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苏绣 文创 创新 色彩 感悟
文创产品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具体产品体现,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近十年来,“文创”成为传统文化产业提及率极高的词汇。截止2016年底,北京故宫已研发了9170种文创产品、上百个产品系列。北京“故宫博物院”官网还设立了“文创”专栏,不定期更新文创信息。全国各地博物馆及文化艺术机构等诸多文化单位,都十分注重文创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毫不夸张地讲,二十一世纪已经进入了文创产业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作为苏绣艺术从业者,苏绣文创产品成为笔者日常生活和工作绕不开的话题。尤其是将工作室设立在昆山、甪直等旅游街区以后,苏绣文创产品的创作变得愈发急切和必要。从2016年起,笔者工作室的文创产品所占所有产品比重逐年上升,所获了大量客户的良好反馈。通过五六年时间的实践,笔者积累了一些苏绣文创产品的创作体悟,现整理如下:
首先,苏绣文创产品应是苏绣优秀技艺的集合体。
从前文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苏绣文创产品创作应当建立在苏绣技艺文化基础之上,以苏绣文创产品为媒介,进而宣传推广苏绣文化。苏绣是苏州传统手工艺,在民间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苏绣萌发了诸多的刺绣针法和技艺,抽离开了普通意义上的“传统绣花”,成为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苏绣文创产品应当重视此点,将传统苏绣技艺作为文创作品的创作支撑。平针绣、乱针绣、双面绣、两面三异绣等针法和技艺是苏绣艺术的经典构成,它们可以单一或组合地呈现在文创作品之上,这样既可以展现出传统苏绣艺术的技艺魅力,又可以增加文创作品的技艺含量,形成必要的市场竞争壁垒。笔者也曾看到市面上的一些苏绣文创作品,通过普通平针绣技法创作,没有体现苏绣艺术的技艺优势,沦为“传统绣花”的陈旧模式。更有甚者,以朝鲜绣产品充当苏绣文创产品,在创作技法和设色布局等诸多方面逊色于苏绣太多,以次充好无疑是自毁苏绣品牌。所以,苏绣文创产品应是苏绣优秀技艺的集合体。这种集合体形式,还体现在苏绣对花线花色淡雅文秀的追求。因为,色彩是文创产品映入顾客眼帘的第一感受。笔者在这方面的实践中,特别重视。在花线颜色选择尤其是花线色彩搭配上,严格把控,在绣制过程中,又注意花线色彩间的穿插过度。对色彩的掌控也是苏绣技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之,苏绣文创作产品应该尽量多地展示苏绣的优秀技艺,这既是文创作品的立命之本,又是文创作品的魅力源泉。
其次,苏绣文创产品应是苏绣创新创作的新领地。
不可否认,苏绣产品的消费群体不断更迭,而且越来越趋于年轻化,苏绣文创产品消费群体更是如此。在全国范围内,传统文化复兴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共识。在这股复兴洪流中,青年人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参与者,他们对传统文化更加渴求,也有更高的消费欲望。针对这些青年人主力军,苏绣文创产品必须做到创新创作。苏绣文创作品的创新创作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然需求。笔者所言及的创新创作,是根基于传统苏绣,同时又新颖于苏绣的。在苏绣文创产品的创新创作上,笔者重点在苏绣画面布局做了很多突破,结合当下审美趋于简约化的倾向,苏绣画面布局也尽量做到多留白少密集,在留白与绣制的平面空间关系上,多加变化,或只取一角、或横亘中段绣制,都取得了现代简约的时尚美感,还可以节约绣工使产品性价比更高。同时在文创产品的整体形象设计上下足功夫,比如对文创苏绣台屏的边框设计上,笔者基本摒弃了传统台屏的传统样式,而是从当代建筑构造中寻求灵感,大胆的引入直线与曲线,打破传统严格的对称布局。这种文创产品在整体形象上具有很强的辨识度。与此同时,一些针法上的灵活组合,也收到了新颖效果,比如单纯地将平针绣和、乱针绣两种针法组合,构成游子游荡山水间的国画空间,十分吸引眼球。创新创作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精细雅致依然是创作中的品味追求。
第三,苏绣文创产品应是社会当下审美的风向标。
2018年,一部清宫剧《延禧攻略》火热荧屏。除去精彩剧情,剧中场景陈设、人物服饰等诸多元素,无不精益求精、典雅古朴。尤其是剧中人物服饰的色彩,体现出中国传统色彩的独特魅力。一部电视剧,引发亿万国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笔者也曾倾心关注了此剧,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充满信心。由此引发,当今社会审美风向标的再思考。中国作为传统文化古国,在如此丰厚的文化积淀基础上,如何重新引导时代审美。笔者认为,从苏绣文创作品创作的角度来看,国画艺术、中国传统色彩,是树立时代风向标的可靠依赖。苏绣文创产品创作,首先可以以中国传统色为参考,设色追求淡雅古典。同时,又可以在传统书画艺术中,寻求好的布局和精彩的部分,进而构成文创作品的画面组购。此类文创作品必然成为国画与传统色的有机构成,正如《延禧攻略》一般,引领社会当下审美的风向标。当然成为风向标又是何其困难,这需要每一位苏绣创作者认真付出。
以上三点是笔者对苏绣文创产品创作的一些体悟感触,虽然仅仅是三点的归纳,但是却集中了苏绣文创的重点。笔者相信,随着文创创作的不断深入,此类的感悟总结会更加丰盛。
参考文献:
[1]郭浩,李健明。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10
[2]孙佩兰。中国刺绣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5
作者简介:
陈丽华,女,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茉莉绣庄庄主。自幼出生在刺绣之乡——苏州东渚镇,耳濡目染,深受东渚刺绣文化浸染。15岁拜镇湖刺绣名家、沈寿第四代传人姚惠芬和姚惠琴为师。她们都是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会员。其中姚惠芬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传承人。后陈丽华成为沈寿流派第五代传承人,她深谙苏绣艺术精华,其代表作品多次在省级、国家级专业评比活动中获得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