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留青竹刻要在传承的基础上突破与超越,在各类雕刻艺术中嫁接和移植,找到留青竹刻创作的自我艺术风格,强化独特的艺术趣味和自我相貌,通过我们的作品展现竹刻的表现空间,反应出时代的艺术思潮,不断探求文人竹刻给人们带来文人情怀的奥秘,遵守艺术原创的准则,揭示竹刻的艺术本质,完善竹刻创作的技法,从而达到留青竹刻艺术创作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 留青竹刻 ,文人情怀,留青竹刻的时代性,原创性,学术性,技术含量。
传统留青竹刻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艺术形式与内容已在传承中有所创新。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留青竹刻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普遍共性中又体现出竹刻艺术家各自的艺术个性,但凡在竹刻艺术上有所成就的竹刻家,都是那个历史时期创新改良的探索者,与前辈或同行的艺术风格拉开了明显的差距,并表现出鲜明的竹刻艺术语言和成熟的表现形式。
留青竹刻流派和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对前期传统继承后的再创造,并形成与众不同的艺术观。最初的创新和探索者们往往走在当时竹刻艺术的边缘,与传统留青竹刻主流有明显的差异而不被接受,部分生存下来的汇入主流成为传统。我们有感于某个时代在竹刻艺术表现方面的千篇一律,也有感于当代竹刻艺术多元化无标准的窘迫,无论它以怎样的方式出现,都属于历史的产物,也是竹刻艺术向前推进的必然过程。传统留青竹刻的精华是我们必须学习的,也是留青竹刻创作的基石,并将其融会贯通后再创新。同时对文人竹刻来说,创作必须坚守的人文精神,这也是留青竹刻与其他艺术不同之处,这一特有的艺术约束性形成了留青竹刻艺术的特殊性。一个竹刻家把艺术理念、审美观点、艺术格调、反应时代视为当代竹刻家追求的目标并为之探索时,需要的是对传统留青竹刻艺术进行梳理,在传承与融合中突破与超越,在各类雕刻艺术中嫁接和移植,找到自己在留青竹刻里面创新所需要全方位的手法,并强化自我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表现形式,通过作品展现留青竹刻灵动的表现空间。要展现出竹刻作品的当代性必须具备四个关键点:即留青竹刻作品要反应时代、留青竹刻作品追求原创、留青竹刻作品要有学术性及留青竹刻作品要有技术含量。
一、留青竹刻作品要反应时代
一个时代的竹刻艺术形式和内容有其特定的符号,后时代的竹刻艺术如果是前时代的重复和抄袭,其艺术价值就失去了意义,竹刻行业也就走向没落和衰败了。
留青竹刻创作的表形内容和创作方法随时代的变化应该有所发展,也就是说当代竹刻家不能以一成不变的传统模式继续把玩各种技法,那将是新人走老路、没有创造性的再现与翻版。纵观历史,留青竹刻作品是文人雅士用来把玩、观赏和交流的一种途径。地域的局限、交通的不便制约了竹刻家开阔视野的机会,导致竹刻风格变化不多,图式内容和表现手法差异不大,而今天的留青竹刻创作内容变得更加多样,形式更加的宽泛,地域接触的频繁和空间交流的简化使我们的眼界更加宽广,对竹刻价值的判断力也在提升,竹刻家变得自信从容,选择表现的方式和驾驭刻刀的能力也有空前的增强,一味师承前辈的做法被改写,一代竹刻大师金西涯、徐素白、白士风、支慈安,他们的作品已经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后人再现其风格已没有实际意义。虽然在我们今天看来他们的艺术是很传统的,但在当时特定的时期却被视为创新者,他们不甘于寄身在前辈大师的成就和艺术风格的阴影里乘凉,却非要去体会艺术的另一个发展方向,另辟蹊径,开拓探索,打造属于自己的竹刻艺术天地,他们这样做了并且也成功了。
留青竹刻艺术只有不断地变化发展才能传承有序,留青竹刻作品变的是竹刻家的观念、审美、价值观和表现技能等诸要素,起初的实验性作品可能会显得生硬,稚气,缺乏火候,但这是可贵的探索,是产生全新气象的必然过程,是那些仅仅靠临摹古人,依靠前辈而不敢走出来的竹刻匠所不能及的,传统是前人的成就,要发展还是要走属于自己的路,时代造就大师,在当今宽松的人文环境和深逐的文化传统中,以淡泊明志的境界和宁静致远的情怀谱写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繁荣及和谐之音。
二、留青竹刻作品追求原创
留青竹刻的原创性是指竹刻作品的表现形式别具一格,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原创性是对传统的吸收、消化、发展和创新。传统留青竹刻本来就是动态的、发展的。每个历史时期的竹刻表现方面的差别也说明了这一点,而留青竹刻艺术要突破传统的格式,最重要的是对内容选择和技法表现两方面的探索、实验和创新,只有不间断的实验才可能带来创新,才可能出现在竹刻艺术上的新闪光点,实验也是原创性的基础,是总结前人的风格并与其拉开距离,找到属于自己的竹刻创作定位。我们用不着担心传统竹刻会被丢弃,传统自然存在。
