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历史上刺绣在佛教中的运用

[日期:2021-12-1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刺绣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将刺绣用于佛像,在中国的最早出现在东晋、十六国时期,随着佛教信仰人群增加,刺绣进而更多应用到佛像及佛经的制作上,20 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刺绣遗物的发现,就是对过去历史中运用系统的说明。
  
  笔者根据历史资料对各个朝代刺绣在佛教的运用做简单说明。
  
  史籍所载商齐武帝永明四年,梁沈绣像题赞,并序云:“林寺主比丘尼释宝愿,造绣无量寿尊像",此比丘尼所造无量寿尊像,为绣制佛像最早记载,据樊锦诗考证,功德主应为第二代广阳王元嘉,他于北魏公元487年在洛阳制作,并通过僧人带到敦煌供奉。在敦煌出土的一佛二菩萨说法图刺绣残片,用几种彩色丝线绣出佛像、菩萨、供养人和发愿文题记,其中有太和十一年广阳王字样,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刺绣。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卷第记:“谓出家人,或白象牙所作佛像,或刺绣像,或氎等上画作佛像。或刻木像。或铜等像。”早期包括后期唐宋年间的绣佛类,现存于敦煌,吐鲁番,保存较为完整者,主要包括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这些佛像绣在当时代表了佛教刺绣艺术的成就。后来,还出现了刺绣佛经,这表明刺绣工艺的应用范围进。
  
  唐朝是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下面就唐朝的刺绣在佛像上运用,略作说明
  
  唐时绣佛亦很盛行,《法苑珠林》载:“(唐)显庆之际,于西京造二十余寺,爰束力内宫式模遗形,造绣像一格,高举十有二丈,惊目骇听,绝后光前,此为绣像之最巨者。”
  
  由于佛法的广大深邃,和唐玄奘取经的广大影响,佛教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佛教的六道轮回三世因果等理念深入民间,传戒受戒生活在佛法行持下,成为上层社会的崇尚,佛教在唐朝文化,建筑,雕刻等深层次影响,因此,刺绣佛经佛像,表达个人信仰愿力,甚至为家人积功累德,超度亡者,因成为一种方式。皇室在这方面起到了表率的作用,如唐太宗曾因为萧璃笃信佛教故赏赐他绣佛像;武则天曾命绣工绣制净土变相图400幅。唐代绣佛之风在敦煌文书可以找到明证。唐朝大诗人王维供养主持刺绣的的《灵鹫山释迦说法图》 为一幅长方形的巨型刺绣,所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场景,今藏伦敦博物馆。
  
  莫高窟发现唐绣佛像着录于斯坦因千佛图,原件现藏于印度国立图书馆,千佛是指分别出现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千佛图 ,这佛绣像图除了千佛之外, 还增加了现世中的宫廷男女形貌,据考察这也是唐朝刺绣的精品。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一批唐代的刺绣作品,现分藏在世界各地,藏经洞所出刺绣作品除《凉州瑞像图》外,还有小型绣佛、花鸟图案的绣袋、袈裟等。从已见于刊布资料统计,约30余件;其内容有佛、菩萨像,也有各种花鸟图案。现在看来,敦煌出土的古代刺绣,都是极为罕见的中国古代刺绣珍品。
  
  另外考古学家发现现在存于俄罗斯国立艾米尔塔什博物馆观音刺绣像也来自唐朝。高23厘米,宽11厘米,观世音菩萨跣足立于绿色莲叶上,足边各有几片花瓣,象徵莲花。
  
  公元 742 扬州僧鉴真将刺绣艺术带到海外。据日本人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载鉴真东渡日本所资“如来肉舍利三千粒,功德绣普集变一铺,阿弥陀如来像一铺……”其中功德绣普集变就是绣像,同期来中国的日本国遣唐僧,在返回日本时,还带回了精美的丝绸刺绣。现在日本奈良博物馆中还存有唐代佛绣像释迦牟尼说法图绣帐。
  
  受中国影响,日本人的刺绣艺术也有发展,在日本,绣出来的佛像叫绣佛,在日本佛教早期,奈良寺就有佛像刺绣,另外良中宫寺典藏的《天寿国绣帐》反应了日本工艺的高度发展水平。
  
  刺绣不仅仅限制于佛教的衣物和造像上,还出现了刺绣的佛经记载: 永贞元年(公元805)南海贡奇女卢眉娘于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细于毛发。2003年《敦煌学杂谈之》中介绍田中庆太郎1909 年在北京会见伯希和看到此经。另在敦煌有唐绣制《佛说斋法清静经》一卷。
  
  由于佛教成为唐朝高层的主要信仰,并力推各种供养制作等,当时有很多刺绣出来的佛教作品。当时唐朝的三界寺和龙兴寺,都有大量的丝线或者绣像。着名诗人白居易作《绣阿弥陀佛赞 》称赞其弟媳妇绣制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的圣相精美绝伦,文中 “绣西方阿弥陀佛一躯,女弟子京兆杜氏奉为皇枇范阳县太君卢夫人八月十一日忌辰所造也,五彩庄严,一心恭敬”等文句,根据历史学家推知,此京兆杜氏即是其弟媳妇,白居易赞叹她愿力和刺绣工艺。
  
