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本文以刺绣雕漆相结合的《雪景寒林图》地屏为落脚点,在深入分析原画创作的基础上,介绍了作品的创作难度以及与雕漆工艺相结合的亮点,进而以启发现代工艺美术从业人员,在进行作品创新时,综合考虑“他山之石”的用途,促进传统工艺美术创新。
关键词: 刺绣 漆器 结合 创新
刺绣、雕漆《雪景寒林图》地屏以北宋着名画家范宽的同名书画作品为蓝本,采用扬州仿古绣的手法,结合传统雕漆工艺,以别具一格的形式既呈现出画家的绘画之美,同时也体现出了传统工艺之美,属于传统工艺创新之作。
一、《雪景寒林图》地屏的艺术特点
《雪景寒林图》画面以北宋着名画家范宽的同名画作为蓝本。该作品主要描绘了冬季雪后山川的巍峨气势。画面构图严谨,笔墨高古,皴法运用流畅,为画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作者范宽,宋代着名绘画大师,与董源、李成,并称“北宋三大家”。历届画论对他评价都很高,刘道醇评价他是“宋有天下,为山水者,惟(范)中正与(李)成称绝,至今无及之者。…范宽以山水知名,为天下所重。…自古无法,创意自我,功期造化亦列神品。…李成之笔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皆所谓造乎神者也。”;针对他画的山川,赵孟頫评价是“画山,皆写秦陇峻拔之势。大图阔幅,山势逼人,真古今绝笔也。”冯时行则评价是 “画山画骨更画魂,范宽此中高出群。”;针对他的雪景,周密评价是 “范宽雪景五幅,阔景甚伟”。《雪景寒林图》作品则既展现了雪景又展现了山石之佳作,故而成为其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
他的绘画作品中峰峦浑厚端庄,气势波澜壮阔,让人看了不由自主的会产生对高山巍峨的仰视感和对大自然山川的畏惧和崇敬感。他的作品用笔强健有力,笔墨浓淡处理极为细腻,各种皴法运用娴熟,密林、大石巨岩、黑色笼染屋宇是他的作品中常用的场景,其中雪景更是作为体现功力的重要画法,体现出笔墨与留白之间的巧妙结合。作品大多重墨却不压抑,层次感带来作品的高雅感。
刺绣雕漆《雪景寒林图》在充分表现出原作者画艺的基础上,通过丝线的天然色泽交错,通过刺绣的不同技法,不仅呈现出原着的意境之美,同时,丝线的光感也增加了作品的精致与美感。在刺绣的外围,以扬州传统的雕漆底作为边框装饰,既提升了画作的品味,同时黄色的雕漆色泽与画面融为一体。该作品无论是从规格还是从艺术效果而言,都属于近些年来中国刺绣工艺中的精品佳作。故而作品在十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一经亮相,就获得了市场和专家的认可,获得2015“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二、《雪景寒林图》地屏的创作历程
该作品规格较大,画面尺寸达到高2米,宽1.56米,是近年来笔者创作作品中较大幅的作品。由于规格尺寸较大,在刺绣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全面的把握作品的色泽搭配,在刺绣之前,笔者对该作品画稿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分析,无数次的对比各种丝线的搭配和使用位置,让丝线颜色和画面能融为一体。为了全面展示画面中笔墨的深浅不一,笔者在整体把握画面大的墨色的基础上,对画面的色泽深浅细致到每一个小点都进行了解读和分析,最终选用了近五十种不同色泽的墨色丝线作为绣线,并根据画稿进行配色,由于画幅巨大,无形中也大大增加了对比的难度。为了进一步保证每一个细节都能细致到位,笔者通常对照着缩小幅的画作和巨幅画作进行每个点的比对,而后在选择不同深浅的墨色丝线,进行绣制,极费心力和眼力。
在具体的绣作过程中,为了表现作品的精细感和大笔墨的开阔感,笔者运用了二十几种不同的针法,体现作品的干湿与浓淡。为了呈现出作品的虚实之感,在虚线部分,笔者将一根丝线劈成了16份,用几乎细到看不见的线色来呈现出作品的虚无缥缈的感觉;在笔墨重彩部分,则将丝线劈成3份,用墨色的丝线层层晕染出山峦的气势磅礴之感。整件作品由于绣制难度极大,笔者带领徒弟王萍、吴晓明、谈启明三人整整绣制了六年的时间,实乃称得上是呕心沥血之作。
三、雕漆工艺的结合呈现出了不一样的艺术特色
作品在绣制过程中,笔者也在思考作品最后的呈现形式。以作品的规格尺寸而言,选用传统地屏样式毋庸置疑,但如果仅用传统的红木边框装饰,虽然也能体现出作品的高档感和厚重感,但创意性不强,且特点也没有更加凸显。经过综合考虑,笔者在和漆艺相关同行的探索中也吸取了他们的建议,并邀请了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曹启彦参与作品的设计工作。经过多次方案对比,最终选用了以黄色略微暗沉的雕漆作为边框,仿若一幅装裱过的画面,再配以红木大边框和红木底座,将刺绣画面嵌入其中,使得整件作品画面色泽搭配过渡自然,层次感明晰,一见便能感受到作品的高雅艺术感。
作为类似于装裱边框的扬州雕漆工艺,是扬州漆器工艺中的高档漆工艺。该工艺历史悠久,主要选用优质中国生漆,经过加入天然矿物颜料,调配出不同的颜色,其中以银珠调入运用最多,故而雕漆中红色雕漆出现最多。但为了体现作品装裱的古朴感,此次选用的是暗黄色漆,由于此种漆色运用极少,技师们也进行了多次调试方才成功。此件作品主要采用雕漆工艺中的锦文雕刻技艺,由技师们在髹涂100多层的漆层上进行雕刻出大小一致的精美装饰纹样,极为费工。当然,最终作品也呈现出不一样的艺术风格,成为了扬州刺绣与扬州漆器两大工艺结合的创新佳作。
由此,笔者也不由得想到,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门类众多,长久以来,各自以各自的艺术特色绽放芬芳。偶有结合,便也展示出不一样的风采。继续以扬州漆器工艺为例,如将玉石镶嵌与雕漆两大门类结合,形成了雕漆嵌玉工艺,成为扬州独有的工艺门类;将玉石镶嵌与楠木雕刻相结合,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楠木雕嵌玉作品;还有大师将通草花技艺与雕漆结合、金银工艺与紫砂工艺相结合等等,这些都给我们传统工艺美术从业人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的工艺美术门类在一定形式上的结合,有时不经意间也许会创造一种新的美,值得我们工艺美术从业人员进行不断的探索,为传统工艺美术的创新之路打开一扇新窗。
作者简介: 吴晓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苏绣(扬州刺绣)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