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烙画是一门艺术,他与国画,油画,刺绣,剪纸等艺术一样,要求从业人员需具备一定的美术基本知识方能胜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烙画”的历史也就一百年左右。如果再减掉上世纪八十年代追回到中国有电初始的那段烙画仅是实用品的附属时期, 真正意义的“现代烙画”历史也就四十年左右。
关键词:现代烙画 民间艺术
中国烙画追源自商周起到目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今天,用“历史悠久”这个词来定义烙画也没有什么不妥。但这个能顶着“历史悠久”之名的画种为啥发展到现在还是属于“小众”性质呢?就其原因,我与一些同行及爱好者也时常探讨。这中间受历史的局限和工具的制约,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结构是其主要原因。如果减掉中国无电的历史,那么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烙画”的历史也就一百年左右。如果再减掉上世纪八十年代追回到中国有电初始的那段烙画仅是实用品的附属时期(如;河南南阳的筷头;广东新会的葵扇;江苏常州的梳蓖,重庆的凉椅凉板。)真正意义的“现代烙画”历史也就四十年左右。(在这里“现代烙画”的含义是指烙画不仅仅是产品的附属工艺,同时更多的展示是以“独幅画”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一个民间艺术的画种,竟能在短短四十年的时间中其规模发展之大,其从业人员参与之多当属世界艺术史之罕见。具不完全统计,烙画从业人员比之改革开放前人数增加了近百倍。
由于新生代的参加,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改写。在幸喜烙画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之后,也时常暗生遗憾:烙画虽说历史悠久,但前人留下的作品竟难以寻觅,更不用说传世精品大作。
虽然民间艺术品的收藏并非如“正统”艺术品那样的高贵待遇,但对于从事这一事业的人来讲,毕竟是有点底气不足。所以烙画在中国既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前者可以让烙画理所当然的步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后者则让我们欣喜,因为年轻,年轻就有上升的空间和希望。烙画的精品和传世之作的责任将落在新一代烙画人的肩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脚步,烙画才开始复苏。近些年来,由于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扶持,极大刺激了烙画的从业人员。但由于烙画的“民间艺术”的属性是参与人员的热情和技艺水平的局限,使其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不令人满意。 以前以技法传承为主那是时代的需要,当代年轻人的技法已经远远超过老一辈,这是历史的必然。然而,不少人还在烙画的路上摸索,不是技术,而是烙画的理论。
烙画是一门艺术,他与国画,油画,刺绣,剪纸等艺术一样,要求从业人员需具备一定的美术基本知识方能胜任。基本功学的越扎实,作品的起点就高,发展速度就快,走的也更远。长期以来人们的思想有个习惯上的误区:认为民间艺术不用那么正规全面的基础与理论知识也可入门。岂知就是这样的意识才导致“民间艺术”和“学院派艺术”间的平行而不交叉的差距。烙画有它自己的特定材料与工艺手段,它不同于油画、水彩和水墨,它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在绘画艺术形式中,它不能代替其它画种,也不能简单的照搬照抄,把烙画搞成水墨、油画。同样,其他画种也无法替代烙画,无法表现烙画所特有的艺术感染力。
