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本文从扬州刺绣的历史传承、艺术特点以及现当代的发展着眼,通过对工艺品市场的分析,探索扬州传统刺绣工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与传承,以期对扬州刺绣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扬州刺绣 传承 创新
2014年11月,苏绣(扬州刺绣)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对扬州刺绣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古城扬州地区传承至今的一大传统工艺美术门类,扬州刺绣、扬州漆器、扬州玉器与扬州剪纸在当代被并称为扬州传统工艺美术“四大花旦”,在工艺美术行业评比中屡获大奖,成为展示古城扬州独特历史文化的重要名片。
一、“广陵女子善绣”奠定了扬州刺绣发展传承的历史基础
目前普遍认为扬州刺绣起源于西汉,主要佐证是班固《两都赋》中提及的吴王刘濞的宫室装饰是“屋不呈材,墙不露形,囊以藻绣,络以纶连”。其中可见当时刺绣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水准。且由此其实我们也可以大胆的推测,刺绣在西汉之前也许已经发端。而于1980年,在扬州天山汉墓广陵王刘胥夫人墓出土的珍贵刺绣残片则可以充分证明,汉代刺绣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工艺水准。该残片不仅针法和用色都极为细腻,其中采用的辫子股针法至今仍是刺绣中的一种基本针法,被广泛运用,可见扬州刺绣自汉代传承至今的一脉相承性。
唐代扬州,“扬一益二”的经济地位也带动了扬州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繁荣。很多传统工艺美术诸如漆器、玉器等也随着鉴真东渡的历史大事件传至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的工艺美术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扬州刺绣亦有多名绣工随行。彼时刺绣主要在室内装饰、衣物以及佛像等方面。而到了宋代,随着文人画的兴起,扬州刺绣也发生了重要的转变,朝着艺术品的方向演进。到了清代,历史的传承尤其是受到扬州八怪画派的影响,扬州刺绣的艺术风格逐渐更加明确化,“仿古山水绣”和“水墨写意绣”逐步成为扬州刺绣的两大特色。在清代邓之诚的《骨董琐记》中有了“广陵女子善绣”的定位。
解放后,在党和国家、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以及老一辈从业人员的不断努力下,扬州刺绣业得到了新的传承与发展。创作的绣艺佳作曾一度在出口创汇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据《扬州工艺美术志》记载:“1964年,扬州手绣产品达到7.6万件,其中欣赏精品149件,大部由上海丝绸进出口公司收购,进入国际市场,销往英、美、法、东南亚各国及香港。”但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扬州刺绣行业在转型发展中遇到了挫折,曾一度面临难以为继的情况。幸运的是,在扬州刺绣界,始终有着一批不服输的娘子军,用自己对刺绣事业的热爱与坚持撑起了扬州刺绣发展的天空,也为扬州刺绣申报国家级非遗提供了可能。但市场的缩小、传承的难度、产品的相对单一以及行业影响力的不显等也是摆在扬州传统刺绣产业面前不争的事实。
二、当代扬州刺绣的定位与走向
自古以来,扬州刺绣主要分为艺术欣赏品和日用品两大类。艺术欣赏品主要以工笔山水、花鸟、虫鱼以及佛像、人物等为题材,呈现形式主要以挂屏、台屏、卷轴画等为主。对刺绣的技术要求比较高,无论是针法还是用色,都是比较高端典雅的。而日用品类的刺绣主要以富有生活气息的、具有吉祥寓意的题材如牡丹花、孩童的五子登科,状元及第等,表现形式如各种衣物的装饰、绢帕、荷包类、蚊帐等等为主的生活类装饰。
在建国后初期,扬州刺绣多以日用品类为主,但也在逐渐恢复传统的艺术欣赏品的绣制。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的引进对传统刺绣行业起到了重大的冲击,刺绣的发展方向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日用品多以机器设备来绣制,而扬州传统刺绣则向着高端收藏品和艺术品的发展方向前进。
近些年来,扬州传统刺绣的发展也引起了业界的高度重视。由本人和同行们绣制的多件艺术品不仅在全国工艺美术展会上获得各类大奖,还有多件艺术品被国内外收藏家以及各大博物馆收藏,体现了扬州传统刺绣艺术的不俗魅力。如由本人创作的仿古山水绣《海峤春华》、《雪景寒林图》地屏等获得“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行旅图》获得第二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中国当代刺绣艺术品大展“创新技艺奖”以及2013年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的金奖等等。水墨写意绣《草菊图》、《凤仙花》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刺绣《九知图》被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收藏等。
三、扬州传统刺绣未来发展道路探析
发展和传承对很多传统工艺而言,都是必须直接面对的主要问题。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如何在现代年轻人的目光都放到科技带来的新兴职业时培养能坐冷板凳的工艺人员,这是很多从事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以及关心传统工艺发展的有识之士的共同课题。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扬州传统刺绣工作的人员,本人也一直在关心着发展与传承这两个课题,并结合自身的工作形成了一些思考,有待方家指正。
1、强化市场定位,多渠道推动市场拓展。
对每一门传统工艺而言,要想长远发展,市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扬州传统刺绣必须遵守的法则。而在市场竞争中,对传统工艺品而言,则有着两个不同的定位,一个是顺应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提供相关联的作品,这个对现代刺绣日用品以及礼品、旅游纪念品而言无疑是一条需要着重努力的方向。另一个则是引导市场消费,通过自身的魅力,引导客户的消费需求。当然,两者的难度都很大,而纵观目前扬州刺绣的发展,对传统刺绣而言,引导消费也许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
