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紫砂艺术的时代性

[日期:2022-01-1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创作无一例外都是在具体时代中发生、进行的。艺术家在创作时或多或少会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经典的艺术作品无不体现了艺术家对所处时代的精神风貌、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把握与表现,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紫砂艺术也概莫能外。紫砂艺术作品的时代性是由艺人的心灵和技巧共同构建而成的。对当代紫砂创作来说,关注时代性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紫砂艺术家如何关注现实,把握时代精气神?本文在论述紫砂艺术时代精神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创作经验与体会,以具体的紫砂艺术作品为例,从继承传统、借鉴外来与立足当下三个方面对当代紫砂艺术如何彰显时代性略作剖析。


  关键字:紫砂艺术 时代性 

  
  一、紫砂艺术必须体现时代精神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自序中的这一段议论,极为精要地点明了文学与时代精神风貌的内在关系。与文学一样,紫砂艺术发展也与时代精神风貌有着密切关系。古往今来,紫砂艺人在一定的环境内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用此观念去指导艺术创作,成就艺术事业的。他们所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虽然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但无一不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特征,体现出时代性。我们试以时大彬为例略作阐述。
  
  明代的时大彬,正处于紫砂工艺从简到精,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承前启后时期,他的作品被称为“时壶”或“大彬壶”,有 “千奇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态新”(吴骞《阳羡名陶录》)之誉。这主要是赞叹其对紫砂壶型款式创新,其实,作为紫砂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时大彬对紫砂艺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在紫砂壶制作技艺革新、泥料配制以及落款书法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许多方面的创举至今沿用。他的开创性,也就是其时代性的体现。这里我们着重分析一下他对紫砂壶容量的改变,对紫砂壶功能美的完善。
  
  在时大彬之前,紫砂壶在形体上多属于大壶,主要是由于元末明初之际,壶的用途主要是用来烧水的,所以容量比较大。出生于紫砂世家的时大彬,早先创作的也多是大壶,“后游娄东,闻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施茶之论,乃作小壶,几案有一具,生人闲远之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遂于陶人标大雅之遗,擅空群之目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
  
  紫砂壶被用来泡茶,主要是由于明代流行散茶。据《万历野获编》载,明初,各地进贡茶叶都沿宋代做法,制成大小不同的团状,即所谓龙团。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朱元璋认为这种做法浪费百姓劳力,下令停止龙团制作,直接进贡散茶。这一改变使散茶成为风尚。自此散茶沦泡法,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喝茶的主流方式。散茶“一沦便啜”,煮水与泡茶分开了,紫砂壶由于其透气性等优点,使用功能从烧水转为泡茶。用途改变,形状自然也要跟着改变,时大彬转制小壶,迅速得到认可,盖“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冯可宾《茶笺》,转自吴骞编《阳羡名陶录》)
  
  我国传统启蒙读物《幼学琼林》认为物适用即美,“一人之所需,百工斯为备。但用则各适其用,而名则每异其名。”“然奇技似无益于人,而百艺则有济于用。” 功能或许是形而下的东西,但反映人和物的关系本质时,常常通过功能最原始的形式——对使用者是否好用,以及最高级的形式——反映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等,体现出纯粹审美意识所不能代替的问题。紫砂壶形制转小,是受当时政府制度变更、社会主流饮茶方式变化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新的审美理念而导致的。时大彬敏锐而准确地把握了这一变化趋势,在创作中完善了紫砂壶功能美。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紫砂壶的宜茶性,正是倾心于紫砂壶的功能美。一直到今天,实用性依然是一把好紫砂壶的标准。
  
  时大彬转制小壶带来的影响,在紫砂艺术史上是有标识性意义的,其奠定了紫砂壶艺属于方寸天地的艺术基础。目前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与认识还远远不够。其实,长期以来,紫砂艺术的时代性一向不为人们所重视。这是不可否认的现实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紫砂壶出现之初,原本只是陶坊的加工制作,生产的都是日常用品;后来逐渐上升为工艺品,但传统紫砂艺人总体素质不高是不争之事实。大多数紫砂艺人学习壶艺是谋生之需,有艺术创作自觉的并不多。这就造成相当数量的紫砂艺人从师学艺,是依样画葫芦,对壶艺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甚至将一些数据记在墙壁上,机械地重复着同一程序。作为制壶工手,他们熟悉多种题材品种的工艺流程,但少有创新。不少紫砂艺人在学习过程中仅仅满足于自己模仿的与原作“一模一样”而沾沾自喜,充其量顶多只能算一个比较好的工手而已。
  