可喜的是随着烙画技艺的不断创新和市场导向,烙画作品的创作表现形式也有了新的手段,特别是在匏器、竹器运用了色彩与烙画相结合,画面较传统单色烙画色彩更丰满,更有张力。但有些业者为迎合市场一味地强调色彩,整个作品画面色彩艳丽,几乎体现不出烙画独有的质感,况且过度用色可以减少烙笔对画面的层次晕染(晕染是传统烙画中最费时的技法)。目前的烙画,分单色和加色两种表现形式。单色作品的特点是色调统一,古朴怀旧,同时也存在单色烙画的不足,加色的烙画颜色更丰富。但烙画作品一定要把握好加色的尺度。要巧用色,用的恰到好处起到点睛之用,否则色彩浓艳落入俗套。更有甚者为了创新,把传统的针刺工艺和墨刻工艺与烙画相结合运用到匏器、竹器上,初期以烙画手法为主,加以针刺、墨刻配色点缀,表现形式上的确让人耳目一新,后来为了缩短时间成本大量运用针刺墨刻并配上大面积色彩,作品表面几乎看不出烙画的痕迹,完全失去了传统烙画的特色,近两年有很多烙画从业者干脆转向针刺、墨刻。除了工具上的局限外,烙画还存在色调上的局限,总的来说,烙画不适合表现颜色过于鲜艳的画面,更适合表现偏黄、偏黑的色调,避开工具材料和色彩上的局限,扬长避短,丝毫不会影响烙画的独特质感。烙画作品一定要把握好加色的尺度。要巧用色,用的恰到好处起到点睛之用,否则色彩浓艳落入俗套。油画是靠色彩表现物体的,水墨是以线为骨,墨分干、湿、浓、淡、焦表现景物的,如果烙画中用色过度就失去烙画的意义。烙画作品的固有色是很统一的,用色的妙处在于让烙画作品去“火”,否则画面的景物像经过一场大火的洗礼,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糊了吧叽。烙画加色一定要惜色如金,但不能以色为主,比如作品中的“鸡”如果鸡冠不着色,就会像煮熟的鸡,毫无生机,所以画鸡冠加一点色,使鸡生动起来。烙画作品比较忌讳大红大绿,否则失去了烙画作品原有的韵味。
传统的烙画工艺都是以表面炭化度的不同来表现画面的明暗、虚实和质感,如西洋素描更如中国水墨。虽然单色烙画给人以古朴之感,但在保存上也有不足之处——随着时间画面会淡化。为了克服这个问题,除了日常保养外,二次或三次补色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这套《风调雨顺》香桶就是采用了二次补色之后的效果(如图)。
这套香桶取材陈年范制葫芦筒配以花梨底座和筒帽,整体颜色沉稳古朴,造型高端大气,所以在创作烙制上特别慎重。首先铅笔打底稿,要求比例位置准确,完成底稿后用中低温勾线,针对面部、衣纹、云纹使用不同的温度勾勒。线稿完成后用低温多遍晕染,只有低温才能使暗部既能达到深度又不至于表面过度炭化,与亮面形成柔和过度,背景的云雾采用轻勾勒重晕染,力求虚化且又有造型。在晕染过程中对前期线条逐步加深并突出质感。作品首次完成后虽然视觉效果很好,但不能保证所有晕色部分均能深入表皮层形成固话,经过把玩和自然氧化,在半年或一年后表面会有一定程度的褪色,加之表皮的本色也随着时间逐步变深,这样就要进行二次补色。二次补色的重点在于线条和暗部的渲染,仍以低温多遍为主,不但能够使画面更加厚重有力度,同时也能对前期不足之处加以修改,使色泽得以进一步固化,保存时间更长。
千百年来中国的民间艺术都是由师傅“言传身教”的方式得以传承。这种传承的效果通常取决三种因素:首先是师傅的技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业。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师高弟子强”。其次是师傅教会给你多少,这是指的“艺德”。“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在现代社会虽很难见到饿死人的现象,但在业内的影响毕竟还是有诱惑力的。但今天烙画的现状与其它画种不同的是“因为年轻”,所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浪”推“前浪”是发展的趋势。第三种就是徒弟的悟性和韧性。这就是人们常说道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悟性好的学得快学的好一些。悟性差的就应该多些韧性,多投入时间补拙。把鲁迅先生的话现代化一下:所谓“天才”,就是把别人打麻将,忙饭局,旅游,上网,逛街,玩微信,喝茶的时间用在工作上。
有人把烙画神秘化;有人把烙画权威化,以己之好为标准;有人把烙画绝对化,否定传统,贬低民间,强调现代,却达不到现代的高峰;还有的把烙画货币化,只要能卖钱就是好烙画。这些都是阻碍烙画发展的绊脚石!若要除去这些绊脚石,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个领域里从业时间长,而又积累了一些经验的人员把自己的体验介绍出来,以供业内人士参考和探讨。烙画艺术在这隆冬的季节已经感受到涅盘重生的春天信息!
作者简介:韩劲,男,1968年10月出生,籍贯上海市,汉族,“金陵烙画”第四代传承人,江苏宝庆珠宝有限公司非遗技术中心主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代表性传承人,乡村振兴技艺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南京市新工投资集团十佳工匠,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外聘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