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带来的信息和它自身作为媒介的价值在苏绣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众媒介的介入无论是对苏绣作品创作内容方面还是传播流通方面,都成为推动苏绣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关键词:苏绣、大众传媒、创作者、传承
一、大众媒介对苏绣艺术提供创作资源
大众媒介为中国当代艺术家提供了创作资源,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题材上。大众传媒所带来的文化不可避免的对作为消费者的艺术家产生极大的影响[1],而且从媒介性质来说,它带来的文字文本和图像文本也开始为艺术家创作中所关注并运用为题材。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我国与苏联、东欧等共产主义国家的交流频繁,报纸新闻的大多内容都是和国家元首友好会晤以及很多外交事件有关,它背后传递的每一个信息代表的都是国与国友好建交,两国国民友好往来的美好愿景,所以当时刺绣的题材以马克思、恩格斯以及苏联领导人的肖像居多。1951年苏绣大师任嘒闲先生创作的苏绣肖像绣《斯大林像》一举在艺术届引起激烈反响。后来又开始尝试表现人物活动为内容的人物绣,1952年,任嘒闲老先生以苏联库克雷的油画《列宁在拉兹里湖畔》为蓝本进行创作,由于以人物活动为主题的画作绣制起来会比起直接刻画单个人物神情的肖像画难度更高,这就要求绣娘必须了解画作的历史背景,为此任嘒闲先生翻阅了大量的资料,阅读了《联共党史》中有关十月革命列宁活动的篇章,达到对背景深入的了解后,才创作出了这一幅巨作。直到今日,在苏州镇湖绣市仍能看到很多苏绣工作室根据当时新闻记者拍摄的照片创作的《邓小平像》苏绣挂画,大家都以此来纪念邓小平总理与英国首相在交涉香港问题取得胜利的这一外交事件。所以,艺术家们利用大众传媒带来的文化信息进行创作的同时,也让作品具备了时代性、纪事性等特征。
总的来说,早期苏绣作品的题材由于社会的信息传达落后,都是以人物肖像、仿古画为主,题材选择性十分狭窄,且都是从书籍、画册中选择创作蓝本,俗称传统的“画绣”。创作范围局限性的问题,导致早期苏绣绣市基本家家户户的图案都类似甚至一模一样。随着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进的传播技术使人们的感官不断地延伸和扩展[2],每天都能接受铺天盖地的信息。大家能通过各种的媒介途径获得更多的题材与内容选择,创作出来作品也更加多元化。
近几年,不难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很多国外一线奢侈品大牌都开始将中国传统元素结合刺绣表现形式运用在他们的产品设计上。常见的几个中国传统纹样有龙、猛虎、仙鹤、花鸟、百子图等等,被他们以大红大绿的浮夸色彩搭配着。这些都是以往在苏绣艺术作品中不太敢轻易尝试的表现手法,却被他们这么大胆的运用。完全不同的国内外刺绣艺术风格引起了很多刺绣艺术工作者的思考,尤其是对于从事苏绣艺术的年轻设计师来说,他们在今后的色彩和产品造型设计方面会有更大的突破……
通过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西方绘画艺术被带入中国,文艺复兴的绘画风格一时之间在苏绣界流传起来。相比起传统的中式风格的重神韵,西方画更重形似,对色彩的运用也很强调。很多绣娘因习惯用细腻、平整、呆板的针法来绣制传统古画,尝试绣制西方绘画时反倒显得不敢下手。夸张的颜色和注重立体透视的效果的要求一下子打开了很多绣娘的新思维,促使她们不断思索不同丝线与针法的运用。
随着大量素描和油画艺术作品等等传播进入国内,一些刺绣大师逐渐发觉一贯以宋代欣赏性绘画为蓝本的苏绣,需要摆脱被动表现画作的窘迫现状,应该发展自己真正的刺绣工艺语言和灵魂。如果要使刺绣成为异于绘画的一门独立造型艺术,不再是单纯地临摹画作,就必须对其针法进行改革。由此,乱针绣孕育而生。乱针绣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针法,有效地适用于表现很多西方绘画艺术。在乱针绣作品中,针线不再是被动地寻找绘画笔触,而是成为了一种主动传达绣娘审美品味的艺术表现工具。在以素描画作为蓝本创作时,由于作品颜色本身的单一性,这就需要绣娘对光线分布了解透彻。看似寥寥几笔,若想表现出立体空间感、层次变化,这就必须使绣娘对同一色系深浅变化的绣花丝线能够灵活运用。譬如,后来邹英姿绣娘创立的“滴滴绣”针法,就以一种更好的艺术表现形式诠释了素描作品的笔触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社会生活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媒也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从报纸到广播到电视,再到现在的网络,电子媒介相比传统媒介对于苏绣的影响,它会更加凸显媒介的强大功能。以姚建萍为首的苏州绣娘,根据国家的新闻事实、方针政策创作出了一幅幅佳作,通过媒介的报道、宣传,引起了社会巨大的反响。姚建萍刺绣艺术工作室带领苏绣从江南温婉小物成为大国国礼,承载着大国文化,助力了中国外交,展现了大国情怀。这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绩的苏绣作品《中国大飞机》、《中国梦·花韵系列》、《丝绸之路——西出长安》、《丝绸之路、满载而归》,描绘了一个又一个姚建萍响应国家号召的苏绣精神。通过电视、广播、网络这些载体的相互补充,及时地构建了一个个事件的图景和文字、构建了一个信息资源极端丰富的现代社会。
