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核雕 香山九老 艺术形象
“香山九老”说的是在唐会昌五年(公园845年)白居易等9位文人墨客在河南洛阳香山聚会宴游的故事。
“香山九老”聚会的故事,史上鲜于文字记载和传说,直至宋代宫廷画师马兴祖画出绢本水墨设色“香山九老图卷” (273.1X217.2厘米,现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才有了直观的“香山九老”聚会的图像。现传世的明代画家周臣的绢本设色立轴“香山九老图”(180X88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是体现该题材比较经典的作品之一。“香山九老图”中的九老分别是:唐代文人胡杲、吉旼、刘贞、郑据、卢贞、张浑、白居易及李元爽、禅僧如满等九位老者。他们因志趣相投,结为九老会。核雕“香山九老”就是依据“香山九老图”的画面情景进行艺术再创作,以独特的微雕技艺,渲染了香山的背景,刻画了人物的精髓,突显了九位文人墨客的精、气、神,是一串极为珍贵的艺术精品。
一、“香山九老”年代的历史背景
了解作品的历史渊源,是刻画作品人物的基本要素,也有利于深刻把握作品人物的特性,更能彰显其人物精彩的瞬间。
唐朝末年,因朝廷的腐败,九位老者对当时朝廷的不满,看不惯世俗,又因志趣相合,结为九老会,因此得名“香山九老”。据说当时白居易为了纪念这样的集会,曾请画师将九老及当时的活动描绘下来,这就是“香山九老图”的由来。后人思慕这段风雅韵事,因而产生了许多描绘老贤者们燕集的作品。而此香山聚会之时,正是唐武宗李炎变革之际。历史上的文宗与武宗两期,可以说是形成了一个及其鲜明的对比。这个对比就是文宗时期的衰败与武宗时期的昌盛。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势衰落,社会矛盾日益严重,到唐武宗即位时,宦官干政、藩镇跋扈、朋党之争、边疆袭扰、财政拮据以及不断扩大的宗教势力,加深了统治危机。为挽救危机、缓和社会矛盾,唐统治者调整政策,会昌政局为之改变。唐武宗也成为唐后期有所作为的皇帝。武宗在位期间,裁抑宦官,驱逐回鹘,平定藩镇,淘汰僧尼,整顿吏治,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整顿,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唐武宗统治的时期,是唐代较有特色的历史时期。
经历了文宗时世的乱象、饱受社会动荡的艰辛后,志趣相投的九位老人,退身隐居、忘情山水、耽于清淡、洒脱相约,聚会香山,远离世俗,饮酒作诗,风雅投趣,成为史上佳话。
二、核雕“香山九老”的人物史略是核雕艺术形象的基础
核雕“香山九老”以高超的微雕技艺,对九位长者分别予以精雕细琢,以背景衬托人物,使得情景交融,如身临其境。要造就这些艺术形象,首先要了解这些人物的历史概况及基本特性,从而得以提炼成精美的核雕艺术作品,使每个人物虽都是“老”的文人雅士,但在特定的环境中,却又各具风采,独一无二。
白居易(772--846),晚唐着名诗人,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而经久传诵。核雕中的白居易,造型儒雅,体态端庄,手捧书卷,对书中经典似是反复咀嚼,神态若有所思,俨然满腹经纶的长者。又像是在对其他几位与会者讲述自己的见解。背景山势奇兀,体现了白居易融于大自然的本色,信奉佛教的清雅。作品布局明朗。层次分明,线条自然流畅,
吉旼(758-约847):唐诗人,元和初年(806)授河南登封县令,元和十五年(820)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令,晚年以御尉卿之职致仕(退休),致仕后居洛阳。香山聚会时已是耄耋之年。可见吉旼手拂银髯,目视前方,神情泰然自若。似是赞许白居易的分析。又像是在思考自己的解读。一旁绿叶舒张,苍翠欲滴,绿叶和人物左右布局相当,给人以老当益壮之感,可谓情景交融。
胡杲(757—845):安定人,怀州司马。后弃官参禅,称胡隐士。会昌五年(845),在洛阳预白居易等人发起的“七老会”、“九老会”。《全唐诗》中存诗一首。胡杲的形象:倚坐山石,身板挺拔。一边盛水的陶壶以备解渴,适当留白,使画面更具张力。老者眉骨微突,浓眉长须,精雕细刻,丝丝可见。极为精妙。昂首眺望,目光如炬,气韵非凡。
郑据(762—?): 唐代诗人。曾为右龙武军长史。退居洛阳。会昌五年(845),与会时八十四。《全唐诗》存诗一首。事迹见《九老图诗并序》。其形象背靠山崖,袍衫飘逸,皱褶纹理清晰,银髯飘逸,闭目凝思,沉浸于聚会的气氛之中。整个画面雕得干净、刻得细腻,人物圆润,观之舒心养目。
刘真:(764—845以后),郡望广平人(今河北鸡泽东南)。曾任慈州刺使。晚年居洛阳。武宗会昌五年与九老聚会时作诗一首,诗中描述了九老聚会时的感受“闲庭饮酒当三月,在席挥毫象七贤。 山茗煮时秋雾碧,玉杯斟处彩霞鲜。”留下了珍贵的实情实景。刘真形象端庄,布袍垂地,盘腿悠然,手垂膝盖,泰然若之。似在咀嚼白居易的解说,又像在冥想自己的心得。一边山石漏透、一旁书箱衬托,道出了刘真嗜书好学的儒者风范。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作品布局虚实相间,恰到好处。
卢贞,字子蒙,官河南尹。开成中,为大理卿,终福建观察使。存诗二首。卢贞位高权重,却不拘一格,与八位文友相聚,毫无官气,平易和蔼,微笑交流,此场景:唯朋友言欢,仅兄弟畅叙。不谈政治,只叙雅事。格调高雅,气宇非凡。
