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当随时代

[日期:2022-05-0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苏州刺绣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唐朝,长达三百余年,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刺绣工艺在这一时期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唐代刺绣除了进行丝绸服装加工外,还广泛用于宗教中的绣经、绣佛像,为宋代书画刺绣开创了先河。在工艺图案方面,结束了两汉那种带有上古意味的云气和奔腾的神纹,确立了以花卉为主、清新自由的花鸟纹的主导地位,形成了崭新的具有鲜明民族与时代特征的新风格,形象写实,造型丰满,色彩富丽。由于刺绣对象的扩大与图案造型的变化,表现的技法也随之发展提高。


  关键字:刺绣 唐代 现代 传承


  唐代的刺绣技法突破了从战国、两汉以来以锁绣为主的格局,发展了齐针、戗针等技法。宋代刺绣欣赏品受绘画艺术影响,成为独立的艺术品。刺绣艺人与书画家配合,将名人、画家的绘画、书法在绢地上用针线反映出来,达到了无绣不巧的程度,为文人雅士所欣赏。据明代董其昌着《筠清轩秘录》中记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夺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峻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 苏州刺绣在宋元时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发展到明清,日趋走向成熟。

  
  在近现代的刺绣艺术发展中,剌绣形式与内容多样化的拓展,出现了一批成就卓着的大师。而传统的刺绣工艺,已无法满足当下人的审美需求,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与事实。尽管它曾经有过辉煌的发展历史,但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文化时代特征明显化,作为民间手工艺术的刺绣同样面临现代化的转型。作为新一代的刺绣师,我们要对当下的时代发展作出反应,所创作的刺绣作品要反映人们当下的生活,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我们直面生活。艺术形式的创新,要建立在时代生活内容之上,而不是盲目的为创新而创新。如果我们直面生活,表达当今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同时去研究最能表达我们的形式语言,那么,我们的作品就能令人耳目一新。

  

  同时,我们还要正确的面对传统,传承真正优秀的传统艺术的内核与精神。这个问题看似繁重,然而并不难解决,只要我们重拾对传统精神的内核,不只简单的形式创新,而是源自自身的真切感受,就不会背离真正的传统精神。因为我们生在这个国家,长在这个民族,这门艺术自小就耳濡目染,早已注入我们的血液之中。不必刻意强调创新,当然也不必要刻意强调传承,如若只是简单的继承传统语言的形式,这就不是真正的传承。我们要传承的是精神,是文脉,只要不背离艺术发展的规律,只要我们真实的面对生活,直面艺术本源,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
  
  在此,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简要地谈谈对于刺绣创新的思考。
  
  刺绣《霸王别姬》的灵感来源于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的电影作品,这个经典故事在古代唱本里早就流传,如何把它运用到刺绣作品中是我们思考的主要问题,对此我做了一下分析:刺绣《霸王别姬》以电影《霸王别姬》为切入点,剧中程蝶衣不疯魔不成活的状态让人感慨。《霸王别姬》无论是英雄末路的无悔选择,还是从一而终的坚贞爱情,都无法摆脱它是一部悲剧的命运。然而,在美学的范畴里,悲剧并不意味着可怜、可悲,它有着更为深刻发入深省的意义。无论是楚霸王和虞姬还是段小楼与程蝶衣,面对如此强烈感染力的悲剧美学,我们并没有特别大的欲望来表达可悲可怜的故事、去刻画命运悲惨的主人公。而是将不动声色的形象并列组合,使用了京剧中的脸谱形象展现出来。同时留给刺绣语言发挥表现力的空间,用浓烈的色彩来阐释自己的情感,并使其得到释放,留给观众足够的想象空间,观者结合自己不同的生命体验来解读作品。
  
  要创作好一幅当代刺绣作品,首先它有一个文化出处, 有文化的底蕴及内涵,然后用当代的审美眼光去解读它,表达自己内心的语言。诗人用诗句表达内心,而我们就用手中的针与线来表达内心。比如说:一棵树,每个人对它的解读都是不同的,建筑师看树,是如何把它改造成建筑材料用品;科家看树,是想他的组成元素结构;伐木工看树,是想用什么工具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砍伐;所以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事物都有独特的见解与感悟。
  
  作品《融》是结合门与四大神兽的元素来表达东方哲学中对文化的思考,着重强调包容这一典型的东方文化性格。中国古代传
  
  
  说中的四大神兽是古代神话和天文学结合的产物,其代表着四个方位和四时季节,门寓意着开放、通行、接纳、融合。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形态,敞开文化之门接受四方的异域文化。作品还结合了具有季节代表性的银杏叶和石刻。其中画龙点睛的还有石刻中自由游动的小红鱼,增添了几分灵动,整幅作品表达了古今中外文化的交融、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太湖的形象是多面的,每一面都营造出不同的意境,无论“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还是“八百里太湖跨六州”, 她那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迷朦之境,至今引无数文人留恋。刺绣《迷朦太湖》就以虚实乱针绣再现了太湖的浩瀚无际而又缥缈朦胧的景象。
  
  有这样一扇无形的门,有的人紧紧地关
  

  
  闭,有的人半虚半掩,有的人全然敞开。这扇门的名字叫“心门”。正因为有了这扇门,心灵世界就有了不同的色彩,人生舞台上便演出着不同的故事。采用特殊的真丝面料,用传统的乱针绣针法来演绎心中的门。此作品的门环,绣的极为逼真,但是作品的精髓却是那个不起眼的锁芯,因为这把锁芯不是一把老锁,而是一把新锁,使得作品更加具有生机,具有时代的特征。笔者认为,每当设计一幅苏绣作品的同时,都不单单赋予它传统的技艺,而是要将创作者的思想及语言,注入作品,使作品得到更好的升华。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思想逐渐开放,苏州剌绣艺术也需要与时俱进,刺绣艺术家不仅要将自己的艺术思想融入刺绣作品,而且要大胆创新,探索出新的刺绣艺术语言和新的艺术表达方法,创作出全新的刺绣艺术作品,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作者:张黎星  高级工艺美术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