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石榴是我国当代着名美术大师吴冠中的油画力作,他对河北获鹿县李村(他曾在此地生活)的石榴记忆尤深。画作构思巧妙,淋漓奔放,墨枝交叉,传统形态,直线、弧线,收缩、放射,竭力发挥线之体量。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杨柳的叶子,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着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并舍去了梅柳之短。画面中石榴的叶子层层叠叠,色彩丰富而微妙,将叶子的灵动与茂盛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的石榴果实红中带青,有的红中带黄,也有的已经老熟,红彤彤的,裂开一口,露出珍珠玛瑙般的种子,好像少女嫣然一笑的皓齿。石榴花结成了果实,我觉得棕红的石榴比朱红的石榴花更美,石榴张嘴闭嘴石榴红,好一派升平气象!尽管我绣过油画作品,但是绣这幅吴冠中老师的油画还是第一次,心里不免有几分忐忑。我揣摩着吴冠中老师的这幅作品,渐渐领悟到了他创作《硕果累累》的深刻内涵。看着这一树果实累累的饱满石榴,我觉得这小小的画面中表达着生命之充实与无限,收获之欣喜与渴望。心中的忐忑不安慢慢地消失,能绣好这幅作品的信心也越来越坚定。
关键字:苏绣 针法 油画
怎样才能绣制好这幅大师的作品,使苏绣与油画在神韵相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呢?通过解读,我认为应掌握西方绘画中对光影、透视及色彩的处理方式,使用中国传统的刺绣针法和丝线结合的新思维,新技法,从而进行新探索和新创造,更好的来表现西方艺术。在卢福英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领会到要设法摆脱那些不适合当代苏绣审美标准与内涵的束缚,注重虚实结合和整体效果。于是,我对油画《硕果累累》的绣制有了初步思路。
我选择较短的针脚,运用碧绿、绿色、豆绿等颜色,采用乱针绣来绣背景和石榴的叶子,运色丰富,用线活泼,富于变化,使得石榴叶子在阳光下稀密相间、浓淡适宜、错落有致、若隐若现。在视觉上追求 “仿真”效果,即突出物像形状的逼真,其色彩比传统的苏绣更加丰富,人们从不同角度观看都会显示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我以小乱针绣制近景中的树杆,丝线的自然光泽配合以刺绣线条的针法,表现出很强的立体感,再现了树杆的质感。根据石榴的生长规律,我运用大小乱针分层加色,以细腻的线交叠加覆盖,把各种生长阶段的石榴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了,洋溢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色彩原理的基础上,我采用了既协调又对比的手法,选用七、八套不同色相的绿色绣制石榴叶子,鲜明突出主题。而石榴自身的色彩也是用了红、棕、青、黄等不同色级不同色相的丝线,运用色彩暖色调的微差变化,层层自然地递进,表现了石榴在阳光下生机盎然、健康成长的景象。特别是已经裂开口露出籽儿的石榴,我选择了偏细的线条,较明亮的朱红色,以细乱针绣来表现它饱满的籽。收获的喜悦,得到真切的流露,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陶醉,略显朦胧的感觉又带给人无尽的遐想。
作品《硕果累累》绣制完后,参加了各个展会,并在第十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儒士儒家·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优秀奖;在中国创新设计文化展暨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荣获创新产品设计大赛中获得金奖。
通过绣制《硕果累累》这幅作品,我在乱针绣的技法和运色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对乱针绣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乱针绣”在刺绣中运用长短不一、纵横交叉的线条对作品进行分层设色、掺色,其审美特点首先在于一个“乱”字,而这种刺绣中的“乱”是有情理、有规则的乱,乱是为了求得整体的统一与更活泼的变化。在创作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意向来安排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深浅,同时还要以“情”运针,以“线”达意,情意相融,以丰富多变的针线来体现作品的线条美与立体感。让人感到在乱中感受到作品迸发出的视觉冲击力。其次,“乱针绣”在审美上还特别注重色彩效果,它比一般刺绣的层次要多得多。由于在刺绣过程中各色丝线经常交织重叠,所以“乱针绣”作品的色彩效果十分明显,装饰感很强。因为丝线有光泽,绣面上各种不同方位的线条,在不同方位的光线下,它的色彩有不同的。而我们就要抓住这一特性,以乱针绣在表现油画作品时,借助于丝线的疏密与粗细,线条的开合、起伏,使画面更加生动富有活力。在刺绣过程中,线条在“虚”和“实”之间十分注重内在的节奏,似虚非虚、似实非实,“虚实乱针绣”是以简单的线条在有限的空间里来表现丰富视觉内容。其绣制的图像看似简单,实则深厚,有一种独特的视觉意境,在艺术审美上达到了“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独特境界。审美观念的变化,迫使刺绣设计者重新思考观念的更新、技术的改变、材料的运用和形式的创新,在继承优秀技艺和文化的基础上,还要完备自己的知识结构,选择新的立足点,这样才能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作品。创新才是苏绣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创新绝非空穴来风的臆想,必须在继承苏绣优秀传统技艺和文化的基础上方能前行。刺绣包含的技艺、针法十分丰富,单单针法就有四十多种,对传统刺绣技艺的继承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苦练、扎实、循序渐进,才能获得成功!
作者:张黎星 高级工艺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