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乱针绣的历史与发展

[日期:2022-01-2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 中国自古以来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均有上千年的历史,而乱针绣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创立以来,虽已有一百二十余年历史,相比四大名绣还略显“年轻”。乱针绣于2007年3月入选为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上世纪末期从业人员达巅峰后,由于人才的流失,至使这门小众的艺术未来有可能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因此,关于乱针绣这门艺术末来的发展与传承值得人们深思。政府和广大从业者已就此问题的解决办法做出了种种研究和探索,笔者将在前人的基础上就此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探讨。
  
  关键词:乱针绣 正则绣 非遗传承
  
  一、 乱针绣历史
  
  乱针绣又名正则绣,诞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由丹阳着名画家、书法家、教育家吕凤子先生和常州刺绣工艺家杨守玉创始,今在江苏一带流传盛行。1915年,杨守玉从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图工班毕业,随后,吕凤子聘请她到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任教。杨守玉一边在正则学校教授传统刺绣技法,一边致力于学习研究中国古今刺绣和中外绘画技法。经过长年潜心研究以及在昔日恩师吕凤子先生的指导下,在1915,二人根据素描的层次、钢笔画的笔触、油画的色彩所带来的启发,开始尝试从不同方向、用粗细长短不一的色线交叉进行刺绣创作,并于1919年在刺绣方法上有了新的发展。二人继续研究摸索,将西方油画的色彩和素描的衬影法运用于刺绣,注重透视和立体原则,使绘画与刺绣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表现方法上完全区别于传统刺绣平面的绣法,将刺绣针法与绘画笔法融会贯通,跳出了传统中国刺绣工艺的桎梏。1933年,杨吕二人在绣制两幅以西画为绣稿的作品时,把传统刺绣“排比其针,密接其线”的方法与西方绘画的笔触、透视等原理结合,创造出以长短参差的直斜、横斜线条交叉,分层搀色的技艺,这种运针纵横交错的绣法即是乱针绣。最初,杨守玉将《老头像》、《小女孩》等作品,取名“杨绣”,后改称为“正则绣”,亦称“缤纹绣”。此后,乱针绣渐渐地作为一种新式刺绣被人们熟知。1958年,常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挂牌成立,杨守玉被特聘为工艺美术顾问,培养了一大批乱针绣后人,其知名弟子有:陈亚先、潘细琴、杨春天等人,自此,乱针绣这门艺术在常州开花散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乱针绣与梳篦、留青竹刻并列为常州三宝。2007年3月,乱针绣入选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6月1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其中,钟楼区申报的苏常州乱针绣项目成功入选。经过后人的不懈努力,乱针绣艺术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美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二、 乱针绣的发展现状
  
