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书画装裱作为一种工艺美术门类,自然是有其艺术境界的高低的。首先,书画装裱作品有“保护保存”的最低境界,在这一境界中的装裱作品,仅仅满足使书画作品免受环境侵蚀的最低要求。其次,书画装裱作品有“锦上添花”的中层境界,这一境界的装裱作品凭借精致的做工、考究的材料夺人眼球。最后,书画装裱作品还有“浑然天成”的最高境界,达到此境界的装裱作品与书画本身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使观者似不知有装裱的存在。这三重境界正暗合了道家哲学中对音乐的“地籁”、“人籁”、“天籁”三籁的划分,可见中国传统书画装裱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考和意蕴。
关键词:书画装裱,艺术境界,道家哲学
书画装裱是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形式,它伴随着传统书画艺术的发展而发展。最初的书画装裱工艺仅仅是一种为了满足书画作品的保存难题而诞生的手艺。但随着书画艺术的不断发展,装裱工艺亦不断进步,最终从作为书画艺术的附庸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遍及大江南北、派别众多、技艺纷繁的工艺美术门类。书画装裱艺术发展至今,全国范围内有着数不胜数的流派、门第。各家之装裱技艺无论是在技法上还是用料上亦或是其他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区别,风格迥异。例如笔者所师承的东台夏氏装裱工艺,在字画装裱的用色配料方面就形成其独到之处,装裱出的字画以平、软、舒挺为特点,给人以清新、自然、典雅、大方之感。各家风格不同,最终呈现出的装裱作品的艺术境界自然也不同,而此境界的高低正决定了一件书画装裱工艺美术作品的艺术水平高低。由此,对书画装裱艺术境界的讨论殊为必要,笔者将从道家哲学的视角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一、书画装裱艺术中的“地籁”与“人籁”
道家哲学与中国传统艺术之间关系极深。中国传统绘画的巅峰——宋元文人画多寄情于山水,抒道家“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作为伴随着书画艺术成长起来的工艺美术门类,书画装裱技艺中自然蕴含了大量的道家哲学思想。道家哲学的境界说就蕴含在书画装裱艺术的境界当中。道家思想家庄子把天地间的音乐划分为三个档次,在《齐物论》中有此论述: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矣,人籁则比竹是矣,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1]40
“籁”是音乐的意思,“地籁”是指风吹过山洞或各种孔窍所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甚至还不能称之为音乐,仅仅是一种声音。“人籁”则是人间丝竹演奏的美妙音乐,是大家对音乐最通常的认知。“天籁”则是天地间万千孔窍的自然状态所引发的自然之声,是最高境界的音乐。这种“地籁”、“人籁”、“天籁”的区别,正合于书画装裱艺术的三重境界。
书画装裱艺术的第一层境界是“保存保护”的境界。绢帛和纸张作为传统书画的载体,其质地脆弱、不易保存,须经装裱过后才便于保存、放置以及欣赏。因此,保护画心,使画心免受复杂环境的侵蚀,这就成了书画装裱最为基本的要求。同时,这也就成为一件书画装裱艺术作品的第一层境界,即“保护保存”的境界,也是最低的境界。仅达到“保存保护”境界的装裱作品属于书画装裱艺术中的“地籁”。如同“地籁”甚至还不能称之为音乐一般,“保存保护”境界的装裱作品甚至还不能称之为艺术。
在如今,一件书画装裱作品如果仅仅满足了免受环境侵蚀的最低要求,那很显然是不合格的。因此书画装裱艺术需要寻求更高级的境界。书画装裱作为一门艺术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是与被装裱的书画作品相辅相成的。装裱不仅仅对书画作品起保护的作用,更影响了书画的美观和艺术性。这也就是说,装裱工艺与书画作品一道构成了一件统一的艺术作品,装裱工艺对最终成品的艺术性呈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试想一下,一件用纸考究、艺术水准极高的名家佳作,如果在装裱上只是用了普通的材料、随意的尺寸设计等,仅仅满足了这件作品对于保存保护的需要,这样的作品在给人欣赏时一定会造成极度的不适,对整件作品的艺术性造成巨大的破坏,虽然画心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因此,书画装裱艺术的第二层境界就在于“锦上添花”,通过装裱的款式设计、材料选取、技法等,使最终的装裱工艺很好地衬托、影响书画作品本身,成为最终成品的“加分项”。欣赏属于这层境界的作品的观众通常会发出对装裱工艺“精致”、“考究”的赞叹,甚至对装裱工艺的关注超过了书画作品本身。这种“锦上添花”的境界也是大多数装裱工艺美术师们所追求的境界。达到“锦上添花”境界的装裱作品属于书画装裱艺术中的“人籁”。如同丝竹音乐为世间听众所享受一般,“锦上添花”的装裱工艺常常被文人墨客所追捧并津津乐道,乃至攀附比较。