  其次,紫砂最初主要是以日用品角色出现在人们生活中,易碎易损,加上战乱等历史变迁因素,流传下来的有关紫砂壶的实物、文字、图画等资料不多,即使一些名家之作有幸能保存至今,由于同时代以及后世的仿制,也常常是真伪难辨。比如已知存世有“大彬”款的紫砂壶不到20件,能确定是其真迹的屈指可数。传世署陈鸣远款识的作品虽有200余件,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断代标准器,真伪难辨。
  
  最后,过去紫砂艺人社会地位普遍不高,即使有些名家与文士交往,享誉一时,有关他们的生平的文献资料仍少得“可怜”,对其人其作的研究难以深入下去。比如有明一代的时大彬,自身成就斐然,还广收门徒,传承壶艺,“弟子甚众,知名于世”,然而眼下有关时大彬的文献资料极少,多是散见的只言片语。又如大名鼎鼎“圣思桃杯”,有关作者圣思的文献记载几乎连只言片语都没有,后人甚至连姓都搞不清楚……
  
  总而言之,由于种种原因,紫砂艺术的时代性长期不被人们所重视。在这种倾向的长期影响下,紫砂艺术圈往往较多地呈现出趋于保守的态势。这一现象应引起重视。
  
  古今中外一切艺术都是时代的产物。而艺术创作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具有引领一个时代风气的重要作用。紫砂艺术必须生发出时代精神,如果不能反映时代风采,就难葆艺术生命力。所幸的是,如今紫砂艺人的学识素养得到较大提高,社会地位得到全面认可,作品创作日新月异……真可谓是紫砂艺术的黄金时代。欣逢盛世,当代紫砂艺人不仅要善于站在巨匠的肩膀上,更要勇于从历史走向未来,敏锐把握时代精气神,守正创新,才能创作出更多有内涵、有格调的经典作品,创造新的艺术高峰,真正做到在最好的时代,做最好的自己。
  
  二、善用“传统”彰显时代特色
  
  一部紫砂艺术史,名家辈出,群星璀璨。他们的作品,体现了各自所处时代特有的风貌与品格。然而每一个时代的发展,都是建立的前面时代的基础之上。艺术的时代性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代代艺术家所呈现的时代风貌,决非横空出世,突然间冒出来的,而是建立在对先辈所创造的艺术遗产传承的基础之上的。紫砂艺术在数百年发展历史中,后人对先人前辈的艺术决非一味地全盘接受或否定,而是传承与淘汰是同时进行的。这样的变革发展过程,就是对传统的扬弃过程。从本质上看,扬什么、弃什么,主要取决于时代的需要——对传统的“扬弃”抉择,就体现了紫砂艺术的时代性。彰显时代性,必须注重艺术积累。当代紫砂艺术家应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历史意识,继承发展传统艺术,扬弃创新,古为今用。
  
  继承传统,首先要善于借鉴传统文化元素,当代优秀紫砂艺术家应当自觉地把紫砂艺术以及其他相关的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紫砂艺术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积极时代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彰显时代色彩的作品。
  
  2014年,笔者受邀为2014“紫砂杯”全球汽车造型设计大赛奖设计奖杯,耗时数月,几易其稿,创作出《风》席天地、《虹》在天涯、《空》作圆满三座紫砂奖杯。《风》席天地以紫檀为底座,奖杯顶部为紫砂流水纹,奖杯正面是亦画亦字的“风行”标识,并通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字体展现汉字“车”的不同形态;《虹》在天涯造型简洁,体现了现代汽车的流线美;《空》作圆满不仅造型前卫,而且将汽车的轮毂等元素融入进来,具有强烈的时尚感。这三座紫砂奖杯在完美展现传统紫砂材质美、工艺美的同时,还借鉴中国书画艺术,通过浅浮雕、绞泥等工艺,将古老的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哲思之美,反映了传承与创新的蜕变之路,呈现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之作。这样的探索在中国紫砂史上是首次,拓展了当代紫砂艺术的内涵。
  
