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惠山泥人的传承现状。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各地区传统文化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地方非遗文化更是经受着传承主体困境、传承环境困境和传播路径困境的考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强调其“活态性”,核心是传承文化的人,但如今传承人断层状况异常突出,长鼓舞处于后继乏人、舞艺失传的状态。截止到2022年,无锡市级非遗代表传承人共有200多人,国家传承人仅3人,省级传承人有9人,省级以上传承人平均年龄65岁, 三位国家级传承人都已进入80高龄,部分老师都出现“传承无人”的困局,传承主体陷入困境。
1.惠山泥人的传承本质。
2006年惠山泥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此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传承保护。惠山泥人传承的到底是什么?可以从狭义、中义、广义上三个维度来诠释。
狭义上的传承指原汁原味的继承一切老的题材、手法。这种继承可以保留艺术的基因,使后人对此有精准的了解,具有科普和历史价值。然而对于与市场有着天然联系基因,还鲜活地出现在民众生活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原有的物质在当代往往越来越难以迎合当代人的生活旨趣,因此才会传承困难。
中义上的传承,手法、材质等仍然沿用惠山泥人,题材可以创新。再进一步,惠山泥人未来的盎然生命力更可能在于广义上的传承。也就是说惠山泥人传承的是扎根于吴文化里的工匠精神,是匠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取之于生活,又还源于生活的精髓。艺术源于当代的生活,又用之于当代的生活。具体技艺手法要传承,也许若干年后,惠山泥人不再做“阿福”,不再用惠山泥,但是“概括提炼、以虚拟实、以简带繁、以神传情”的艺术风格依然存在,泥人制作的“十八法”依然鲜活,做的也许是其他的材料,其他的形象,源于吴文化的精神一直存在。
2. 惠山泥人的传承现状。
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取决于代表性传承人和传承活动。在传承活动中,发挥着不可估量之作用的就是那些掌握着传统民间技艺的老艺人,他们既是民间文化活的宝库,又是将民间文化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据调查,这些民间文化传承人为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与心血,不求国家政府给予任何酬劳,热爱自己的事业胜过生命,但他们大多还在贫困线上挣扎,为了生计而劳作,收入微薄。
经济大潮和盲目崇洋媚外风气的冲击造成民族文化血脉令人痛心的削弱和流失。无锡的惠山泥人也出现了类似的状况,发展较为缓慢。在惠山泥人的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熟练的传统技艺手法、舒适的小范围群体关系、尚能苟且的经济回报,设计创新中的困难、政策上的约束,以及面对新兴传播手段与营销压力时的忐忑,艺人们处于一种得过且过的低效率状态。
二、惠山泥人传承的困境。
1.城镇化的发展和现代文化的冲击。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和新兴生活方式的盛行,社会分层的存在及社会流动的可能性,年轻人的人生观和职业观有了很大改变,以至于当前非遗传承人断层现象非常严重,导致非遗保护受阻。社会分层使得社会成员在财富、权力和声望方面有高低之分而且处于较高位置者更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那么“人往高处走”就是社会成员普遍的价值观念,社会流动的可能性更大,传承人的流动也是社会流动的一种,直接地影响到非遗保护的持续性。部分非遗传承人的转行则是为了上向流动,能够较多的获取自己所期望的资源的机会,是对促进自身及家庭更好发展的渴望。如今传承人年事已高且人数极少,传承人的培训经费也比较少,很多培训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2.教育方面的忽视和人力资源的匮乏。
教育是向上流动的助推器,所谓“学而仕则优”,学业优秀的人更能获得进入更高社会阶层的机会,因此很多家长为了获取向上流动的机会,让孩子把重心放在文化课上,而对非遗关注则少之又少。惠山泥人传承主体困境一方面原因也在于家长对教育的忽视。其一,家庭教育的忽视。学校虽然有编写《无锡惠山泥人》等课本,开设校本课程,聘请老艺人来教学,但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以后要高考,必须得把精力放在文化课学习上,父母的影响导致大多数学生学习泥人的兴趣和热情不高,学生只是应付式的学习。其二,学校教育的忽视。学生繁重的课业和教学内容,一定程度剥夺了学生学习泥人的时间。现在大多中小学甚至大学都开设了《惠山泥人》的非遗课程,但往往忽视了惠山泥人是一门手工实践课程,只有长期实践操作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惠山泥人的魅力。所以往往蜻蜓点水式的教师周期并不能真正达到非遗传承问题。
3.经营场所受挤压和扶持资金的到位。
一是生产经营研究场所被迫挤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挑战。由于惠山古镇整体规划后对泥人厂并未予以应有的重视和规划,故其生产经营研究环境受到极大挤压与退步,泥人厂及泥人的知名度亦不断下降,长此以往将会对无锡本身就为数不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巨大的消极作用。
二是目前的申遗指挥部未能发挥积极作用,反而存在诸多刁难限制行为。惠山古镇整体规划后设立了“申遗指挥部”,泥人厂及周边相应地区顺理成章纳入申遗指挥部管辖范围。设立申遗指挥部的初衷是推动惠山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本身是件好事。但是申遗指挥部的管理方式却存在诸多不当之处,甚至对泥人厂的生产经营研究等日常必要活动进行刁难限制,阻碍泥人厂正常的宣传研究,对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负面影响。
三、惠山泥人传承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当务之急是加强对申遗指挥部的管理,为无锡泥人行业正常开展生产经营研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开展专项调研,针对惠山泥人厂反映的情况进行实地摸排了解分析具体情况,拿出具体对策。明确申遗指挥部的工作职能,厘清指挥部与泥人厂的关系及各自的权利义务,对指挥部实际履职过程中确系存在的管理问题及不当行为措施予以严厉整肃,加强对申遗指挥部的管理,建立相应监督机制和情况反映机制,还泥人厂一个良好的生产经营研究环境。
2.增加帮扶,传承宝贵的地方非遗。
长远之计是加大对泥人行业的,使无锡为数不多的宝贵文化遗产得以复苏并不断传承。应当进一步建立健全意识,惠山泥人是全体无锡人甚至全体中国人的骄傲和财富。建议加大扶持资金的投入,保障泥人制作、研发、展示等有必要的场所;政府牵头积极向省级或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申请专项保护、研发资金;政府加大对惠山泥人的宣传,改变目前主要由工艺美术师个人名义或出资开展展览等宣传活动形式,改为主要由政府牵头将泥人展品、泥人工艺、泥人大师嫁接、传播于各类合适的展会或活动;建议市教育部门积极牵头组织我市各类学校加强与泥人厂的对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泥人专题公益活动,将泥人厂打造为主题教育基地,不仅可以发展我市的泥人事业,提高惠山泥人知名度,同时可以加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
3.走进高校,建立交互的传承机制。
非遗文化传承从古至今都是以民间学徒制来实现的,这种以血缘、亲子和师徒关系相传的传承人培养方式,受众面窄、不易复制。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非遗文化代际相传的弊端日益突显,传承上出现断层、失传的现象十分普遍。另外继承人的培养是一项耗时耗力且收益慢的过程,导致非遗文化传承面临断代危机。
传统学徒制主要依靠师傅的言传身教,但由于制作技艺的习得多依赖于经验性的认知及反复的训练实践,这种仅仅依靠传承人单向授学方式无法实现批量培养。高校拥有理实一体的育人环境可以使“民间派”与“学院派”之间互动与交融,能更好地推动理论与实践、现代与传统的深度融合。将非遗文化育人融入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思政和专业实践之中。通过研习非遗技艺、塑造匠人文化、培育职业精神,将非遗育人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作者:华天骅 无锡市天心莲泥塑艺术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