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玉器《于阗采玉图》山子说开来

[日期:2022-05-0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和田玉在中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官方还是民间都是如此。尤其是在清朝乾隆一朝,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作品,民间藏玉爱玉之风也由此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目前我们可以从全国各地散落的乾隆玉器,窥见乾隆玉器的卓越魅力。
  
  关键词:山子 博物馆 乾隆 研究 新疆 乾隆
  
  山东省省会济南市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水半城湖”之称,又因多泉眼分布,世人称其为“泉城”。济南的湖光山色令人垂涎。在济南市博物馆中,有一件藏品让我们领略到与泉城济南风景迥异的新疆景象,这便是玉器《于阗采玉图》山子。山子描绘的是矿工在新疆山区采玉的情景,没有了清水绿树。细细了解其承载的历史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件山子作品取材新疆和田玉,制作完成后供乾隆皇帝赏阅之用,揭示了清乾隆一朝西部玉事之兴盛。该件御制和田玉作品落户山东济南,宣传和普及了中国玉石文化尤其是乾隆时期的玉石文化,也为我们后人研究玉器历史和苏州琢玉工艺提供了素材。
  
  玉器《于阗采玉图》山子取材和田青玉制作而成,体块并不是很大,尺寸大概为12×20×8厘米,重量为2.7千克。山子根据青玉块状随形雕出自然山形,山体之上圆雕出于阗采玉工人在洞中采玉的场景。采玉的场景布局合理,顶部呈钟乳石状,上面有松枝盘绕,下面为阶梯、流水。在雕琢人物时,刻画得非常细腻传神,生动逼真。画面中共有四人踏着水面在往外运送玉石,其中两人肩抬大块玉石,另外两人抱着圆润的玉石,人物神情流露出丰收的喜悦。在山子的底部中心篆书刻有“乾隆年制”字样,背面刻有于阗采玉题记一首:“于阗采玉春复秋,用供正赋输皇州。奚者卞和识琳球,邮致正值金阊游。专诸巷中多妙手,琢磨无事大璞剖。古来记载真伪半,爱者欲其生,恶者欲其死,如是雌黄,唇吻纷无算。于阗采玉一首,乙酉春御制”。此外还有两方印,篆书生成,一方“古春”,一方“太上”。通过这首题记,我们可以看出其梗概为:于阗地区长期为朝廷提供优质玉石材料做贡品,这些材料又常常运到苏州制作。因此根据玉器《于阗采玉图》山子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乾隆皇帝的题记,我们可以窥探出一些中国玉石文化。
  
  首先,新疆自古是优质玉石产地,成为我国玉石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石。题记中的落款时间为乙酉春,即公元1765年,此时期乾隆皇帝已经将西域地区的叛乱平定,西域通往中原的玉道再次打通。大批优质的和田玉石被运往京城作为贡品。清朝乾隆时期的玉石文化之所以如此兴盛,这与大量和田玉的引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实,新疆和田玉的开采很是悠久,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周穆王巡游昆仑”传说的记载,两汉时期,大量优质的和田玉制品就被统治阶级贵族使用,并塑造了玉器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影响。即使时至今日,中国玉雕行业大量运用到的玉石材料越来越丰盛,东北岫玉、玛瑙,河南独山玉、密玉,俄罗斯玉,青海玉,南红玛瑙,滇红玛瑙,翡翠等等玉石材料应有尽有。但是新疆和田玉依旧是中国玉石行业的宠儿,很多成名的玉石雕刻大师,依然是坚持以新疆和田玉作为唯一的制作材料。海派玉雕、苏派玉雕等重要的主要玉雕流派在创作中依然坚持以新疆和田玉作为主要的创作玉材。在消费者心目中,也在追求新疆和田玉制品。新疆和田玉的美好形象已经深深烙印在玉雕艺人心中、庞大的消费者心中,更流露在中国玉石行业的每一个角落。
  
  其次,苏州有着光辉的琢玉历史,理应成为当下中国玉雕的中流砥柱。玉器《于阗采玉图》山子上题记诗中对苏州玉雕给与了很高的评价“专诸巷中多妙手,琢磨无事大璞剖”,可以说,乾隆一朝,苏州玉雕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足够重视和认可,收获了前所未有的知名度。以专诸巷为首的制玉场所汇聚了大量精明强干的琢玉艺人,他们一方面为朝廷服务,制作玉石贡品,另一方面培养出很大一批玉石雕刻艺人,他们散落到北京、苏州、扬州等地,为近现代中国玉雕的兴旺发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提及苏州玉雕的发展历史。不得不提起一代宗师陆子冈,他不但可以做玉器落款第一人,更主要的是其创作的玉牌,成为中国玉器中的经典款式。陆子冈的横空出世,使苏州玉雕在明代一朝就已近名扬天下了。正如宋应星着作《天工开物》一书所着“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苏州玉雕在改革改制之后,于近十余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业内瞩目的明星。但是随着海派玉雕的异军突起,扬州玉雕的稳定雄厚,苏州玉雕在现阶段的状况并没有达到其所应有的历史高度,总体上说,苏州玉雕有待提高的空间是十分广大的。凭借着极其辉煌的发展历史,苏州玉雕在不久的将来理应成为中国玉雕行业的中流砥柱,而且是独一无二的主干。
  
  最后,由帝王极度推崇到民间收藏火热,中国玉雕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除却两汉时期的玉石辉煌,乾隆一朝可谓是登峰造极,这与乾隆皇帝对玉石极度喜爱大有关联,乾隆皇帝为很多玉器作品题诗做记,并以玉石之意为其皇子取名,这在历朝历代封建皇帝中是绝无仅有的。乾隆以后,中国玉石行业一度衰败,直至二十一世纪前后,才迎来了有一个发展高峰期。与乾隆时期的辉煌不同,当今的玉器生产已经完全从以帝王推崇转变为民间收藏为制作标准,中国玉雕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民间玉器收藏之热首先基于现阶段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极度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人们对精神消费的需求与日俱增,文玩之风逐渐兴盛。其次基于人们对玉石文化的重新认知和赏识,使得古老的玉石文化再度为人们所认可。
  
  由玉器《于阗采玉图》山子我们可以引发出更多的思考和反省,是玉石文物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1]济南市博物馆。博古撷采:纪念济南市博物馆50周年研究文集[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8.1
  
  作者简介:陈永刚,江苏人,工艺美术师,师承上海特级玉雕大师孙永先生。从事和田玉创作长达二十余年,十分擅长和田玉仿古件、动物件创作。其作品技艺成熟、设计新颖,形成了十分成熟的作品风格。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