  传统文化是宝库,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运用。《高山流水》是笔者将传统音乐文化元素引入紫砂领域的创新之作。这件作品选取传统东方乐器元素,创造性地运用在壶钮、壶流、壶把以及壶身上,造型新颖夺目,具有较明显的现代色彩,特别是“飞梁”的使用,飞扬灵动,更重要的是它植根于古老东方文化,以新手法讲述了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谢知音。整件作品犹如一曲优美的被凝固了的节奏和音符,余音未止,摇曳出缕缕高妙韵旨,散发着流动的韵致,超逸空灵,成为新时期的紫砂代表作之一。
  
  其次,继承传统文化,要善于从时代精神出发,对传统进行新解读、新诠释,为传统文化增添新意蕴。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但一味地因袭古人会失去作品的当代意义。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曲《龙的传人》传唱海内外,激起无数炎黄子孙的豪情壮志。中华大地上,有关龙的传说历史悠久,从划龙舟到舞龙灯,从龙袍到九龙壁,处处可见“龙”,传统龙文化源远而流长。在紫砂领域以龙为题材的作品并不少见,但除《八卦龙头一捆竹》、《鱼化龙》等少数作品外,这类题材佳作很少,大多是在壶上点缀些可有可无的龙的元素而已。其中经典款式《鱼化龙》,借用鲤龙跃龙门的故事,寓意金榜题名、飞黄腾达、平步青云。这显然是迎合了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梦想与愿望。
  
  笔者自新加坡南洋艺术学校三年学成毕业回国后,在紫砂领域不断进行着仿古与创新的自我搏弈与辩论,希望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能否以龙文化为题材,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紫砂新作品?受《龙的传人》启发,笔者对中国传统龙文化进行梳理与研习,最后决定从“龙生九子”的传说入手。《天禄识余·龙种》:“俗传龙子九种,各有所好,一曰贔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跌是也;二曰螭吻,形似曾,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级星也;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似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
  
  根据创作需要,笔者选取贔屃、螭吻、蒲牢、椒图为题材,结合时代精神对他们的不同个性给予重新解读,先后创作出《紫气东来》《椒图》《霸下》《螭吻》等“龙系列”作品。
  
  《紫气东来》取材龙之三子蒲牢。蒲牢本是海边极怕鲸鱼的龙,每遇鲸鱼来袭,辄发巨吼,世人据其“性好鸣”将之铸为钟钮,以求远鸣。《紫气东来》壶体以古钟为原型,轮廓周正,比例恰当,线条挺括,造型既稳重又挺秀。壶身圆弧润泽,线面渡接自然,壶嘴顺壶身弧度而出。壶钮为蒲牢,龙腰微弓,虎足后蹬,孔武有力,蓄势待发,逼真形态,跃然眼前。壶身采用绞泥作为装饰,模拟出云海翻腾、涌动变幻的动态,与壶钮之蒲牢相呼应,气势恢宏,观者仿佛能听到潜龙腾渊的烈烈水声,具有强烈的动感美、气度美及艺术美。
  
  《椒图》为龙之九子,取的是含蓄内敛之力;《螭吻》是龙之二子,取得是高瞻远瞩之情;《霸下》为龙之长子,取得是隐忍负重之意。这些作品创作出既呼应传统,又匠心独具,立意更为深远,对传统龙之九子文化赋予强烈的时代色彩解读,让人耳目一新,其中《紫气东来》荣获华东艺术博览会最高奖——特别金奖。
  
  三、借鉴外来文化突显时代印记
  
  明清以来,紫砂艺术发展除了从传统中吸取营养外,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尤其是外销紫砂器兴起之后(同样,紫砂陶在海外也产生了广泛影响)。随着交通、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地球村”概念的诞生,标明当代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交流日趋频繁。今天的紫砂艺术爱好者接受着各种优质文化的浸润,气质形象、审美趣味也都在发生着改变。如果紫砂艺术作品依然囿于旧有的语言、行为、逻辑和叙事,则难以充分引起他们的共鸣与认可。因此,当代紫砂艺术家更应当放眼世界,以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兼收并蓄的胸怀与气度,借鉴外来文化,尊重艺术规律,创作出更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作品。
  
