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壶的设计方向

[日期:2022-05-0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我在当代与传统中来回奔跑,试图找寻一种新的艺术语言,反复尝试将现代艺术思想融入紫砂壶制作,探索紫砂的可能性。思考个性、趣味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任何跳出固定格式的艺术都有可能真正向前迈出一大步。
  
  关键词:紫砂,设计,发展
  
  古人称万香之中,茶为第一香,紫砂壶乃泡茶的良器,外如紫玉,内如碧云,得茶之真香,气韵文雅,作为茶器,天下无相。所以历来都是文人雅士喜爱使用和收藏的珍品。
  
  一、紫砂工艺历史
  
  宜兴一直都有着久远的制陶历史,早在73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宜兴就有先人开始了烧制陶器,宜兴的陶瓷在春秋战国时代,就能制作出比较精致的硬陶瓷。在秦汉时期,釉陶就被当地人大规模地进行烧制。
  
  “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宜兴茶叶颇具声誉,明代盛行品茶、论茶之风。文人雅士日趋追求“泡茶”,这种省时、容易、直接的冲泡方法,许多人更是偏爱深色茶具,于是紫砂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紫砂壶从煮茶工具转化为泡茶器,功能的转换和文人的喜好,也为紫砂壶小而精致、丰富的文化底蕴定下了基调。
  
  二、紫砂文化发展存在的危机
  
  在茶文化被普罗大众接受迅速发展下,作为长久以来都被人推崇为最理想的注茶器,紫砂壶也一并得到了认识和发展,紫砂产业也迎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在紫砂兴盛的背景下,很多不好的现象也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参与紫砂相关产业的人员变得急于求成,利用对于紫砂不了解的消费群体,对他们进行误导,以次充好,混淆紫砂真正意义和实用价值,并用不符合壶本身价值的高价进行售卖,诱导消费者购买进行收藏。形成一种畸形,夸大的不良发展
  
  2. 对紫砂的泥、紫砂的形态进行过度的夸大,其实言过其实,往往忽视了紫砂真正的艺术意义和创作价值以及制作者倾注其中的文化思考内涵。后人的创作不可避免的被前人影响,要拿来和前人对比。也经常会被认为没有前人做得好。然而,仍有一些摆脱阴影的人,他们敢去创造,敢于去打破,敢于重新塑造前人的作品。进行突破,创作更有当下意义的作品。
  
  3. 对于紫砂的文化研究却是不太透彻,所以体现不出紫砂特有的价值和文化修养。
  
  4.正是这种对紫砂没有贯彻到底的探究精神和新知识的渴望汲取,还处于小心翼翼的阶段,这给紫砂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我们大致可以把紫砂壶分为摹古和创新两大风格流派。相对而言,摹古有珠玉在前,优点是容易模仿,缺点是容易被比较下去。创新乃凭空创造,优点是新颖动人,缺点是容易有哗众取宠之嫌。
  
  而往中点观察,则摹古中有创新,创新中有摹古,实难界限分明。而目前市场上,更受欢迎的创新作品大多集中在这个区间。我个人姑且称为微创新。
  
  在我个人理解上,好的创新建立在对传统吃透的基础上。甚至可以说,好的创新。均经过长期的、刻苦又枯燥的摹古训练。
  
  三、紫砂壶设计创作
  
  紫砂壶创作的“境界美”
  
  器物之美,在于器物,更是在于器物与人的共鸣。
  
  (一)整体突出,表现张力。
  
  在从拿起一把壶开始,在观者眼中,材料的档次,工艺的堆砌、繁冗,一眼看过去便是件心血之作,没有功劳,亦有苦劳。
  
  以我的作品《执》为例,看过了《融》的大破大立,领略了《七贤》系列的文人风骨,习惯我的每一次大刀阔斧的创新,相比之下,《执》像是一种轻描淡写,传统与创新相融,将陶、瓷之美表现得游刃有余。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我看到了一件宋代南方窑口瓷器,可以说是一见倾心。几乎是在看到她的那一刻,我脑海中就浮现了壶嘴和壶把的设计,所以《执》是我迄今为止光素器作品中最快完成设计的一件作品。
  
  (二)精益求精,以微知着
  
  紫砂壶制作是一门精巧的工艺,设计师的手艺功底、设计想法往往就在壶的某些细节上体现,形式上未必有过多的程式化,设计上的创新,技艺上的提炼,要求精细是必要的。
  
  紫砂壶的嘴、把、盖钮等部件,最能体现细节设计,在这些方面要漂亮巧妙,更要特别。可以变现出别具一格的美感。例如《执》这件作品,我在原器造型的基础上,添加了壶嘴、壶把、壶盖、壶钮。壶形以线条变化为主旋律,搭配了三弯流、飞把,肩颈、腰腹、壶盖的线条形成呼应,力求灵动飘逸。
  
  设计壶钮的时候,考虑到这款壶器形高,如果壶钮也高,整体的气就是往上走的,所以我把壶钮设计的稍扁一些,把气压一压,与壶盖相得益彰,使之在灵动中不失稳重。有人可能会说,这样的壶钮不好拿捏,其实不然,我在壶钮顶部设计了一条线,就是为了便于拿捏。这样的做法,对我的作品表达出的想法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造物者手下的器物,不仅仅是供人鉴赏的东西,也是可以相伴、一起交心畅谈的人生之友。在这个境界里,造物者所创造的器物,能够激发欣赏者与造物者心灵上的碰撞,器物则成为传递美感、沟通心灵的桥梁。
  
  人们对于器物往往考虑的是用途,那器物除了使用,还能否带给人平静,能否存在让人停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宜兴陶瓷发展史[M].江苏: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
  
  [2]. 吴敏。论紫砂壶造型设计与思想内涵[J]。江苏陶瓷,2019(2):13,16.
  
  作者简介:
  
  马品一 ,独立艺术家、陶艺家,1994年出生于宜兴丁蜀。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曾获江苏省太极拳冠军,2013年拜入王小龙、高丽君夫妇门下学习传统紫砂制作工艺。且受西方艺术的影响,不断探索紫砂的可能性,试图以紫砂为语言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代表作品《融》系列、《七贤》系列。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