  宋代没有唐朝在刺绣佛像应用那么广泛,目前考古在苏州虎丘塔内文物发现宋代绣经的残片。
  
  元代有刺绣佛像类“十八罗汉图”,作者是元代才女管仲姬,是元代大画家赵孟的夫人。管仲姬对于佛法的研究甚为精深,曾经为了表达向佛之心,手抄十本《金刚经》送至寺庙中,其“十八罗汉图”绣法极为精妙,劈分丝极细,绣针也很细,故此绣画非常细腻,仿佛笔绘一般,作者落针时多为平针铺纹平绣,时而加以抢针法的短直针脚,并依据其纹理做到了疏密有度,亮艳和顺,工艺恰到好处。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有在黄绢刺绣的佛教《妙法莲华经》,卷轴式,展长2326厘米,宽53厘米,刺绣内容包括“释迦牟尼佛说法图”。
  
  明代手工艺极为发达,明代刺绣承继宋绣传统,且表现出自己的特色,成为我国历史上刺绣流行风气最盛的时期。
  
  明代刺绣包括:刺绣佛说纹挂布,现存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艺术陈列馆藏。绣件全幅共绣十二尊佛,纵三行横四行,每尊佛盘坐莲花台,用五彩丝线绣光芒四射的背光。华中佛像大小姿势一样,唯佛结不同手印表达各种法义,均有不同。
  
  明代另外有贴绫绣大白伞盖佛母像,存于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藏。此绣件是典型的藏式风格,用贴绫绣表现佛像。佛像一面二臂三目,佛身洁白,背光为紫色,鲜花环绕,莲座由深浅红色推晕绣出,下面是蓝白二色波浪纹,水浪旁边左绣鹿右绣鹤,水浪下则为宝珠、珊瑚、金锭、犀角等吉祥物。
  
  清代刺绣继承宋绣及顾绣的风格,以名人书画和佛教题材为主,针法配色成熟,苏绣代替了顾绣,成为江南一带刺绣的总称。清朝用于佛教的刺绣包括清乾隆《刺绣礼佛图》。《礼佛图》在南北朝时期便广泛出现,在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有各种形式的此类题材,多为信徒表达虔诚而作。在清朝,此刺绣礼佛图也是精品制作。佛祖在画面右侧最重要的位置,左右各一个协侍菩萨,菩萨两侧为守护天王。再后面是众弟子、菩萨以及藩王。在人物一旁有款识:“孔宪培之妻于氏恭绣” ,并绣出一枚“于氏”钤印。这件刺绣礼佛图为于氏亲手所绣,绣底为乾隆时期上等黄绫,其上绣绘佛、菩萨、天王等二十九个人物。此件绣品经历两百多年依然保存完好。
  
  在清朝,负责制作织绣佛像的是专门为宫廷办造采买丝织物的江南织造机关。以刺绣佛像为例,其制作需要经过上绷、勾稿、配色、劈线、刺绣、装裱等多道工序。丝线选用南方的桑蚕丝,依据画面中色彩的多少搭配色线,即使同一种颜色也需不同深浅丝线,最终达到丰富的过渡色。清朝时,苏州刺绣已经非常发达,苏州刺绣艺人采用刺绣的方法对佛像内容进行二次创作,以针代笔,以彩线代墨,对于刺绣佛像,绣娘都有着非常高的美术功底和刺绣水准,丝线劈分精细,而且苏州地区,佛教信仰深入民间,很多绣娘都是用虔诚心刺绣,质量很高。因刺绣技术复杂,同样尺寸和复杂程度的唐卡,刺绣所用时间是手绘的六至八倍,并且其造价之昂贵。
  
  从以上略说中,可以看出刺绣在佛教界的应用十分广泛,历史到了21世纪,我们来看看刺绣在佛教的哪些方面继续深入。
  
  首先在刺绣佛像方面,刺绣的乱针和平针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比如唐卡类,古代的唐卡在乱针绣的表达下,散发着精致迷人的光芒,成为很多人佛堂装饰以及礼佛供养的对象,另外一些寺庙的壁画,比如北京水月观音,就在刺绣界被广泛复制制作。刺绣的阿弥陀佛像和观世音菩萨像也有各种题材,尺寸从小到大都有,可以广泛用于佛堂等。
  
  其次在刺绣佛像的针法上有大幅度的提升。比如现在苏绣界,复制古代文物类尤其是雕刻类的佛像采用紧织线,大量采用仿古色丝线,针法上更有突破,不再用乱针,而是用短促的一些针法,更加突出文物的对比和质感。
  
  在寺庙的一些用品,尤其是幢幡,大量采用刺绣作品,使得宗教用品,显得活泼生动。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崇高精神领域的向往,刺绣界很多从业人员,将精心刺绣的作品,供养给各家寺庙,以寄托精神追求和积功累德的想法,笔者在苏州的几家寺庙,都能够看到一些刺绣界供养的作品,其效果美妙,令人欢喜。

  

  笔者目前就历史上刺绣题材在佛教的运用,和当今刺绣在佛教界的运用,作一些论述,如有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顾晓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