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苏州浓郁的治玉文化,历练并滋润着笔者成长。在漫长的琢玉生活中,一切关于玉雕创作体会的感受,都值得被记录和反复咀嚼。一件优秀的玉雕作品面世,都会经历创作者反复的规划设计,首先是思绪规划的引导,而后才是雕刻工艺的施展。因此,对玉雕创作体会进行系统整理,有助于玉雕创作活动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南红 创作 总结 实践 代表作
作为一名琢玉艺人,经历了近几年苏作玉雕的兴旺发展,我庆幸自己来苏州从业的选择是正确的。数年时间里,我的技艺水平不断提高,对玉雕创作的认识也在一步步深入。
刚来苏州时,我做的是白玉小件,在摸索中逐渐领悟到雕琢之道,并有幸得到老艺人的无私点拨,给我很大激励。在漫长的融合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苏作玉雕的艺术魅力。苏作玉雕具有优良传统,同时又紧跟时代发展,在坚守工艺阵地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诞生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琢玉艺人和玉雕作品。苏作玉雕的艺术魅力之所以能够成就,一方面得益于江南灵秀的人文环境。早在明清时期,苏州就已经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重镇,昆曲、评弹等为代表的市井文化异常兴盛,吴门画派为代表的雅致文化在全国也属翘楚。在此双重优秀人文环境的滋润下,工艺造物文化得以迅速成长,并在全国行业内占据着半壁江山。此时期,苏作玉雕响彻京师,以陆子冈为代表的苏州治玉高手,奠定了苏作玉雕在中国玉雕的历史地位。同时,苏州为江南园林古城,小桥流水、枕河人家养育了吴地人细腻舒缓的本性,所以苏州人骨子里就有工艺造物的潜质。加之,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改革开放成果历历在目,国内经济形势一片大好。苏作玉雕经历了数百年的延续传承,才得以拥“天时地利人和”之势,于今天再次厚积薄发。
艺术实践需要不断推进,更需要玉雕艺人不断开拓自己的创作思维。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渐入佳境,对玉雕艺术的理解也从一般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这为创新创作奠定了基础。“行成于思”,思想认识上的提高对我的技术发挥起到了推动作用。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自知现在仅是刚刚起步,今后的路还很长,还得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我深感任重而道远,学习无疑是获取前进动力的有效途径。苏州有着一大批优秀的玉雕创作人才,杨曦、蒋喜等人成为全国玉雕行业的标杆,他们的创作经历和代表作品都将是我们琢玉人的知识来源。同时苏作玉雕日益注重玉雕作品的时代性,因此,学习国画、西洋画、雕塑等不同于传统雕刻的姊妹艺术,都将会对自己的玉雕创作提供帮助。
近年来,我运用南红玛瑙创作了一批作品,南红的材质特性十分突出,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这些作品都凝聚着我的创作灵感和体会,也见证了我对玉雕创作体会的不断提高。以下叙述创作几件玉雕作品的创作感悟:
《悟道》创作动机来自切身感受。如何能有一个好的形式表达呢?我想到了佛教思想中的核心——“禅”。我以“假借”的艺术手法雕刻两位僧人“坐禅”的情景,在表现手法上力求“形高意远”,强调“情思”的刻画,并充分利用玉料天然色泽,加以巧妙处理。不善言谈的我,常处在静静思考中。在《悟道》的刻画过程中,我融入了个人情感色彩,因而作品给人以静的感觉,但在静的深处隐含着不易为人察觉的动感。我认为,“静中寓动”不失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在传统玉雕中,寓意吉祥题材的雕刻形式最为常见。传统是“源”,源滋养着我;我成长于四川农村,田园生活赋予我“泉”,设计灵感离不开这两点。有这么一块玉料自拿上手,我就开始掂量,如何才能达到“材美工巧”这一玉雕设计要求。在多日琢磨后,孩提时代的生活素材给予我创作灵感——结合“因材施艺”的原则。立意为《五子登科》,这一意象设计,运用“化工为巧”的理念,并根据材质特点,将形与色予以协调。五只雏鸡以高浮雕与三维立雕相结合的手法,使形态更为生动,趣味性也得以体现。
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玉雕是有形象的艺术。根据玉料的天然而进行艺术构思,形成独创性是非常重要的。《烟雨江南》是我对江南苏州的情感的抒发,对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怀有一份亲切之情。情源于审美感受,因此就想以心中情感雕刻一件作品,以此来表达形与意。烟雨朦胧中的江南更美,形与意的抽象能产生更多的想象力,审美也就有了深度。
《相濡以沫》这一件雕品另有一番意义。《相濡以沫》的设计体会是要给予“没有生命力的石头”感情,并与之沟通对话。“石不能语最可人”,的确,特种艺术就要学会突破,要凭借雕刻语境刻画出有活力的生命,这才是玉雕艺术至高境界。我抱着这一态度,创作了两只可爱的狗狗,并将情感审美作为主题来刻画,艺术美就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完美统一,而文字解说首先依靠具体的可视形象来说话。《福寿绵长》此作品也是从生活中的观察和理解,将形式美和动态美相结合,雕刻成一老一少的两只乌龟。以高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使形态美更为生动。乌龟能屈能伸,也是长寿的使者。如: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四回:“但愿时时敬诵,自然消凶聚庆,福寿绵长。”
通过对玉雕创作体会的整理,可以让我更加“信马由缰”地创作,在近几年的创作过程中,我也深深领悟到“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真谛。玉雕创作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行为,它不仅仅考验着从业者的琢玉技能,也考验着每个人对于生活、艺术的认知和理解。学无止境,生活在苏作玉雕氛围中,作为年轻玉雕艺人中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将苏州玉雕发扬光大,这是一名传统手艺人应当具备的态度,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1]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20.1
作者简介:谭飞,籍贯四川,现定居苏州,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从事玉雕创作十余年,其作品题材涉猎广泛,设计不拘一格,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从业以来,历经多位苏州治玉名家点拨,琢玉技艺突飞猛进,其代表作品多次获得子冈杯、江苏省新人新作展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