人们总是习惯于主动或被动的接受来自各个媒介传递来的信息,传统媒介呈现的是图片和文字,人们接受起来比较费时费力。而视频、移动等新媒介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加直观的影像,不仅可以听到各种新闻或者传送过来的声音,还可以通过视频资料等直观地感受信息[3],这些体验在移动技术的参与下被人们随时随地地感受到。移动媒介的推广普及,对于从事刺绣艺术的工作者们来说有利于开拓他们寻找素材的渠道,整个世界范围的艺术作品都能通过移动媒介传输过来,让苏绣创作变得不单单拘泥于传统风格,有利于进行文化传播、交流,同时对于自己作品的宣传和推广也变得更加便捷、快速、全面。
二、 大众媒介促进苏绣艺术的传承
苏绣艺术的有效传承,需要结合好自然传承和外力传播这两种传承方式,兼顾采用动态和静态的双重表现形式,突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介”的大众传媒效应,同时重视发挥影像参与传统艺术传承保护的重要作用。[4]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众媒介的图书、报纸、电视、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功能覆盖着整个世界。追溯到2000年的历史中去,还没有发明文字印刷术的时候,古代女红学习刺绣皆是言传身教,口口相传,历史悠久的优秀民国艺术瑰宝在这样的环境下难以传世。再加上苏绣工艺没有全面系统地整理过内容,导致了很多针法失传。直到1965年刺绣研究所才组织了一场大规模的苏绣针法修编工作,由李娥英先生主持,邀请了很多业界专业人士,着有《苏绣技法》,以文字形式将苏绣针法记录于册。全书对苏绣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分成了从古至今的四十二种针法。以便日后的绣娘研习时可以参考借阅,不会再出现像以前无据可依的局面。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保护传统手工艺,关于苏绣针法的整理变得更加科学具体。不断的改编工作使苏绣针法的整理不再是以单纯的文字形式,还结合了图像、视频,更加生动形象地来体现。
关于苏绣的针法图书面对的受众明确,针对性强,以从事苏绣的艺术工作者为主,虽然它的内容专业性强,但是传播面窄。在关于苏绣传承方面的影响远不如报纸、电视、互联网。对于苏绣的传播,报纸以其权威性高、发行量广,覆盖面广的特点在早期是比较受欢迎的,很多关于苏绣的时事新闻、展览活动都会通过报纸发布。后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以后,大众逐渐开始追求精神文化需求,央视等国家官方媒体开始对优秀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以纪录片形式进行播报、宣传。苏绣也不例外,以苏绣非遗传承人姚建萍大师为代表的绣娘们通过电视技术集字、声、像、色于一体,在电视机前记录下了苏绣的精湛工艺,呈现出的一个个美好镜头,都极富感染力。对于苏绣艺术的传承来说,受到国家官方的认可和助力,象征着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小结:互联网这个被喻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以后的第四媒体,具有交互性、持久性、多元性等特点,以其快速、高效的优势将苏绣传递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这是传统媒介远远无法比拟的。苏绣艺术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互联网使苏绣这一个原本只属于上层阶级或富人的艺术变得更加贴近大众的生活。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使苏绣艺术是苏州城市形象名片、代表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一概念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刘明凤。大众传媒和中当代艺术[D].2004(4).
[2]李杨,熊莹。传统与创新之间:苏绣的传承、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出版社,2017(4).
[3]王文章,张朵朵。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任嘒闲卷[M].安徽美术出版社,2016(9).
[4]汤晓红。浅谈苏绣的历史和发展现状[R].2016(7).
作者: 倪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