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核雕“乐趣” 传统渊源 核雕艺术
核雕“乐趣”,以六粒果核展开了家庭乐趣中六个生动的图谱,从多方面展示了父和子的亲情、柔情,多角度地展示了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以独特的视角,浮现了“乐在趣中”,“趣里寻乐”的趣味画面,
一、 核雕《乐趣》的传统渊源
基本了解传统文化中人们闲情逸趣的生活片段及发展脉
络,探知其文化内涵,是核雕创作与此相关的民间“乐趣”的关键一环。
乐趣即使人感到快乐的意味。乐趣,是人的天性,源于童心。中国古人的乐趣和风俗息息相关,民间“乐趣”是风俗的一部分。风俗是历代相沿积就而成的。东汉班固在其“汉书。地理志”中解读为,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作“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作“俗”。伴随着不同时期有着相对不同的新的风俗出现,也就出现了形式、风格多样化的乐趣活动。乐趣在习俗的影响下,发展、演化、精彩纷呈。
体现在心理方面的习俗乐趣,是以信仰为核心的,其表现形式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活动。体现在行为方面的习俗乐趣,是与心理风俗密切关联的,其表现形式有:祭礼、婚仪、祁禳、等仪式,以及节日、纪念、游艺等活动。体现在语言方面的习俗乐趣,是以思想感情和意愿要求为核心的,其表现形式有:讲神话故事、唱歌谣、唱戏、看戏、歌舞等活动。体现在传统爱好方面的习俗乐趣,是以传承和找乐寻趣为主的大众化形式表现的,如:下棋、看书、写诗、练书法、品茗、吹笛、聚会、猜谜、饮酒、养宠物、赏灯会、看戏、赏歌舞、钓鱼、泛舟、逛街、登山、斗鸡、踢球、拜访寺庙,直至捉迷藏、戏童、逗儿等,这一乐趣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作为一种愉悦的休闲方式,成为普通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现在的足球雏形,其实早在我国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古时叫“蹴鞠”。“水浒传”中,高俅因蹴鞠技艺精湛而平步青云,受到同样喜好蹴鞠球艺的端王赵佶的青睐,赵佶坐上皇位成为宋徽宗后,封高俅为太尉,一球竟踢上了至高官位,原本只是一种快乐有趣的游戏,竟玩出了一生的鸿运仕途,反映出封建社会谐谑的官场镜像。
乐趣还往往打上时代的烙印。盛唐时期,国泰民安,宫廷歌舞升平,诗人作诗,教坊谱曲,乐趣无穷。乐趣还时常反映在志同道合上,如: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邀四十一名文人雅士聚会会稽山阴的兰亭,挥洒出千古书法经典“兰亭序”。
乐趣一定程度上是通过玩耍体现的。而玩耍源于“童趣”。“童趣”是人的天性,几乎每个人在儿童时代,都有过嬉戏玩耍的乐趣,只是方式方法不同。现代年画中还有不少童趣的斑斓画面。
“乐”与“趣”是一对精妙的组合,是快乐和趣味的完美体现。在快乐中契合进情趣,在快乐中增添了诙谐感和互动性,有了“趣”,才更能使“乐”具有灵动性。“乐趣”是人类的天性。“乐趣”是一对漂亮而活泼的孪生姐妹,这也是“乐趣”这一人类情趣的表现方式,从古至今得以千年流传,生生不息。
二、核雕“乐趣”的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艺术创作中的题材,关系到作品的境界。乐趣的题材内容宽泛,形式繁杂,有宫廷的“阳春白雪”,也有民间的“下里巴人”,文有诸如下棋、对诗;武有诸如赛马、射箭、等等,还有亲情互动,朋友交往,不胜枚举。核雕“乐趣”是截取了民间乐趣中的几个家庭温馨的场景,注入了“亲情、闲趣”的意境,铺展了祥和、喜悦的家庭氛围,真是赏心悦目。
六粒核雕,以“逗儿”、“嬉戏”、“讲故事”、“养鸟”、“ 携儿逛街”、“人狗皆宠”为六个主题,反映的是百姓普通的生活画面,也是最普遍的生活场景,因为普通而凸显了普遍的广泛性,因此,核雕“乐趣”更具有代表性,所展现的风俗画,是社会中广大百姓最常见的喜闻乐见的生活写照。
中华传统习俗中,儿子是一个家庭传宗接代的标志,也是一个种姓血脉得以繁衍的根本。因此无论家庭贫富,得儿就是一件喜庆的大事。核雕“逗儿”,主人搂着孩儿,喜笑颜开;孩儿的小手轻轻地搭在父亲的肩膀,微微弓着身子,小脚撑在父亲的膝盖上,衣袖垂腹,无限温馨。核雕“嬉戏”,父亲和孩子嬉戏,小儿躲在父亲身后,露出半张脸,小手却紧紧地拽着父亲宽大的衣摆,两人都笑得格外开心,透视出父的童心,儿的欢快。父子情深的生动场景。核雕“讲鬼怪故事”。孩提时代虽然害怕,但依然爱听紧张、刺激的鬼怪故事。父亲在给孩儿讲鬼怪故事,儿子紧贴着父亲的腹下,小手紧贴着父亲的腿,神情惶遽而尴尬,父亲面色泰然,却依然在讲得津津乐道。画面刻画出孩儿“爱听”与“畏听”的复杂表情,也表现出父亲故意逗儿的夸张表情。核雕“携儿逛街”,父亲把孩儿兜在布袋中,紧抓着一束袋口,表现了对小儿的慈爱和关切,其注意力不在街市,却在儿子,小儿正乐滋滋地欣赏着街市,两人神态自若。表现出父亲让小儿见世面的育儿心理。核雕“孩儿和狗”,体现了主人豢养宠物的闲趣和引逗孩儿的乐趣。狗脸贴着童脸,狗儿张大嘴巴,表现得十分惬意,小儿用手托着狗,两者偎依在怀抱中,狗俨然成了家庭的成员,展现了人与自然生物的和谐、共存。核雕“养鸟”,作者将鸟拟人化,鸟和主人相依亲昵,似乎在呢喃对话,好像有说不完的闲聊,鸟儿神情专注,乐此不彼,把主人当成了同类,亲近而祥和。在这六个作品中,作者以工笔画的手法,抓住了彼此间传神的“动作”和瞬间的“神情”,生动、细腻地反映出了每个作品的主题。
