生动、逼真的优势。这主要是因为果核本身空间有限,要想雕刻出人物特征和面貌,就必须拥有更加精湛的雕刻水平和技艺,通过精湛的雕刻技巧来彰显作品魅力,使得雕刻作品人物形象表现的活灵活现,并且通过细小物品将所有作品意愿表达了出来,有着极为突出的个性与共性。
众所周知,核雕的雕刻原料是各种果实的果核,这种特殊材料的应用首先就令人惊叹,给人留下很多现象的空间。但是在雕刻创作的时候容易受到材料限制出现突发状况,因此对创作力、想象力和雕刻工艺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这也是核雕工艺的神秘所在。众所周知,果核表面是凹凸不平、沟壑纵横且各种纹路深浅不一、分布不均匀,这就要求雕刻人员在进行雕刻的时候必须要掌握精湛的技艺、全面熟悉果核的局部特征,分析果核的可变性、个性和独特性,雕刻出个性鲜明、主题突出的核雕艺术作品。
二、“诗,书,画,印”在核雕技艺中的应用
核雕好玩,是因为精巧?还是因为奇特?固然,因为精巧和奇特,核雕博取了众多的赏玩爱好者。但是,同时核雕之所以能够兴起主要是因为核雕中蕴含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想往,融合了传统文化体系,达到了趣味、艺术以及意境的融合。核雕的意趣既有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似的共性,即作品中所流溢的意味和情趣,也有其所具有的独特个性,即意境和趣味。意境表现为一种较为抽象的情感和状态,而趣味则是一种可以感知的愉悦。对精微细巧的核雕而言,要表现出意趣盎然的诗情画意,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作品中雕刻上诗、词、画以及文字。就“诗、书、画、印”在核雕技艺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可从下面几点入手分析。
1、“诗、书、画、印”在核雕技艺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常见的核雕作品几乎都是橄榄核作品,而且这些核雕作品大部分都是人物、动物为题材的,将“诗、书、画、印”融入到核雕中的作品屈指可数。就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首先,因为核雕普遍是在果核上面雕刻而成的,雕刻材料较小,造成不少画面在核雕领域不具备承载率。其次,核雕工艺品的主要目的是把玩,虽然不少核雕大师将核雕工艺品雕刻的特别美观,但也改变不了这一最终目的,导致一些人在核雕雕刻中出现认识上的偏差。最后,核雕雕刻的时候缺乏创新意识,如果雕刻人员缺乏文化专业知识或者文化修养存在局限,必然会造成核雕创作缺乏专业精神,进而影响核雕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就无法将“诗、书、画、印”融入核雕作品之中。
2、“诗,书,画,印”在核雕记忆中的融入方法
在我国,任何艺术门类在发展中都是由普通工匠向专业艺术人员转换的过程,当一门艺术被社会认可之后便会有大量的文人雅士参与其中,将艺术原先的实用性转变为艺术性、美观性。无论是木雕、核雕、玉雕、石雕,还是绘画、书法都经历了这个过程,这些艺术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逐渐朝着审美价值迈进,这也是将传统文化、人文价值观融入其中的重要原因。核雕作为主要艺术种类之一,当然也不例外,将“诗,书,画,印”融入其中已成必然。
2.1、以中国传统艺术作为主要的创作灵感
如何才能更好的将核雕作品的艺术魅力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又不影响核雕工艺的把玩价值,从而创作出具备“诗、书、画、印”特征的核雕作品成为目前业界人士研究的重点所在。其实,只要在核雕雕刻过程中,创作者严格要求自己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创新思路、从瀚如烟海的古典着作中寻找灵感,从诗词歌赋中寻找能量,努力强化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怀,进而创作出带有浓郁中国特色气息的核雕作品。可以说,在核雕创作的时候,只要工作人员自身专业知识充实起来,这样便能够在生活、社会中寻找到自己想要的题材,并且将这些题材做到随心所欲的利用,只有在内心专业知识丰富、传统文化扎实的基础上,才能在创作的时候得心应手,才能有取之不尽的思路,才能创作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核雕工艺品。核雕本身是一个创造性非常强的工艺,要想制作出完美、科学的核雕艺术品,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雕刻工艺,还要具备创新你能力,只有具备原创性、创新性的核雕作品才能算艺术品,相反如果模仿别人优秀作品,哪怕核雕技术再好、作品艺术魅力再强,也不过是仿制品,得不到专业人士的认可。
因此,核雕创作人员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丰富自身文化素养,要及时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创作灵感,并将创造思路与当前社会发展规律完美融合,形成符合时代规律的雕刻艺术体系。另外,要是还可以搭配上创作者自己所写的诗词,就会让核雕作品在艺术创作上进一步得到升华,而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具有个性与艺术气息。
2.2使用正确的展现方式
创作人在心里构想出一个令自己感到得意的题材后,一定要进行认真的思索,并运用简便的雕刻方法,去将自己所创作的雕刻题材完美的展现出来。不过一定要在雕刻方法上,尽可能地少用镂空雕刻与透雕,否则会让核雕失去把玩的功能。而如果创作人都能够很好的把握这些创作要素,那么所创作出的核雕不仅可以在质量上有所保证,而且对于作品的观赏性也会大大增强,同时保存起来也会更加的方便。因此在创作期间,最好采用薄意浅浮雕的技法,将其具有的写意与用笔的特点尽情地展示出来,从而让雕刻方法和选用的题材完美的结合到一起,以此完整的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知识分子的审美品位。
2.3掌握好微书的技巧
核雕创作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并在创作期间要不断地取雕刻方法之所长,为我所用。因为核雕载体普遍较小,所以若想制作出富有“诗、书、画、印”的核雕作品,就一定要掌握微书的技巧。前面我们提到过,雕刻画面并不具备一定的承载率,导致并没有足够的书写空间,所以掌握一定微书的技巧,可以让创作者在较小的创作空间内充分的展示书法艺术,这样就会雕刻画面具有一定的饱满度,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核雕作品的艺术水准。比如取材于《赤壁赋》的作品橄榄核小舟,该作品不仅具有细致的雕刻艺术,同时在小舟的底部,全都是采用微书技巧来进行书写,这样不但具有点题的功能,而且还加强了构图的艺术水准,从而充分的体现出了书法艺术的魅力。
三、结束语
总之,一个良好的创作题材、创作思路来之不易,有些是稍纵即逝的瞬间思路,有些是长年累月的生活、社会积累。作为核雕艺术创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善于总结、不断积累,不能草率的去对待核雕艺术,而是不断突破、不断创新,在雕刻艺术上精益求精、不断进取,并将我国传统“诗、书、画、印”融入核雕艺术中,让核雕工艺品更加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更加符合当前国人的审美标准,进而促进核雕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沁珂。“四绝”老人吴昌硕——浅谈吴昌硕诗,书,画,印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13(8):23-23.
[2]吕惠娟。齐白石诗,书,画,印“四绝”的题款艺术[J].艺术品鉴,2020(27).
[3]张瑜。“诗,书,画,印”在核雕技艺中的探讨[J].2021(2016-9):163-.
作者简介:杨晓明,男,1977年出生于苏州舟山核雕村,高中毕业后即师从核雕大师宋水官,并创立了自己的核雕工作室,现任苏州市核雕艺术家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