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缂丝作为经历千年发展的传统手工技艺,题材丰富多样,承载着丰富而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中国新一代缂丝技艺从业者,笔者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怀着一颗感恩之心,虔敬创作了《百鹤飞过》,不同于传统缂丝题材,《百鹤飞过》在所用材料和题材上有所创新。本文以《百鹤飞过》和传统题材作品《美人图》为例,从实践谈缂丝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缂丝;设计;传承;创新
缂丝经历千年的发展,是丝织技巧与书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缂丝工艺师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缂丝技艺的熟练掌握是实践中主要的灵感来源。传统缂丝作品的题材大多源于我国传统书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缂丝不仅在工艺方面有所进步,更是在题材内容上有了一定创新,并将新的设计与熟练掌握的工艺相结合,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应用于各类载体或产品中,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使缂丝工艺大放异彩。笔者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怀着一颗感恩之心,虔敬创作了《百鹤飞过》,不同于传统缂丝题材,《百鹤飞过》是将传统书画中鹤的形象,与建党百年来的重大历史瞬间相结合,在所用材料和题材上有所创新,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在作品中。本文以《百鹤飞过》和笔者的传统题材作品《美人图》为例,从实践谈缂丝的传承与创新。
一、创作构思
1. 传统题材的传承
《美人图》取材自故宫博物院《十二美人图》中“裘装对镜”一画,画面中仕女身着裘装,腰系玉佩,一手搭于暖炉御寒,一手持铜镜,神情专注,对镜自赏。清宫旧藏十二美人图共十二幅,是由清初宫廷画家创作的工笔重彩人物画,十二美人图以单幅绘单人的形式分别描绘十二位身着汉服的宫苑女子品茶、观书、沉吟、赏蝶等生活情景,手法写实逼真,是研究古时女子服饰文化最为真实、形象的史料。
传统缂丝作品大多摹缂名家书画,内容有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等,用缂丝技艺重绘书画,将传统手工技艺与传统书画艺术相结合。选择传统题材作为题材,不仅要考虑题材的独特性,还要考虑是否适合用缂丝技艺演绎。人物题材是缂丝题材中最为复杂的,要做到对传统绘画的再塑造,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绘画知识,对我国传统书画有了解,甚至是熟练掌握,才能对仕女形象加以柔和淡雅的色彩,用缂丝技艺塑造出人物的肌理效果,做到画面自由而生动。
2.创新题材的构思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艺术审美也更加多元化,缂丝作为传承至今的传统手工技艺,其传承与创新不再局限于传统技术的革新,而是更多地将创新体现在对设计观念的变革。缂丝并没有将题材局限在传统书画范畴中,而是以一种包容性的姿态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将题材和内容有所创新,或是创作新的题材,或是将传统题材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推陈出新,努力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创新作品。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笔者在理解传统绘画画理、熟练掌握缂丝技艺的前提下,怀着一颗感恩之心,虔敬创作了《百鹤飞过》这件作品,不同于传统缂丝题材,《百鹤飞过》将传统与现代融合,以百鹤为引导,穿越了建党以来的百年风雨历程及重大辉煌成就。
二、布局设计
缂丝作品的创作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对题材的选定和创作只是将脑海中的画面进行初步的拟定,但作品成功的关键离不开对作品的布局、选材和制作,唯有在技艺上熟练掌握技巧,才能做好缂丝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画面布局的设计能让作品整体呈现和谐,如同在白纸上进行绘画,如果只是随意动笔不设计规划画面布局,很可能物象会位置偏离中心位置,最终导致画面布局不和谐,画面无法容纳物象或是留白过多等问题。
