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恢弘的大运河流经北京通州、天津、河北沧州、衡水、山东德州、聊城、济宁、泰安、枣庄、江苏宿迁、淮安、扬州、常州、无锡、苏州、浙江湖州、嘉兴、杭州18个城市,共有27处河道与58个文化遗产景点。点螺属于扬州漆艺中的高档工艺,其产品高贵典雅,点螺工艺作为传统的扬州工艺有着辉煌的历史,在清朝末年失传,解放后由扬州漆器厂于七十年代末期恢复,属于国家重点保密工艺。以传统点螺工艺再现了运河文化之美,可谓传统工艺与历史文化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点螺工艺 运河 制作心得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为微山湖,大运河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点螺《运河明珠》对瓶由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大师吕永林设计,由十多位工艺美术大师以运河文化为载体,耗时一年半倾力制作而成,
花瓶整体高度达到185厘米,瓶身周长195厘米,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点螺山水题材花瓶作品,瓶身描绘了运河沿岸的风貌,构图元素主要包括大运河沿岸城市的文化特色和运河文化相关故事的建筑,并以展翅翱翔的仙鹤贯穿其中,动静结合,美轮美奂。此作品之所以采用扬州漆器独有的点螺工艺来进行生产制作,是因为点螺工艺与作品名称中的“明珠”二字可谓相互映衬,由于花瓶自身的属性,此作品突破了传统点螺画面主要以平面表现的工艺难关,创造性采用了曲面的形式制作而成的,以传统点螺工艺再现了运河文化之美。大运河流经了多座历史文化名城主要有:
通州古诗云:一支塔影认通州,燃灯塔矗立在大运河的北端,是京门通州的标志性建筑
聊城湖,湖水面积占城区的三分之一,被称为中国北方威尼斯,在北方的城市里非常少见,这其中就有京杭大运河的功劳
苏州“苏湖熟,天下足”,运河的开通,使得苏州水多粮丰,目前京杭大运河苏杭段有客运航线往返。
这些运河沿岸的城市犹如一颗颗灿烂的明珠,镶嵌在运河之滨。
扬州市作为大运河原点和申遗牵头城市,千年水脉、千年文脉、千年动脉在此交汇,通过传承创新传统点螺漆器工艺,再现运河沿岸文化风光,不仅点塑了沿岸城市的人文形态,也彰显了世界运河之都扬州书写古运河重生的文化自信,扬州伫立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是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的水源地,有着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也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大运河多个代表性文化遗产点被浓缩在扬州漆器的一对点螺花瓶上,点绘成一幅千年运河水脉的漆画游览线。点螺工艺是扬州漆器所独有的工艺,点螺漆器衍化于唐代螺钿漆器,传至明代扬州漆艺大师江千里,始名噪海内外,惜至清代末期失传。为了弘扬祖国文化遗产,挖掘传统工艺,扬州漆器厂由1976年开始组织艺人对这一工艺品种反复研究试制,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于1978年研制成功,恢复了历史上这一珍贵漆器品种的生产。
点螺漆器,“点”指的是技法,“螺”指的是材料,即选用各种自然色彩的珍珠贝,夜光螺等原材料精制成薄如蝉翼,细若发丝的螺片,用特制的工具,一片片,一丝丝地点嵌在乌黑明亮的漆坯之上,顾名“点螺”。 其点螺工艺要求很高,技术精巧,结构严谨,为其它镶嵌工艺所莫及。点螺工艺产品具有图案细致、色彩绮丽、随光变幻、光华夺目、明亮如镜的艺术风格,有史以来其购买者一直以其有艺术欣赏及保值价值而购制收藏,视为珍品
