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一件优秀的明式家具是可以历经百年魅力长存的,同时还可以引导一代代手艺人观摩创作。通过传承这些优秀作品,我们可以窥见明式家具的精妙。透格圆角柜是笔者工作室近年来的得意之作。对其研究和开发,倾注了笔者大量心力。该作品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又融入了当下的工艺特色和审美趋向,实现对优秀传统明式家具的再次解读和构建。
关键词:透格、明式竹网格柜、鸟笼、上海、东山、西山、明式家具研究
2014年的某日,我到上海拜访一位木友“唐卫国”先生。唐先生是一位中国古典家具的爱好者,收集了很多中国古典家具的专业书籍,也收藏了很多当代仿制的中国古典明清家具,可谓知识与经验具备。
在唐先生家里一本英文版的书中,被一组明式梯形面条柜触动了。明式梯形柜在明式家具中是常见的,有尺寸比例不同,线条不同的区分,但都是以本实面为主。这件矮柜尺寸高113厘米,宽68厘米,进深37厘米,面线、腿线、面条线、门条线、腿撑档线以及指甲凹线一气呵成,干净流畅,清逸中带有三分拙气。门分左右,又分上中下三层,以禹门洞的元素做隔间,呼应了透格的通透主题,因为门是中直外斜的梯形,所以三格窗在尺寸比例的排列上,按下俯视的视觉感从底向上,依次缩矮高度,这样在三步外看来不会觉得上大下小、头重脚轻。下牙花秉承了宋式的美学元素“刀牙”,简单而有情愫。
在得到唐先生的首肯,我把书带回了工作室,反复观看揣摩,一时还是下不了手。其中主要在格窗上我还有些想法:从图片上的原物观察,窗格材质应为黄花梨,制作工艺应该是传统窗格的经纬交叉开槽卡口。
为了寻求更多的考记资料,我找到西山的一位早年收老家具的好友“徐俊达”,询问是否知道这件柜子的出处。徐先生对这件柜子记忆很深。一天他带我到东山,拜访他早年有生意来往的朋友家,这位朋友外号“老山羊”,在收老家具圈内大名鼎鼎,很多出自苏州的明代黄花梨的文人家具,都是从他手中流向海外。在“老山羊”家中,我们从成堆的照片中找到了两张当时刚从老百姓手中收过来的照片,原与书中有差别,书中的照片是收藏家经过洁尘、保养过的,但是它还有岁月的痕迹与包浆,原物灰头土脸。唯独相同的是隔窗都有破损,破损是因为岁月长久且使用者不经心。还有柜子的隔窗,因为讲究空透雅致,在设计上用料细(判断:经纬料体,宽0.6厘米,厚0.25厘米),这样在使用上,手不能经常按压窗格,开关时尽量手托着柜体。有玩物之性者,必对物有情。把玩、轻拭、对影,无论多么娇柔,都不会损坏。当下外文内俗者多,怎样能又精致又有劳度,这是让我着重思考的。
首先我想改变一下,怎么改变,基于两点:
一、 要解决卡口开槽榫的能组合,但是强度不够的问题。
二、材质上寻求比实木材质强度和韧性更优好的、美学底蕴更深的。
在材质上选择,我想到了竹子。竹子韧性超过了任何红木,而且与红木搭配相得益彰。尤其文人爱竹,更是情感丰富。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把竹融入到这件作品中,是再好不过的了。
既然选定了竹子,对于用什么工艺结构来制作窗隔,我心里已经有了清晰的概念了。我想到了“鸟笼”,我们苏州的“南笼大师—颜虎金”老前辈年事已高,求之不得,但严老徒弟众多,在颜老的业余弟子亦是我的好友—陆巍先生推荐下,我找到了颜老的高徒“方新华老师”,我带着隔窗设计图稿找到了方新华老师,经过与方新华老师交流讨论,先打样子出来,一次成功。方新华老师不愧是鸟笼大师,尺寸标准,做工精致。我的隔窗设计,按原物斜“斜交插正方形不变”。 把扁片形开凹口交接(宽0.6厘米,厚0.25厘米)改为扁片形纬根(宽0.6厘米,厚0.25厘米)与圆杆形(直径圆0.25厘米),经根在扁片上打孔,间距0.8厘米,排列圆杆与扁片呈斜交正方形通过,组成长方体,再以进槽的方式组成门扇和侧扇。
此件作品的设计升级着重体现在透格材质、方格排列和实用意图等三个方面。首先就透格材质而言,竹材质被大面积引用到了红木家具创作中。众所周知,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坚韧、清朗等诸多美好寓意,传统文人士大夫多以此托物言志,彰显高贵品格。在传统雕刻工艺门类中,以竹为材质的竹雕位列“竹木牙角”雕之首。此件圆角柜融入竹材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作品品味,尤其是以密集方格的形式展现,是对竹编制工艺的一次成功探索。其次由密透方格的排列看,圆角柜采用了斜正方形(方角朝向上下左右四个正方向)密集组合形式排列,打破了传统饭菜橱柜的规矩方格的密集排列方式,斜正方形组阵化解了传统图案的呆板木讷感觉,同时,无论是前面板的六块竹透格组阵,还是侧板的整面布局,斜正方形排列都有着强烈统一的经度趋向感,“势”的构建与圆角柜整体的锥形结构相得益彰。最后从橱柜的使用意图揣测。基于前两点的分析,笔者感觉到此件圆角柜深刻区分于饭菜橱柜的民间用途,但是具体到它在当时的使用意图,也仅仅是一种揣测。好在杂志所拍摄的一张图片中,可以清晰看到一尊飞天造型的木雕作品陈列其中。所以,这件作品未尝不是陈列古董文玩的好物件,已经步入了文人家具行列。假借自然光线,尚可透过竹格窥见宝贝的华丽一面,几分隐秘几分含蓄,大抵也是文人嗜好。笔者是比较认可这种揣测的,后期制作此款圆角柜后,笔者放入几件自己的圆雕作品,透格而观的确别有风味。综上所言,笔者认为此件圆角柜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在民间器物上实现了跨越。细细揣摩,反复琢磨,笔者被其征服的同时,也力求能够成功创作此件作品。
经历了数个月的反复尝试,2015年春,笔者复制成功了此款圆角柜,整体的器型和品味都较之原物不差分毫,不过,在一些细节上,笔者还是注入了一些全新解读和工艺处理。圆角柜的面、腿和面框等处的木条部分,装饰有指甲内凹线条。指甲内凹线是反方向的凸突面处理,其弧度微小,这样处理含蓄修饰了柜子框架,低调内敛,一定程度上中和了透格的灵透花哨之感。在竹制透格的编制上,笔者充分借鉴了苏派鸟笼的编制技艺。既改变原样由两条竹片卡榫组建方格的模式,转由圆竹杆结合方竹片,由竹杆穿插竹片构造方格。这种方圆穿插的形式使得透格显得更为空灵,也加强了透格的牢固性。
时至今日,笔者依然在对此圆角柜的创作实践中慢慢调整细节。此款圆角柜自投入市场便满获赞誉,但是,笔者并不满足于此。明式家具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从业者,笔者以为只有继承发扬好,才能对得起这门传统手工艺。
参考文献:【1】《明式家具研究》,王世襄编着、袁荃猷制图,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7
作者简介:李九生,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李九生从事苏作红木小件和苏作红木家具设计、制作工作二十余年,在长期的研究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苏作红木创作饱含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