  首先是化他人优长为我所用,从外来艺术中学习借鉴。这是最直接的方式。艺术总有相通之外,古往今来各种艺术之间或多或少都有某些联系,只是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晦而已,需要注意的是,紫砂艺术要根据艺术规律巧妙地把“他山之石”融入进来,而不是生搬硬套。
  
  《荷塘秋色》是笔者根据古诗“风荷似醉和花舞,沙鸟无情伴客闲”创作的一件作品。该作品通过绞泥、嵌泥、雕塑等技艺,在作品成型过程中同时完成装饰,使材质、意象更完整地融合在一起。在绞泥创作过程中,笔者受西方现代派野兽主义启发,努力借助线条来表达——壶身周遭的荷叶,通过一圈圈线条来表现,粗犷的不规则的曲线形成强烈的韵律感层层推进,使画面每一部分都充满生机,激活着整个空间;壶纽是一只写意式的鸟,夸张的造型颇具有现代感,与壶身的“风荷”互相呼应。整件作品以相当现代的手法,表现了中国传统古诗“风荷似醉和花舞,沙鸟无情伴客闲”的优美意境,却不给人以一丝违和之感。此外,笔者创作的《百衲》壶身上简洁的绞泥色块搭配,点到为止,令人浮想到西方抽象派艺术的身影,《海市蜃楼》壶身上通过绞泥手法表现出来自由流淌的色彩,更是带有超现实主义作品的意味,都丰富了紫砂绞泥表达方式。
  
  其次,以更开放的心态对待外来优秀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善于“拿来”。除了艺术,当代紫砂艺术家还要以更广阔的视野了解丰富多彩的外国优秀文化成果,无论是创作思路还是创作题材,我们都可以从中汲取更多的创作营养。
  
  笔者自幼习武健身,平时对体育运动也颇为关注。2015年7月,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消息传来,笔者便琢磨着创作一件“能让外国人看得懂中国人奥运情怀”的作品,于是《国傲壶》诞生了。这件作品的整体造型以冠军奖杯为基础,红色的壶盖象征东升的太阳,五环代表奥林匹克运动,整件作品寓意国家繁荣富强和冬奥会申办圆满成功。
  
  如果说《国傲壶》只是把奥运文化与紫砂艺术结合起来的初步尝试,那么“五环五色冬奥系列”则是二者的深度融合的结果。笔者通过对冬奥会比赛项目的了解与学习,将冬奥会上的特色运动项目,巧妙融入紫砂艺术之中,让人耳目一新,既不失紫砂艺术之传统,又充满时代气息。
  
  冰壶是一项有悠久历史的冰上体育运动,也是冬奥会的特色竞技项目之一。《五环五色之冰壶》以冰壶为主体造型,化彼壶为此壶,巧妙中见东方工艺“象形写意”之匠心。更为别致的是,壶身上半部采用东方传统工艺,以黄金为介,化用剪影手法描绘出冰壶运动的身姿,静观其变,蓄势待发。该作品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展现了“智者不惑,勇者无畏”的精神。如果说冰壶是一项蕴含了力、美与智慧的运动,那么这件作品也同样是一件传递出力、美与智慧的艺术佳作。滑雪项目也是冬奥会特色运动之一,其以强烈的挑战自我、融入自然、战胜自我的独特体验,深受世人喜爱。《五环五色之滑雪》壶身描金绘出滑雪者的矫健姿态,纵情山地雪野,并以欢快色调强烈烘托出这一氛围,伴以朵朵雪花,如诗如画。此壶将这项力量与速度的运动,化为诗意之美,给人们带来高水平的视觉艺术盛宴——柔美与阳刚,飘逸与强劲,细腻与大气,韵律与流畅,自然与人文……而熟悉短道速滑运动的朋友,面对《五环五色之短道速滑》一定不会陌生。俯视此壶,松枝、雪花,六组、十二位全副武装的滑雪运动员正全速飞奔,他们首尾连环,绕壶面一周,目标永远在前面,寓意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格言。奥运之所以伟大,因为它让人团结。此作品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壶把为“人”的造型,张开双臂,抱拥壶面上飞滑的运动员,展示了团结友好的奥运精神。
  
