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真境——“子冈杯”之所思所想

[日期:2022-05-0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子冈杯是国内知名的玉雕作品评比平台,它植根苏州,服务全国,有着深广的行业影响力和行业号召力。作为一名玉雕从业者,笔者通过子冈杯这个平台,收获了很多成长营养,同时也参与其中,更为直接地获知自身差距,鞭笞自己获取更为健康正确的创作方向。
  
  关键词:子冈杯 艺术 玉雕 学习 感言
  
  有幸目睹历届“子冈杯”精品展,一次比一次感受深刻,得天独厚的苏作玉雕,方寸之间有神韵,欣赏之余感触多。既有器蕴古意,又有艺蕴今情,之精之能给予我直观,时代创新精神励我志,多元化的形式繁花似锦,格调高雅皆具立意之美,盛会年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硕果累累。展示出苏作玉器永葆青春,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已迈开了坚实的一步。际玉雕大师携作品云集苏州进行玉艺交流,为创新之举,其亮点前所未有,鉴赏异域玉艺之情调,拓展了悟艺之道,开阔了视野,得益匪浅。
  
  新一代玉雕美学的展现为“子冈杯”奠定了时代最强音,奏出了新一代玉雕人的艺术精神和高超技能。通变求新,工造艺就,成为当今苏作玉雕的最新蓝图,有着里程碑式的不凡意义。
  
  予我印象深刻的玉雕新美学的领路人杨曦老师,多次显示出“艺高人胆大”的大师风范,使我看到其作品总在别出心裁,在不断变化中探索时代玉雕美学的艺术精神。有人赞誉其为苏作创新的“标杆”。尤其是杨曦的《流动的乐章》系列作品,让我记忆尤甚。该作品分别以抽象与具象相结合的形体语言,简洁而柔美的线条刻画出不同的文化载体,其《莲相》的镂空莲花纹与怒放的莲花构成对比,融精细奇险于一体,传达出清韵雅趣,散发出现代审美与传统意蕴的强烈气息。杨老师成熟的技巧,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创新心境的自由自在。他是我心目中的表率。欣赏他的作品,总能解读出文化精神的内涵所在和大匠之妙悟之美,流动圆润折美的艺术风格,仅是我初步领会的一点感言。
  
  其实崇拜艺术易,追求艺术难。我的玉雕生涯虽说已有十余年,也得到了师傅的悉心指导和教诲。自己尽管专心学习,但切身感悟到艺术道路不是容易通达的,如今真正明白了一个道理:厚积薄发。早些年师傅曾对杨曦老师取得的成就已作过如此评价,那时我没有深刻体会,看了多届“子冈杯”精品中杨老师的创新作品,给我极大启发。
  
  在展品中出彩,并为众多眼球所吸引的玉雕作品,大凡都有灵光闪现,但其背后必有辛劳的付出和厚积薄发的功底积累。为此我多次前去观赏,努力去解读“玉色天香之美”,力求会心达意以滋润自己。
  
  治玉先治身,这一感悟是参观历届“子冈杯”后又一收获。玉雕协会精心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对我而言是一个治己的良机,目睹多届“子冈杯”丰硕而精美的展品,诸多老师的优秀创作,都指引了我前进的方向,又如一大批玉雕新风采,同样润我心肺,均有“逾画工之妙、匠心之奇”。综观老师们的展品,给予我极大鼓励,并有感言:“传承取精华,雕琢亦挥洒,创意咏大雅,去俗境自高。”行之致远,治己在先。虽然我已参与了多届“子冈杯”,每一届能获得各等奖项,但清晰意识到,有比较才有鉴别,这里的差距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治己是学习、思考、勤奋等综合性的自我提高过程,没捷径可走,也无一蹴而就的可能,唯有修养一生,方是治己长远为艺之道,躬身而行之以致远。学无止境、艺无止境,应为自己的座右铭。在今后的求艺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迈向玉雕美学的新境界。
  
  “子冈杯”精品展会格调越办越高,不仅工艺性多元化,而且表现形式个性化,并确立起玉雕美学未来的方向。传统与创新两翼齐飞,中外艺术也将相互渗透,最为可贵的是当代苏州玉雕人齐心协力奋发向上的精神。古老的玉雕艺术自新石器晚期始,已流传六千余年,在间断的发扬光大与演变中走到今天,而今镌刻出新的篇章,雕琢成无可比拟的时代最强音。推陈出新的趋势将苏作玉雕推向了一个全新高度,每次观展目之所及、心之所动,赏析之余想起古人诗“玉琴清夜人不语,琪树春朝风正吹”。
  
  自视非少年才俊,从四川农村来到苏州拜师学艺,素养始有积累,对苏作玉雕特色才有白云出岫的认识:“匠心经营”、“取法上乎”。古人云:“未有能而不学者也”。抱着学习的态度,从中得到了教益和鞭策。“格物致知”的心灵感悟,令我认识到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思想要精深、艺术要精湛、制作要精美,而个性化的求新变异的时代审美特色更展示作品神韵,体现了神工巧夺匠心真境。这届仅立意标题就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不像以往的俗世的吉祥用词。观念的转变,脱俗超文雅。诗意禅境,其深厚之处借用古人语:“始境、情胜也;又境、气胜也;终境、格胜也。”诗与禅都是美的化身。“子冈杯”精品之盛,游目骋怀,是我寻找玉雕美学最好的“移人之情”,或拉近了“心理距离”,可为师众长为己所学。
  
  我从展品中看到了意象细微与操作思维已从量的变化提升到了质的变化;看到了苏作玉雕美意识的成熟表现的可喜表现,从传统设计观念中脱颖而出,进入到一个现代理念全新领域中。玉文化新时代的大幕已经开启,苏作玉雕在历史上曾有的中心地位切换到一个向多元化开放的前沿,真可谓“化而裁之谓之变”。
  
  参考文献:[1]马建庭。琢玉[M].苏州:苏州古吴轩出版社有限公司,2017.6
  
  作者简介:谭飞,籍贯四川,定居苏州,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从事玉雕创作十余年,其作品题材涉猎广泛,设计不拘一格,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从业以来,历经多位苏州治玉名家点拨,琢玉技艺突飞猛进,其代表作品多次获得子冈杯、江苏省新人新作展金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