张浑:清河人,永州刺史。存诗一首。张浑手摇蒲扇,袍袖垂脚,双目炯炯,似乎看穿世事。因志同道合而精神焕发。备渴的氺盂栩栩如生,蒲扇扇面折纹明朗,扇骨坚实。
李元爽:中国有历史记载的活得年纪最大的寿星。“洛阳李元爽”,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九老图诗序》一文中提到的。相传去世时136岁。后宋代画家根据这段轶事创作了着名的老人画《会昌九老图》。李元爽虽然高寿,但史上对他的生平记载甚少。或许不求功名,无官无职,且与世无争,潇洒大度而长寿。作为白居易的文友而参会,作品中李元爽紧握悬挂象征祈福葫芦的寿杖,葫芦造型逼真,葫芦上系红绳象征着平安、吉祥、好运,寿杖和葫芦的出现,十分贴切李元爽的高寿身份,这一布局乃神来之笔。人物双目微闭似养神,额角高亮显精气。象征了人物的福大寿长。核雕重点体现在神似的“寿”字上,突出了这一精髓。
禅僧如满:唐代禅僧。此人史上尚无记载。诗禅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起亮点,也是诗学发展与诗歌历史上的一环。唐代是禅宗鼎盛、诗歌繁荣的时代,诗禅交互影响在唐代已有全貌,因此作为观察诗禅交涉的断代重心,极为合适。在中国文学上,特别是诗歌与诗学上,诗禅共命的历史从唐代已奠定好基础。诗僧们实践了诗禅之间由矛盾到统一的过程,成就了幽栖乐道的清幽诗作,蔚为唐宋以下文学风尚的林下逸韵,同时又以禅论诗,喻显诗歌幽微胜境,这是诗禅文化史上韵姿幽迥的生命。禅僧如满因出自佛门,与几位官场文人相聚,多显其清幽寡欲,作为诗友与会,不多言语,禅意实足,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但又像是在聆听白翁的精辟见解,用心在感悟。
三、核雕“香山九老”是以诗会友盛宴的艺术精品
核雕“香山九老”将宏大的画卷,浓缩于九粒果核之中,彰显了作者大胆而精妙的构思,缜密而独到的布局,丰富而个性的形象:相同的文人,却是形态不同,布局独特,场景差异。要掌控这些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探知和对这些人物的探寻了解。
“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白居易这首《香山寺二绝》,正是自己及友人悠闲隐逸生活的真实写照。九老隐居的香山,与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伊水相望。集结“香山九老会”那年,白居易已是74岁高龄。传说诗人晚年冷淡仕途,“停宫致仕”后更加忘情于山水之间,赏玩泉石风月。因为贪恋香山寺的清幽,诗人常住寺内,坐禅听经,自号“香山居士”,并把这里作为自己最终的归宿。在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下,中国古代文人历来崇尚所谓“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的人生态度。但封建统治的桎梏,也促使一些心灰意冷而又不愿随波逐流的文人士大夫,终于放弃了“兼济天下”的理想退身出世,转而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于是,隐山遁水便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具有恒久魅力的文化行为,也给自然山水打上了浓厚的人文印记。从这个意义上说,香山九老的形成记录了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方式,更是古代文人雅士隐逸思想的深刻体现,是历史的一段真实的局部写照,更是对历史文字记载的形象诠释和有力印证,
以“香山九老”作为核雕创作题材,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文人”和“老者”,要分别刻画出每个人物的“文”而不同,“老”而区别,是作者需要深入了解各个人物特性的细微差别,深思布局场景,严谨把握技巧。作者以相当的功力,截取了这段历史故事中“香山九老”聚会的情景,以核雕的形式加以记录、刻画,再现了一千多年前的九老聚会香山的生动场景。核雕“香山九老”题材新颖,场景别致,人物个性独到,作品气韵不凡,神韵幽深,实属微雕艺术的精品之作!
参考文献:
【1】《新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印刷工业出版社 主编主任:刘华明 2001-10
【2】《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责任编辑:汤高才 2004-1
【3】《中国通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主编:陈玢 2014年10月
作者简介:钟静峰,男,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生于1971年,苏州市吴中区香山街道舟山村人。系核雕艺人钟火元长子。1985年,年仅14岁的钟静峰即随父学习橄榄核雕的基础知识,多年来打下深厚的基础,核雕作品荣获金银铜奖,深受核雕爱好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