  “五环·五色——吕俊杰紫砂艺术奥林匹克主题展”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文化输出项目之一,2018年7月31日在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举行。这是中国陶瓷艺术家第一次走进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主题展展出共计22件运动题材的紫砂壶作品,其中6件作品以冬奥为题材。“五环五色冬奥系列”引起关注,古老的紫砂艺术与体育运动的融合,绽放出新的生命力。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赞叹说:“这些加入了奥运元素的艺术品充分展现了形态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散发着闪耀的光芒,体现了奥林匹克的价值观。这些作品都十分精美,给我了很大的触动。我相信中国文化也将对奥林匹克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将体育元素与紫砂艺术完美地融合起来,在艺术作品中融入奥林匹克精神,碰撞出新的艺术火花。这样的跨界融合,借助艺术的视角和力量,体育精神将传递得更远,同时艺术也接受体育精神的滋养,迸发出更强大的震撼力和表现力。鉴于笔者的努力,国际奥委会授予笔者顾拜旦金质奖章。这是中国艺术家首次获得顾拜旦金质奖章。
  
  交流促进繁荣,互鉴推动发展。艺术因交流而多彩,当代紫砂艺术家面向世界,走向世界,融合现代的、全球的艺术理念,必然能涌现出更多带有时代色彩的灵感,创作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
  
  四、植根当代把握时代精神
  
  艺术家的心灵状态直接来自他所处的时代。对当代紫砂艺术家来说,创作出有时代性的作品,既要善于继承传统,吸引外来文化、更要勇于关注现实。面对时代发展的大潮,紫砂艺术不能脱离传统,更不能拒绝当下。紫砂艺术家要对时代有所认识和把握,即对民族、时代、社会、自然、文化的深刻体察之总和,必须植根当代,关注脚下的土地、眼前的生活,才能拥有最鲜活的素材,才能成为时代的回响。
  
  关注现实,首先必须深入生活。能否植根生活、反映人们内心的关切,是检验紫砂艺术作品时代性重要依据,正如艾青所言“生活是艺术所以生长的最肥沃的土壤,思想与情感必须在它的底层蔓延自己的根须”。
  
  美术创作有采风写生之说,紫砂创作其实也类似。只是过去大多数紫砂艺人视做壶为养家糊口之业,有心搞创作的并不多,即使想搞创作,囿于种种条件限制,真正能走出家门看世界的机会也很少。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水平提高,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应成为紫砂艺人的必修课。
  
  笔者成长于江南,所见多的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清秀景致,然而一次偶然机会,与朋友到新疆游历,驱车日行800公里,渺无人烟,突然,眼里出现一大片胡杨林——树干干枯龟裂和扭曲,古朴苍劲,带着满身的沧桑,屹立天地间。这就是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烂的“沙漠英雄树”! 笔者为这样的壮美所震撼,归来后创作出《树魂·思》、《树魂·问》、《树魂·赞》等作品,壶身以绞泥手法写意地展现树木的年轮,层次分明,盘曲嶙峋的树枝化为壶钮、壶嘴、壶把,苍劲有力。作品讲述了胡杨林历尽人间苍桑后的不屈与坚守、希望与追求,以此表达对生命的赞美!紫砂历史上以树为原型的器型颇多,比如松竹梅三友壶、梅桩壶、松段壶、柏段壶等,后世塑器制作者多难以突破,而笔者的“树魂系列”作品则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树桩塑器的囿,摆脱囿于传统的困境,带有鲜明个性色彩。这与笔者新疆之行采风是分不开的。
  