留青竹刻的创新是建立在原创基础上的自我实践,对于留青竹刻作品追求原创性的探索,实际上是对竹刻艺术家本人艺术风格的变革和先前艺术形式的突破。竹刻艺术贵在创新,创新是一种必然,但未必创新就能产生杰作,可杰作一定是诞生在创新里。当然,留青竹刻创新也是在传承的基础上的创新,不是无根之水,它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结合的优化之变。现代竹刻艺术的纯粹不应否定传统竹刻的优雅,留青竹刻的原创性应该是突破已有的样式而建立的新的形式和新的艺术特征。原创留青竹刻是带有个性的艺术,越是个性的艺术越具有特殊性,这样的留青竹刻作品才会给人留下无限的回味并产生心灵的震撼。从古至今的留青竹刻大师不胜枚举,如:张希黄,金西涯,徐素白,徐秉方等。他们的表现语言与当时其他竹刻家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标识体现了经典的原创艺术。那么,当下竹刻家的作品如何具有原创性呢?本人以为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考虑:一是深入生活,观察大自然,这会获得无穷的源泉,“搜尽奇峰打草稿,师古人不如师造化”,都是说要到大自然中去体验,法依景而立,刀依形而定。二是熟悉传统竹刻创作的基本手法,只有精通传统竹刻创作方法,才能找到新的手法演变。三是观摩和研究其他雕刻类创作的手法,从中得到新的启发,在这点上值得我们去思考借鉴。四是留青竹刻造型美感的无限探索,留青竹刻艺术表现语言要出新的变化,除了在画面构图方面要深入研究外,其外形构成也是一条探索方向。外形美感的留青竹刻艺术品对其表现的内容相呼应构成完美的画面,这也会形成在留青竹刻方面新的视觉艺术语言。
三、留青竹刻作品创作要学术性
对留青竹刻作品的学术性评价要看它是否有深入研究的价值,能否站在学术前沿,体现留青竹刻文化的内涵;揭示竹刻艺术本质;能否形成理论体系下的竹刻美学价值观;是否在留青竹刻表现技法上有创新性的研究和探索,既能在竹刻艺术作品前瞻性的纵线上研发深度,又能在比较其他雕刻类的横线上拓展厚度。反复思辨,不断实践,把留青竹刻创作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来研究和探讨,再回到留青竹刻本体的艺术性反复的推敲,才有可能创造出全新的竹刻艺术理念。竹刻学术性的价值规律和人文精神是长期创作体验积累的过程。生活在理想和实践希望中的竹刻家,不断探求着文人竹刻给人们带来人文情怀的奥秘。竹刻家的格调与品位是定位竹刻作品学术含金量的基本要素,一个竹刻家停止了对艺术的探索精神,没有了人文情怀,他的心灵就枯竭了,竹刻的艺术生命也就此结束,即便他们的手在不停的雕刻,其作品也是没有灵魂的。
四、留青竹刻作品要有技术含量
留青竹刻作品的技术含量是指雕刻操作手段对竹刻创作的绝对完善,竹刻作品技术指数的高低对竹刻艺术内涵的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竹刻画面意境得以回味的具体体现。竹刻家所选择的表现方法,材料运用,雕刻过程以及形式美感对主题内容的展示都属于技术层面要解决的问题。
留青竹刻外观的结构比例、构图的层次关系、刀法的变化等诸多环节都是技术问题,这个技术是竹刻作品共性艺术规律下的个性表现,每个竹刻家通过学习传统和创新实验所获得属于自己的一种技术方法,而这种技法是其他竹人难以操作和模仿的,有绝对的个性语言和雕刻技术秘法,特定的雕刻技术为符合它的内容服务,表现形式与内容就可完美统一,从而达到随心所想、心手同步的境界。
竹刻技术的最高层面是表达作品的艺术性,雕刻技术存在的意义是营造画面的意境。雕刻技术是手艺活,雕刻技法是为艺术表现服务的,竹刻家雕刻技术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竹刻作品的格调。从构图到用刀,从造型到精刻,从布局到层次,从对比到统一都体现出一个竹刻家的综合素质,可以说作品最终是否感人要以雕刻者手艺的高度来看;对上述创作因素的把握所形成的画面意蕴所决定。留青竹刻史上刻荷者有徐素白,白士风,徐秉方等,然而他们的艺术风格和技法特点各有千秋,原因是他们认识物象的理法不尽相同,而产生了不同用刀的技法规则,形成作品风格鲜明的差异性。就是说每一种技法一定适合于竹刻家本身可操作性的范围。每一个竹刻家的技法如同为他量身定做的衣着款式一样,适合他的气质和形体,是独具个性的样板,是不同的技术含量产生的结果,一个竹刻家所具备的技术素质越高,技术与整体构图结合的越好,越难以被人模仿,所创作的留青竹刻作品也就越具有个人面貌和艺术价值,这也是形成竹刻家个人风格的重要因素。
谭文如,江苏常州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文如竹斋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