核雕“乐趣”以家庭之乐这一“小乐”,延伸了社会之乐的“大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家庭都有“乐趣”,才有社会之“乐趣”。题材以小见大,寓意深刻,揭示了“独乐”和“众乐”的关系,只有家庭的“小乐惠”,才有社会的“大和谐”,如果每个家庭都享受着愉悦的乐趣,社会大家庭才更加丰富多彩,祥瑞和睦。如果每个家庭皆常有乐趣,那才是整个社会之吉兆。
三、核雕“乐趣”演绎了人类最初的“童心”
“乐趣”从孩童时代的“童趣”,到成人的“情趣”,都贯穿着一个“乐”字,享乐是人的天性,而童趣是最天真可爱的。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少儿时代的乐趣。对少儿来说,天上、地下都是他们憧憬嬉戏的广阔空间。儿童在堤上和地上追蝴蝶、捉蜻蜓,斗草、寻花、捉迷藏、骑竹马、打弹弓、荡秋千、放风筝、踢毽子,在溪上撑船、钓鱼、采莲、戏水、闹荷塘,等等。这些游戏落入成人的视线中,便会变成有趣的诗。
钓鱼对古人来说是一种充满乐趣的休闲活动,如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而清代高鼎的“村居”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乐趣在于放风筝。
文言文“童趣”,作者回忆起孩提时感受着夏日里由蚊鸣幻作鹤舞的奇思,把草丛当树林,把虫、蚊视作野趣而欢愉。更是有一次,他兴趣浓厚地观察着草丛间两虫相斗,忽然窜出一只蛤蟆,一吐舌,把两只小虫吃了。这一幕,极为形象。
在大人眼里,儿童的游戏富有想象与乐趣。趣味横生的游戏,如磁场一般吸引着成人全身心地投入,老少同乐,其趣融融。如老年杨万里在庭中看见孙儿玩泥巴、石头、叶子等,兴致一来便加入游戏中,还以《幼圃》为名记录了花草的形态、昆虫的动态,栩栩如生。陆游也喜欢与儿童打成一片,他要么“且伴群儿斗草忙”,要么“坐消长日事儿嬉”。杜甫亦是个老顽童,和妻儿泛舟溪上时,由于全身心地投入游戏之中,以至于“翻倒荷芰乱,指挥径路迷”,真是乐翻了天。
稚子们喜欢模仿大人的各种活动,如杜甫的小女,学母亲梳妆画眉,表现了女孩的天性。”施肩吾“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内容却是幼稚的,她越是弄“巧”学人,便越发不能藏“拙”。范成大在其《四时田园杂兴》中记录下了儿童们模仿大人劳动的一幕,“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好一幅农作画卷。
此外,古代艺术作品中亦有大量名为“婴”,实为“孩”的婴戏图。绘画如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金廷标的《婴戏图》、李嵩的《市担婴戏图》、佚名人士的《小庭婴戏图》等;雕刻如北宋磁州窑童子蹴鞠枕、牧鸭枕、垂钓枕,明成化青花婴戏图纹碗,晚明斗彩婴戏图等,都描绘了儿童丰富多彩的庭园嬉戏和郊外游戏生活。可见,在没有“电”的时代,古人在平常生活的闲暇时,处处自找乐趣,赏生物、戏动物、耍昆虫。玩游戏、互逗乐,情趣横生。核雕作品中的乐趣,只是许多民间乐趣的缩影,如果把民间乐趣比作繁花似锦的乐园,那核雕“乐趣”就是这乐园中盛开的六朵艳丽奇葩。
核雕“乐趣”,以独到的眼光,选取了六个古人普通的生活场景,来折射出古代百姓的生活乐趣,或许是“穷开心”,或许是“富可乐”,均紧扣住“乐趣”的主题。核雕“乐趣”,以高超的微雕艺术,高度凝练了乐趣的内涵,以简练的微雕技艺,活灵活现了乐趣的精彩一页,是难得的珍贵藏品。
参考文献:
【1】《新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印刷工业出版社 主编主任:刘华明 2001-10
【2】《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责任编辑:汤高才 2004-1
【3】《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责任编辑:沈伟麟 2004-5
作者简介:钟静峰,男,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生于1971年,苏州市吴中区香山街道舟山村人。系核雕艺人钟火元长子。1985年,年仅14岁的钟静峰即随父学习橄榄核雕的基础知识,多年来打下深厚的基础,核雕作品荣获金银铜奖,深受核雕爱好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