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平绣;创新;细平绣;中国刺绣;韩熙载夜宴图;苏州刺绣。
《韩熙载夜宴图》是我国国宝级名画,绣制的难度很高,尤其是古画新绣的配线取色问题以及大画幅作品的绣制难度问题。本文主要是把在《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以下简称《夜宴图-局部》)创作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分享出来,供同行及爱好者交流。
一、构思
《韩熙载夜宴图》整体节奏感强烈,各部分之间具备很强的关联度,这就要求绣制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局部还原,整体上也要兼顾原画各部分之间的呼应关系。同时,绣制不仅是还原过程,也是用刺绣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对同一题材进行再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要做到形似,更要做到神似,还能推陈出新、绣出新意。
由于古画年代久远,各部分颜色会有不同程度的褪色,而我们知道原画是采用了传统表现连续故事的手法,表面载歌载舞,实则波谲云诡,韩熙载形体高大轩昂,长髯,戴高巾,从倚栏倾听,到挥锤击鼓,直到曲终人散,各个不同的场合始终眉峰双锁,若有所思,沉郁寡欢,与夜宴歌舞戏乐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韩熙载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人物特殊的个性,十分传神,由此深化了《夜宴图》的内涵。如果仍然一味采用原画配色,不仅影响整体观感,也会缺失表面歌舞升平,实则暗潮汹涌的艺术传达。
所以在配线过程中,绣者也对不同颜色色线的选用,做了一些调整,保证最终成品的整体观感。而作为整幅作品的分隔标志——三个屏风,不仅颜色上要做区分处理,绣法上也要求绣者对于不同针法要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这样才能保证最终完成度。
二、创作技法
《夜宴图-局部》的绣制技法表现堪称精湛娴熟,选择不同针法表现挺拔劲秀、流转自如的线条,很好的表达了画作中的意蕴。对于人物衣纹的处理,多采用组合针法,让衣服褶皱和质感丰富且有变化,更显过渡自然。人物须发的勾画“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画尽意在,塑造了富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构图严谨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动,线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在技巧和风格上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五代人物画的风貌。人物的趋向动势变化丰富,疏密向背有致,神态动静相宜,紧密而富有张力。不同物象的绣法运用又富有变化,尤其肤色更见丰富、和谐,仕女的素妆艳服与男宾的青黑色衣衫形成鲜明对照。
绣着对人物的刻画尤为深入,以形写神,显示出高超的刺绣水平。五代人物画中肖像画的技巧前所未有地发展,原画作画家顾闳中就是一位着名的肖像画家,这给绣制的开脸提出了极高的挑战。在《夜宴图-局部》这幅绣品中,我们看到了高超的写真技巧,通过对不同对象的形体姿态、目光手势的相应描绘,画中人物有的弹奏舞蹈,有的按拍欣赏,情态生动。而对主人公刻意描绘,曲尽神形。
三、绣制难点及攻克方法
1、色线选择
色线选择是一大难点,古人善用矿物质颜料作画,历经岁月的磨砺肯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偏色,而且《夜宴图》多处采用了绯红、朱砂、石青、石绿等对比强烈的颜色,受偏色影响更大。
如果完全按照原画去还原颜色,就不能把整个画卷统一在颜色丰富的层次变化中。配线采用几百种真丝丝线,每种对应的颜色,在亮度上,都做了不同的提升,这就保证了能够真实还原出古画当时的风貌。同时考虑到现代刺绣艺术品装饰的环境氛围都是比较新式的,如果完全用以往的灰暗色彩去绣制就会和现代的装修风格格格不入。因此在配线中,又把各个颜色的饱和度都提升了,让作品既有文化底蕴,也能适配现代独特风格。这样就做到了能和现代装修风格结合在一起,不会显得格格不入,反而别有韵味。
2、绣制过程
细平绣最讲究针脚,用针的变化概括起来说是“轻重疾徐,偏正曲直”八个字,实践起来却是千变万化,全凭绣者的经验积累以及对针法的深刻理解,才能做到最终成品造型准确精微,线条工细流畅,色彩绚丽清雅。在绣制过程中,绣者以针做笔,在准确地把握了对象的形体特征以后,不仅绣出对象的外在轮廓,同时具有表达对象本质的要求。各种颜色的线在绣者手中,完全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元素,将东方刺绣独特的审美意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3、大幅作品绣制难度升级
此作品画幅较大,高度超过100厘米,相比较常规30、40厘米左右的画幅,这算是一幅巨幅作品,无论是刺绣技艺的熟练程度,还是完成的整体工艺上,难度都是特别大。
画幅的增加给工艺过程造成的难度并不是线性增加,而是指数增加,因为需要把握好刺绣造型和人物轮廓,小要照顾到人物脸部五官不能走形,大要兼顾整体构图节奏,不能顾此失彼,造成整幅作品的失衡,缺失美感。
四、心得及意义
这次尝试用细平绣绣制我国国宝级名画《韩熙载夜宴图》,是一次重大挑战。一方面,是大画幅带来的指数级提升的工艺难度;另一方面,市场日益提升的审美水平,要求绣者在创作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形似”,更要追求“神似”。刺绣的还原一定不是百分百复刻,而是用刺绣的语法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解构重组,达成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创作也不能信马由缰,必须有的放矢,比如这次根据作品展陈环境的特质,倒推到创作过程中去做调整,也是创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范艳芬;《从<韩熙载夜宴图>谈传统绘画中色彩的意象性》;河北师范大学
[2] 沈阳日报;《韩熙载夜宴图》;2019
[3] 张立川;《臆说<韩熙载夜宴图>》;2014
[4] 申蓉;《唐代工笔人物画线、色造型艺术研究》;西南交通大学
[5] 王瑶;《古代中国人物画线描技法的探讨》;2008
作者:陈华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