  其次,关注现实,要善于表现重大题材。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重大题材有着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在奏响时代精神主旋律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巨大作用,紫砂壶艺作品虽然体积不大,但对于重大题材的创作,紫砂艺术家应该有自觉参与的意识和责任,在文化艺术修养上要有新的提高,这样在一些历史时刻或重大事件中,紫砂艺术才能不沉默。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承载时代使命的世纪工程,掀开了世界发展进程的新一页。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由理念变为行动,由愿景化为现实,促进发展,造福人民,“一带一路”建设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和响应。而宜兴紫砂之所以享誉全球,其实与“一带一路”密不可分。早在四个世纪前,紫砂就伴随着“丝绸之路”,与中国的茶叶一起走向世界。以“一带一路”为主题进行创作,这个念想在笔者脑海里酝酿了四年之久,《征程》套壶终于在2017年问世!这套作品在壶艺设计中一方面写意地运用了帐篷、骆驼、大漠等元素,另一方面通过写实手法描绘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传统的壶文化与茶文化,与异域风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以艺术的手法展现“一带一路”的“丝路精神”。整套作品以极具现代感的简约方式,诠释了“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内涵与风情。引人注目的是,该作品打破常规,壶与杯两者使用了不同的紫砂泥料,既形成对比,又协调统一。“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以此寓意着“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理念,即伴随着人类生命活动的变化流转,不同文明注定相互交汇,相互激发,推动人类的发展与进步。
  
  历史题材也为了紫砂艺术提供了广阔舞台。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广大人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随着建党百年脚步的日益临近,能否以紫砂语言讲述中国共产党人同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故事? 面对这一史诗级的恢弘题材,笔者考虑到紫砂壶体积较小,决定方寸之间选取一个“小切口”入手——要完成伟大的使命,实现伟大的梦想,离不开伟大的精神支撑;一系列彰显政党性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伟大精神得以形成并不断传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一组“红色系列”紫砂创作计划浮出水面。笔者深入学习领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谱系”,将感悟化为艺术创作动力,陆续创作出《日出东方》《风骨》《开拓》等系列作品。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浩瀚的大海,汹涌的波浪,无限的空间……一轮彤彤红日,从波涛中涌出!《日出东方》的壶钮是人们的视觉中心——海浪中涌出一轮红日,与壶身上以吕氏绞泥创作出的波浪纹组合起来,立体与平面,上下呼应,波澜壮阔景致集于一壶之上,画龙点睛般烘托出作品的主题:日出东方,阳光普照,新旧事物彼此斗争,旧事物在衰退灭亡,新事物在成长壮大。谁能阻挡光明战胜黑暗!谁能阻挡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谁能阻挡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风骨”是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坚守理想信念,带领中国人民抗击风风雨雨,千锤百炼锻造出来的高贵的精神品格。笔者创作的《风骨》运用绞泥、堆塑等紫砂技艺,壶钮古岩虬枝,红叶缤纷,壶流与壶把化为枝杆,与壶钮相呼应。整个作品就是一幅极富东方诗意之美的立体画面,古朴中含绚烂,简洁中见精致。红叶飘渺,虬枝似铸,古岩风霜,春意岂远?具象与意象相结合,生动展现共产党人百折不挠、不忘初心的刚正风骨。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奋斗史。在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开拓》表现的主题就是这种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作品以牛为壶钮。紫砂传统作品“犀登壶”同样也是以牛作为壶钮,但“犀登壶”的钮是卧牛,牛首微昂,表现的是田园生活下老牛悠然模样。相比之下,《开拓》选取牛双角朝前,全身前冲的威武形象作为壶钮,象征中国共产党人永不懈怠、勇往直前、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
  
  紫砂艺术家也是时代画卷的创作人。“红色系列”仍在继续创作之中,但《日出东方》《风骨》《开拓》等系列作品问世后所受关注与好评,表明紫砂这样的传统艺术不仅并不老旧过时,而且还具有不可取代的魅力,关键在于能否立足当下,充满时代精神!如果没有时代精神的呼应,作品在形式上无论如何五彩缤纷,在精神上却是贫血,是无法“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的。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更加需要精神文化的滋养,尤其需要优秀的艺术作品来作为观赏内容,并逐渐形成艺术与生活相结合的现代生活方式。我们欣逢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面对人们在审美更高层次上的需求,当代紫砂艺术家应充分认识到肩上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摆脱浮躁心态,用艺术形式提炼真善美,契合时代主题和社会价值,才能创作出“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的精品力作,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引领时代审美。


  作者:吕俊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