二、书画装裱艺术的最高境界:大音希声的“天籁”
如前所述,装裱工艺做到了“锦上添花”就可以说达到最高境界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锦上添花”的装裱工艺固然好,但如果一味地追求华丽、繁复的装裱工艺,使得观众只注意到一件书画作品的装裱部分,那就适得其反、喧宾夺主了。书画装裱从根源上就是与书画艺术相伴相生的,可以说,一幅作品的画心部分和装裱部分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欣赏这样一个整体时,如果观众只注意到其中的装裱部分,即便观众对其装裱工艺啧啧称奇,这件作品的装裱也是失败的。因为这样的装裱失去了其内在根源,或言“失去了初心”。
书画装裱艺术的最高境界,就在于要与被装裱的书画合二为一,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整体,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装裱工艺的精绝。举例来讲,八大山人的花鸟作品极简而写意,古朴而潇洒,装裱这样的作品,就不宜使用名贵的丝绢材料,不宜使用过于繁复的装裱技法,应当一切从简以配合画作所传达的心境。再比如宋徽宗赵佶的工笔花鸟画,装裱就必须用料华贵、技法繁复,如此才不失“皇家风趣”。可以试想一下,若将以上两例中的装裱工艺颠倒过来,固装裱再好,但破坏了整个作品的和谐,也终究是失败的装裱。因此,装裱艺术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浑然天成”,让观众根本注意不到最终作品中的装裱,看不出任何人为、加工的痕迹,仿佛这样一件书画作品从诞生伊始就是这样。这样的书画装裱工艺犹如三籁中的“天籁”,它没有任何人工雕饰的痕迹,却满足了书画装裱工艺的全部要求。这样的装裱工艺,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式的,老子《道德经》有云: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2]221-222
真正的光明看起来好像昏暗,真正的前进看起来好像倒退。最好的音乐反而听起来似乎是没有声音的,最大的形象反而看起来没有行迹。这便是蕴含在书画装裱艺术中的道家哲学境界论。
三、结语
综上所述,书画装裱作为一种工艺美术门类,是有其艺术境界高低的。首先,书画装裱作品有“保护保存”的最低境界,在这一境界中的装裱作品,仅仅满足使书画作品免受环境侵蚀的最低要求。其次,书画装裱作品有“锦上添花”的中层境界,这一境界的装裱作品凭借精致的做工、考究的材料夺人眼球。最后,书画装裱作品还有“浑然天成”的最高境界,达到此境界的装裱作品与书画本身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使观者似不知有装裱的存在。这三重境界正暗合了道家哲学中对音乐的“地籁”、“人籁”、“天籁”三籁的划分,可见中国传统书画装裱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考和意蕴。书画界与收藏界多有“三分画七分裱”之说,足以说明书画装裱艺术的重要性。而书画装裱从业者们,无论是古法传承人亦或是新派,都应该对书画装裱艺术的境界有足够的认识,也只有大家对此境界认识逐渐深入,整个书画装裱行业的艺术水平才能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刘宇。中国传统工艺——以中国书画装裱为例[J].西部皮革,2019,41(17).
作者简介:
周志杨,男,1969年生,江苏东台人,师承东台书画装裱艺术泰斗夏振印老先生,是夏氏装裱工艺的第六代传人。现为东台市寒暑楼书画艺术馆馆长,盐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台书画(发绣)装裱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东台市书画装裱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民间收藏研究会会员,盐城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东台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