针对传统刺绣的发展,作为业界的从业人员,笔者也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结合当今的时代发展特色,形成了一些思考,仅供方家参考:一是走高端藏品和精品定制的发展路线。这就需要我们的作品必须要坚持扬州传统的刺绣手法和精工细作的特点,在作品的题材选择上必须要把握高雅的艺术风格走向,保证作品的独一无二性。当然,作为刺绣的题材,我们在保持仿古绣的基础上,也不排斥现代一些绘画大家的艺术作品,可以走合作的创作道路,让作品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二是融入现代流行的国风风格。随着国风潮的兴起,我们可以看到,具有古典元素的刺绣其实有着非常广泛的运用空间,尤其是在高端古风服装上面的运用具有很强的优势。我们可以对接国内一些高端的国风品牌,进行嫁接和联合开发,推动传统刺绣的现代生活融入。三是增强现代营销模式的导入。现代社会,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非遗的传播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不再成为神秘的代名词。不仅政府部门和媒体界高度重视,很多学界、商界等群体也有了加入,而非遗传承人中也有很多人看到了新媒体的发展对于非遗的传播起到的重要作用,注重起自身的宣传。传播的渠道更是多元化,既有主流官方媒体,更有多种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让非遗以一种更直接、更动态的方式为人们所接受。扬州刺绣作为传统手工艺的一员,虽然也开始了注重市场的宣传和推广,但应该说目前在新媒体、短视频等方面还显得非常薄弱,需要引起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和重点引导。我们也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在增强自身宣传推广的基础上,也能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促进流量引进,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并进而热爱上扬州传统刺绣。
2、扩大传承范围,多元化推动工艺传承。
由于扬州传统刺绣的绣制难度较大,且一般作品绣制时间较长,属于慢工出细活的工艺,故而较难在短时间内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在年轻人的培养方面难度较大。这也是扬州刺绣面临的不争的事实。但是,从扬州刺绣的发展历程,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工艺传承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尝试。
一是发展民间的力量。刺绣作为传统“女红”的主要代言词,一直以来很多都是在民间发展与传承。虽然,随着近现代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全面化,女子介入社会工作的面更加广泛,但是我们也仍然可以看到,在一些地区和一些行业,还是有一些女子的工作面并不是很宽,对她们而言,这样的刺绣普及就是一种谋生的技能与手段。如在2016年,笔者曾赴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玉什布克村传授当地妇女刺绣工艺。而对社会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有些女子在日常工作之余,有闲暇与精力参与这样的修生养性的学习,这就需要我们的刺绣从业人员在日常多多走出去,参与各类社会性的活动,定期举办一些培训班,或许对培养专业的从业人员相对较难,但是对刺绣培养的普及面还是非常有意义的。二是走进校园、走进社区、乡村,推广工艺传承。校园主要以大学校园和小学校园为主,小学主要以认知和兴趣培养为主,大学则以一定的技能操作和设计参与等为主,这样可以形成一个相对宽松但是良性的互动培养体系。而进社区和进乡村的宣传推广则可以吸引一部分赋闲在家的社会人士的关注,进而作为培养发展的对象。三是积极参与举办一些艺术基金培养项目,与纺织、服装、设计等多个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接触,让其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加对传统刺绣的认知,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实现有效的结合。四是专业人员的培养。在目前扬州传统刺绣主要实行师带徒的传承方式,我们也可以看到,虽然招徒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还是有着一些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愿意加入这样的队伍,对年轻人来说一方面可以结合新的时代特色,创新表达自己的创作诉求,另一方面也是对在新时期的一种职业定位。对这样的一些年轻人,我们从事传统工艺的人员要以更加开放的格局和眼光进行吸纳,而不是按照传统的师带徒模式进行培养和要求,这也是新的时代需要我们做出的变化。
当然,发展的道路上有着无限的可能和空间,对目前扬州刺绣而言,不仅需要市场的广泛拓展,在传承人的培养、工艺的创新、作品的开发等等多方面都需要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只有不断探索,不断的挖掘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而不断的推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则不仅是当代手工艺人的责任与担当,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的关心与支持。相信随着国家以及社会各界对非遗的重视越加深入,扬州刺绣也必将迎来新的发展。
参考书目:
1、杨天《扬州刺绣的传承现状及反思》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2014年
2、管世俊 杨建红《简述扬州刺绣艺术发展史:十指春风绣神技》 发表于扬州晚报 2014年3月31日
3、王宛 《扬州工艺美术志》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年出版
作者简介:吴晓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苏绣(扬州刺绣)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