《百鹤飞过》全长五米,采用时间线性组合事件的方式排列成长卷,再配以姿态各异的飞鹤,盘旋飞升,相互呼应,随着画面上一只只仙鹤凌空起舞,中共一大、南昌起义等建党百年来的重大历史瞬间,在长卷上一一呈现,以缂丝技艺绘制了一部微型党史。笔者在设计时考虑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因此在仙鹤图案的选择上较为谨慎,要做到整幅画面不失流畅的美感,做到动静结合。仙鹤纹样是我国传统绘画与装饰题材中常见的题材之一,仙鹤体态优雅,寓意吉祥,具有极强的装饰性,笔者在设计时参考了传统绘画数十种仙鹤的姿态,脖颈或弯或直,飞翔姿态行云流水,神态各异,群鹤翔集,翱翔盘旋于主体图案旁,以技为源、以美为体,以史为魂,庄严肃穆中透出吉祥之气氛,是笔者从事缂丝经历中的一次大胆尝试,将不同于传统的缂丝题材进行新的呈现,使古色古香的传统图样散发出创新的现代艺术气息。
三、材料选择
缂丝的材料可以根据产品的用途和档次进行选料。缂丝采用生蚕丝作经线,彩色熟丝线作纬线,采用“通经断纬”的核心技法织成织物的,经线所采用的生蚕丝是桑蚕茧缫丝后所得,并且经过“缫丝”的过程,保持着蚕丝中约20%的丝胶成分,丝胶包覆丝质,生丝整体质感半透明而富有光泽。生丝为连续性纤维,因此作为缂丝经线;在生丝被精练去胶质后,便成为柔软具有光泽的“熟丝”,作为缂丝纬线,为织造图案花纹的色线。
《美人图》作为传统题材,在材质上采用了传统丝线材料,独特的材料质感呈现出清新而又略为华丽的色彩,能还原出古画的色彩效果。笔者在制作过程中还借鉴了刺绣中的拼色技艺,根据原稿中画面的色彩,不同层次加入不同色彩,根据层次先后的顺序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因此《美人图》中服饰的色彩过渡自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绘画的笔触。《百鹤飞过》作为创新题材,结合作品主题,则采用了特殊的现代金箔材料捻成丝线,材料上的创新为作品增加色彩和质感,使整件作品呈现出金碧辉煌的效果。
缂丝材料可以根据需求进行传承和创新,打破缂丝制品的常规,可用金箔、动物毛等为原料作为丝线,使作品具有不同质感,作品题材服务,富有新意。
四、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一方面,缂丝技艺需要日积月累而成,熟能生巧是依靠日复一日的孜孜不倦和忍耐寂寞得来的。缂丝因难度高、工时长,一般织造者需要五到六年才能出师,工龄越高的缂丝工艺师往往在技巧上更为熟练,缂丝织物的结构需要遵循“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等原则,笔者汲取前辈们留下的经验,并将经验运用在作品中。缂丝作品“远看颜色,近看花”,需要对质感和肌理效果进行仔细研究,对选择不同形状的拨子也可以让作品图案质地变得不同。一般我们常用的平行齿状拨子因齿端平行,织造的面料纹路就为平纹,如果采用曲齿状拨子,织造的图案就显现出水波纹,具有半隐半透的肌理效果。同时,织造时下手的轻重也对经纬的紧密和作品的色彩产生影响。手劲轻时,织出的经纬密度就较为稀疏,对比之下图案的色彩就浅;手劲重时,经纬密度就变得紧密,颜色就显得较为浓郁,在一轻一重之间,图案色彩呈现出的效果就会有不同。
另一方面,缂织彩纬需要有一定的艺术造诣。在缂织时,我们要在经线下衬画稿或书稿,并透过经丝用毛笔将彩色图案描绘在经丝面上,这一步骤不能仅作为死板的描摹,要对原稿色彩进行还原或者是根据需求加色,让色彩变得适宜,让人物的线条变得流畅。
五、结语
缂丝是古老传统的丝织工艺,利用梭子和丝线经纬纵横交织,织造出美丽的图案,是缂丝工艺师对生活、文化、社会经历的感悟以及自我情感的体现,将情感精神和技艺载体相结合,融入作品中。如今,人们的审美观和消费观随着经济的发展产生变化,希望收藏的工艺作品能体现自我品味和独特性。因此,缂丝作品的传承与创新涵盖了多个方面,不仅要考虑作品的题材内容和品类,更重要的是在传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体现时代风格,将传统与现代艺术特性相互渗透、融合,赋予缂丝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郑丽虹。中国缂丝的源流与传承。丝绸。2008年
[2] 廖军,许星。论缂丝的艺术特色及其开发利用。丝绸。2005年
[3] 屈岚。缂丝技艺的传承与应用。轻纺工业与技术。2014年
作者简介:
蔡霞明,女,1968年生于苏州,1990年代初进入苏州长桥缂丝厂从事缂丝技艺,2005年创立蔡氏织绣坊。从事缂丝织造技艺三十多年,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金山,以及缂丝前辈莫忠瑛,李才福等。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博览会评比金、银奖和江苏省文艺大奖最高奖"迎春花"奖。2018年获江苏省第五届紫金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金奖,部分作品被法国卢浮宫和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先后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紫金文化创意英才,江苏省乡土三带能手,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缂丝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和吴中区重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