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缂丝的突破与创新

[日期:2022-01-2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缂丝开头叫丝缂,是泊来品,缂技自西域传入,原来由动物毛纤维做成(类似于壁毯)后经由与丝绸的结合,中原文化改良,随着时代发展,丝织工艺渐趋成熟,于是缂丝,又称“刻丝”,是一种采用传统古老的“通经断纬”织造平纹组织的丝织品,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因为其制作过程繁复而又耗时,所以有着“织中之圣”的赞誉。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缂丝技艺在宋代以后不断发展,至清代缂丝业中心已移至苏州一代,所用彩色纬丝多达6000种颜色,采用缂丝法临摹的名人书画,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缂丝制品至今仍然被作为高级工艺品生产、收藏,现代人们也常用“一寸缂丝一寸金”才形容它的金贵。


  关键字:缂丝 突破 创新

  
  缂丝作为一门历时悠久的古老手工艺,它的织造工具是一台简单的平纹木机,几十个装有各色纬线的竹形小梭子和一把竹制的拨子,缂丝的制作原理极其简单,但过程十分繁杂。首先,需将经线(一般采用素色的丝线做经线)固定在木织机上,也就是所谓“通经”,其次,见画稿放在均匀平整的经面下面,将色线(一般采用有色的熟丝)分别装进梭槽中,根据图案设计的要求,来回穿梭于图形的经线之间,这也叫做“断纬”,完成后将毛头修剪干净,即成缂丝品,它是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为了将画稿如实呈现在织面上,缂丝的制造方法有“结”、“掼”、“抅”、“戗”、“打梭”、“绕”、“子母经”、“绞花线”等数十种之多,缂丝工艺的复杂性跟特殊性使它又被称为“千年不坏艺术织品”,也是目前唯一不能被替代的制造工艺。古往今来,缂丝一直是帝王和贵族们追捧的对象,缂丝技艺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块璀璨的瑰宝,在历史的长河里,缂丝在经线与纬线的复杂交织中,织出了一片片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记录了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也承载了中华文明历史文化发展的历程。
  
  缂丝起源于何时很难考证,但从传世的实物来看,早在中国汉魏之间就有了,发展到唐代时,缂丝的纹样题材一般以简单的几何形花纹为主,色彩主要是平涂的块面,还没有使用晕色匹配,故色彩层次不够丰富,但有的已使用金线作地纹,增强了装饰效果,之后随着谴唐使和各国的留学人士传播到世界各地,北宋的缂丝前承唐代,但花纹更为精细富丽,那是因为北宋的文学,艺术,绘画,书法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缂丝技艺也越发娴熟精湛,至北宋晚期,受皇帝的趣味和宫廷院画的影响,缂丝从实用和较单纯的装饰领域脱窠而出,转向层次较高的欣赏性艺术品的制作。当然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随着产地的变更,能工巧匠的不断尝试与创新中变化发展,自南宋以后,缂丝在江南扎下根基,虽几经潮起潮落兵一脉相承。尤其改革开放后,共产党制定了“保护、提高、发展”的复兴方针,复兴缂丝产业迎来了春天。“苏州市文联刺绣生产小组”(苏州刺绣研究所前身)于1954年正式成立,同时有两位缂丝名家沈金水、王茂仙助阵传承缂丝织造技艺。民间发扬传承缂丝工艺以及出现缂丝从业者是在1956年,招招揽了一大批对缂丝感兴趣的年轻人。这一时期缂织了不少艺术品,其中《双鹅梅竹》被南京博物馆收藏。20世纪60年代,缂丝艺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刺绣艺术家俞家荣博古承新,在一张摄影作品基础上,基于传统缂丝的技艺,融入了西洋油画的特点,《天坛》就此问世。次年,故宫博物院邀请王金山等前辈艺术家对宋代着名缂丝作品进行复制工作,在三年时间里,成果斐然。苏州的缂丝鼎盛时期,有些乡村几乎家家户户制作缂丝。但是,好景不长,80年代末,随市场经济的变化,更多新兴行业的盛行,众多缂丝艺人也纷纷转行,很多年轻人因为缂丝易学但难学精而止步门外,不愿意耐住寂寞去潜心研究缂丝,传统手工缂丝顿时陷入了青黄不接、技艺濒临失传的困境。
  
  好在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颁布了了一系列保护条例与法律法规,来促进手工艺的发展。为了使缂丝能更好的传承发展成立《中国缂丝研究会》,并且也在传承的道路上做着诸多尝试与努力,如普及缂丝工艺,努力培养新人,在高校增设缂丝传承班、缂丝实训基地等,让缂丝艺术能在年轻人中传承下去。
  
  作为缂丝的传承者,笔者在传承缂丝工艺的基础上,肩负着弘扬传播缂丝文化的责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孕育,人们的审美跟需求也在改变,对时尚、品质和个性有了新的定义。如何将这门独特的缂丝织造技艺传承的同时,适应时代的去更好发展,我大概以自身经验来总结说两点。
  
  缂丝突破
  
  缂丝突破,宣传营销手段举足轻重。在全民互联网+的时代,要积极利用一切正能量曝光率普及缂丝技艺,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能让更多的人参与了解,短视频,自媒体,公众号等合理营销能够让大众更好的了解缂丝文化,感受缂丝知识,如影视中直观的视觉欣赏,被美震撼过的人们更愿意近距离接触缂丝,从而能领略缂丝传统工技艺的精髓,进而喜欢上这门精湛的传统技艺,那么必然能迎来缂丝行业的繁荣发展。
  
  缂丝创新
  
  大浪淘沙,任何一门传统手工艺如果不适应时代去调整,那么很有可能被时代淘汰,所以缂丝必须要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必须与时俱进,坚守四个方向:传承、发扬、突破、创新。
  
  三十年的从艺经历,笔者早已与缂丝艺术融为一体,复制并开发出百余种缂丝织物。在保持缂丝的传统特色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其兼备了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让传统的缂丝艺术与现代生活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成为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
  
  缂丝的创新就以笔者创作的《千里江山图》为例来说。既有工艺性的特点,也有艺术性的一面,是集合两者功能特点于一身传统艺术品,从艺术性来说,任何一副精湛的作品,必然是有思想,有灵魂,有温度,有深度的,《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的作品,当时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习大大提起了一带一路的发展而引出的概念,当时我们同时期着手了两幅这个题材的作品构思设计,一件是重工的《千里江山图》,另一件是现代感的《一带一路》。从不同角度突破,艺术本无界,缂丝作品也不是只能局限在花鸟,更是能跟人文山水相结合的,于是就有了这副《千里江山图》问世。
  
  从工艺性来说,通过改良织机提高效率,这副尺寸为1330*51cm的《千里江山图》光是拼线就3700种左右,耗时22000工时,前后有15人参与创作,最多时10人共同织造,最少有6人同时进行,在增加协同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创新。
  

  总结:弘扬和保护国家非物质遗产是每个国人义不容辞的义务,特别是传统手工缂丝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植根于本土文化,不仅要继承传统,还需要融入创新,不管是缂丝技术上的创新,还是艺术上的创新,必须要将缂丝技艺与人们日趋提高的审美需求相结合,才能使缂丝获得更多人的青睐,让精湛的缂丝技艺不断传承,迎来它的辉煌,造就时代的印迹。


  作者:吴文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