  可以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乱针绣发展的高峰。当时主要的乱针绣学习创作基地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不断有年轻人才涌入,笔者也是在这段时期接触、学习的乱针绣。然而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乱针绣队伍中年轻血液逐渐减少,将乱针绣作为单一事业来从事的人越来越少。乱针绣就像其他传统手艺一样,逐渐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大概有以下四点:其一、由于乱针绣的特殊性,从事者以女性居多,许多男性认为刺绣是女性做的事情,从而排斥学习乱针绣。古代中国女红几乎是每个女性必备的技能,但在现代,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各种机器量产的工业制品充斥着社会,会做女红已经成为了现代年轻人一项稀有的技艺。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乱针绣这一行业入门变得更加困难。不同于传统刺绣图案趋于扁平的特点,乱针绣的绣稿多以西洋油画为主,色彩明艳丰富、立体感强,创作者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需要工艺师思维活跃,灵活运用针线。因此,要求从业者一定的美术基础,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这就无形中给入行者设置了门槛。其二、乱针绣比起其他绣种更为小众,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足,导致了解它的人不多,接触途径也相对狭窄。很多人不知道乱针绣的存在,对乱针绣略有耳闻的人又找不到学习的途径。有些人知道乱针绣,想学习,但并不是所有乱针绣个人工作室都开办培训班招收学徒,并且,乱针绣制作周期长,需要长时间坐在工位上绣制,很难作为休闲娱乐的形式短期学习。现代生活节奏快,除了退休的老年人和有寒暑假的学生,很少有人可以留出大块时间来学习乱针绣。其三、乱针绣因其工艺复杂,从选稿到绑定稿布,再到选线配线、绣制最后到安装镜框都需一人独立完成,学习难度大,学习周期长,出师难,很多乱针绣工艺师都是坚持了几十年才在行业里渐渐有了名气,因此很多想入行的人无法坚持。其四、乱针绣专业性强,不像十字绣可以随时在家自学制作,乱针绣的一幅作品通常需要专业的工艺师连续制作2-3个月才能完成。用针线代笔铺满整幅绣稿需要大量的精力和耐心,因此能坚持制作完一幅作品的人很少。有许多学习过乱针绣的工艺师半途而废,把乱针绣当作终身事业的人更是凤毛鳞角。后续能够坚持在这个行业的人就更少。总的来说,以上四点原因造成了乱针绣行业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况。行业内有名气的工艺师逐渐退休,却找不到愿意长期学习、从事乱针绣的接班人,以至于现在乱针绣工艺师越来越少,精品乱针绣作品也越来越少。行业内年轻血液不足,行业动力在衰弱。乱针绣这门小众民间艺术能否长远、稳定地传承下去,成了需要每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 乱针绣的未来发展
  
  乱针绣是近代画家与刺绣家一同研发出来的新兴艺术形式,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创新,乱针绣演变成为现今极具艺术价值的瑰宝。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心也逐渐变得忙碌且浮躁。特别是青年一代,已经很少有耐心在刺绣这种传统工艺上下功夫了。因此,乱针绣这种有价值的艺术瑰宝必须要全力保护传承,不能使其逐渐失落在民间。传承乱针绣技艺,首先乱针绣传承人需要主动肩负起责任,精进技艺,尽心尽力扶持教育好每一个学徒,使其能够有更长远的发展。个人工作室应该多举办培训班,让社会上热爱刺绣、对传统工艺感兴趣的人拥有了解、接触乱针绣的机会。经过培训班的介绍、讲解,传授技艺,让喜欢这门艺术的人能够初步认识和实践,逐渐掌握这种传统工艺。另外乱针绣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新鲜血液不足,人才紧缺。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要让乱针绣在常州享有知名度,更要让其成为常州乃至江苏的文化名片。其他社会机构也有义务承担传承传统技艺的职责。各个城市的文化馆可以举办艺术培训班,或者在博物馆、美术馆、高校等地举办公益性展览,提升知名度。其次,为补充后备人才,应当在艺术类院校和高校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培养青年人才。将乱针绣安排进校园,从娃娃抓起。现在教育提倡“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乱针绣技艺培训是对学生进行美育很好的契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使其了解中国的传统技艺,培养其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文化自信。这一点来说,常州政府已在多个高校、小学、职业技术学院、老年大学、学习基地等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最后,广大乱针绣从业者也需要开拓创新,开发新的作品形式,以更易获得、佩戴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例如团扇、荷包、胸针、小挂件等,走进各大景区,结合地方特色设计出更多独具匠心的乱针绣文创作品,贴近百姓生活,让乱针绣这门小众艺术更加“平易近人”。
  
  参考文献:
  
  [1]常州工学院新闻中心。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祝英娟走进艺术与设计学院讲述乱针绣[EB/OL].2017-12-21
  
  [2]杨守玉。中国新闻网[OL].2017-07-19
  
  [3]乱针绣。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网[OL].2017-07-10
  
  作者简介:祝英娟,女,1973年出生,江苏常州人,常州乱针绣代表性传承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从事乱针绣创作三十余年,代表作:《伊文思》、《黄河》、《抱鸽子的女孩》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