此作品的制作难点之一在于传统的点螺工艺产品是在平整的漆坯上进行制作,而此花瓶类产品却是一个弯曲弧度较大的漆面,之前虽然也做过曲面类型的产品,但是都是体型较小的,如此巨大的花瓶漆坯还是极其罕见的,对制作人员的技术要求和身体素质要求都很高,在有弧度的漆面上进行点螺工艺制作难点之一是如何保证点螺材料完美地贴合在漆面上而不会因为时间的变化而翘起,所以制作人员在处理材料的时候要格外小心,既要保证将螺片尽可能地打磨薄,又要保证打磨的时候不会将材料磨通而报废,这对制作人员的耐心和细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制作人员用砂轮将鲍鱼贝和夜光螺等材料的角质层打磨干净后,得到较薄的一层材料,可以小幅度地弯曲,但是对于制作来说还远远不够,需要手工用砂纸进一步打磨至十几丝的厚度,到达薄如蝉翼的程度,此时的材料如同一张薄薄的透明纸一样,可以大幅度地弯曲,这时的材料加工工序才算完成。
对加工好的材料进行选择是制作的下一步工序,点螺材料的色彩的特点是所有的颜色都是纯天然的,没有经过人工染色,色彩主要有蓝色、绿色、红色、粉红、金黄和雪青等,制作人员首先根据稿面来决定画面上各个部分的色彩搭配,尤其是画面上各个城市的标志性景观,一般来说,选用五彩片的绿色部分来构成远山的线条和近处滩涂的轮廓,建筑物按照屋顶、廊柱、门窗和墙壁等分别选用鲍鱼贝和金耳朵的粉红、雪青和金黄色,在选择建筑物色彩的同时,还要兼顾考虑周围景物的颜色搭配,比如扬州部分是选取了具有地方代表性的建筑五亭桥,用青色的鲍鱼贝制作桥墩,金黄色的金耳朵制作亭子的顶,绿色的夜光螺制作亭柱,整座桥的主要色调为青绿和金黄,而周围的树木的枝干和树叶则是以粉红为主,色彩上相互协调互补,层次分明。又比如画面左下角的沧州铁狮子,因为是咋画面的下方,周围的树木建筑的色彩以青绿和红色为主,所以为了突出这一地标性建筑,制作时选取了金耳朵,以金黄色的材料来制作,整只狮子看起来金光灿烂,十分引人注目,在画面上十分突出,金黄的色彩高贵典雅,狮子昂首远望,怒目圆瞪,威风凛凛,看起来十分雄壮,在画面上也是格外突出。
精细地制作也是这件产品得以成功完成的保证,点螺工艺以精细而着称,在这对大花瓶上表现地淋漓尽致,画面上的山线,滩涂等等线条都是制作人员用工具小心地切割成细若发丝的线条,一根一根小心地点植在漆面上,远处的山影则用碾细的螺屑按画面远近的层次和叙事来撒上去,并用细毛刷小心扫平,树木的枝叶制作的时候也是形态各异,从对树叶的处理来说,叶子的形状各不相同,圆形、椭圆、三角、菱形和枫叶形等等,最为细致的当数松树的松针的制作,松树的枝叶在制作上分为球形和扇形,制作的难点在于要将一根一根松针拼成一个完整的球形或者扇形,这需要制作人员在下料的时候先将切下的线条截断,放在稿子上预先排列整齐,确定可以拼成球型或者扇形以后再用漆粘贴在漆面上,这是一个繁琐而细致的过程,充分考验了制作人员的技巧和耐心。
由于画面的复杂,而漆面又是一个弧度较大的曲面,在制作完成后,所有的制作人员需要仔细检查成品,在漆工刷漆之前要找出产品上所以的下场并处理干净,这也是极其细致并考验眼力的过程。产品检验完毕,点螺工序到此结束,产品流入下道交给漆工处理,几个月后,这件凝聚了制作人员心血的点螺精品终于展现在世人面前。
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中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京杭大运河显示了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而扬州漆器这一传统手工艺以自己独特的工艺将大运河的文化历史和人文景点展现在人们面前,可谓传统文化与传统工艺的一次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张燕《扬州漆器史》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1
【2】陈忠南 张幼荣《扬州工艺美术》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1992.1
【3】曹永森《扬州特色文化》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6.12
作者简介
朱秋香 1980年出生,江苏扬州人,工艺美术师,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2008年进入扬州漆器厂参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