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乱针绣的历史与发展

[日期:2022-05-2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中国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艺术传统,在中国刺绣艺术史上,清代沈寿举办南通女红传习所创造了仿真绣,继沈寿以后,常州杨守玉女士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创立了乱针绣的艺术,她与仿真绣相同之处都是吸收西洋画原理,融于中国刺绣之中,但沈寿先生是“以新意,运旧法”而杨守玉先生是“以新意,运新法”她一改千年一贯平面刺绣,一下子变成“立体”绣品,画面生动色彩丰富,锦纹流畅,自由奔放,令人耳目一新,为中国刺绣开辟了新的艺术天地,树立了“笫三块里程碑”,在当代刺绣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何让乱针绣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个传承人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我们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让非遗有更强的生命力。


  关键字:乱针绣 历史 发展

  
  刺绣的发展是与社会文明进步息息相关的,看似平凡的刺绣关系到民俗民风、手工技艺。从作品一针一线的形成过程中锦上添花的刺绣绝非雕虫小技。
  
  2015年|10月《安德洛墨达》,《金毛犬》入围纪念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先生诞辰120周年暨江苏省乱针绣艺术精品展,其中《金毛犬》在这次活动由获得新人作品赛获得铜奖,2016年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项目(刺绣)组获得三等奖,2019年第二届中国手艺创意设计大赛刺绣组获得三星作品奖。《安德洛墨达》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安德洛墨达是埃塞俄比亚国王剖浦斯和王后西奥佩娅之女,其作品为正面女裸体的绣品,把婀娜多姿的少女体态,细腻的肤色与质感,松柔的长发,这一切美感都运用得丰富多彩,丝线活泼潇洒的针法,淋漓尽致的刻划出来。
  
  《金毛犬》在绣制过程中,因为乱针绣的针法是对传统针法平、齐、密的颠覆性的革命,在灵活、交叉、重叠中更能体现撞色而产生的偶然性,所以本次对于色彩的学习获益非浅。对今后的实践是大有裨益! 偶发性色彩的内容,对我们乱针绣的针法尤为重要,能起到比绘画更为丰满的效果。 用交叉乱针层层叠叠,乱针绣中丝线的使用就相当于色彩,有一定的亮度,在绣制过程中可以利用材料的特点,制作人物的衣物动物的毛发等。在一幅作品绣制前首先要了解作品,确定作品的三色原理和虚实关系及阴影处,在乱针绣的创作中凡是虚处,远处和暗部,阴影处的景物。可以利用中间色来虚化,而近处则要相对清晰,而达到远虚近实的效果,目的是为了画面的空间感,乱针绣酷似西画中的油画,所以它要比一般传统刺绣的层次丰富的多,通过将不同的色线层层堆叠,达到色彩的饱和,但它又有别于油画,油画中两种色相的颜色,混合在一起就变成另一种色相,而在乱针绣的作品中用两种色相的丝线叠加会产生另一种色相,但是原来的色相依旧存在,绣制过程中绣线不断交叉、渗透、叠加的过程而形成特有风格,通过色彩文化系统的学习,将色彩物理中的色相、明度和纯度结合渗透进乱针绣,使画面丰富多彩,用灰色色线表达画面阴影明暗虚实变化。所以要求我们需拥有绘画基础和理论知识,运用色彩文化将撞色发挥到极致,在绣品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最终利用色彩应用使得乱针绣这一传承文化发扬光大!
  
  老百姓的生命,需求要高于一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我觉得乱针用在日用品上尤为适合,乱针绣由于针法交叉重叠,纵横交错,长短不一,可以利用针法的虚实来体现绣品的质感,让刺绣衍生品更好地体现特色与立体感,可以不同于苏绣的“平、齐、密”在交叉重迭中体现色彩的碰撞,产生丰富的色相,从而得到更好的效果,具有极强的艺术欣赏性和较高的收藏价值。
  
  2017年10月,进入无锡江南大学,成为刺绣服饰生活用品研修班的一员,进行短期三个月的培训,张毅教授从全国四面八方请来大家为我们授课,多达几十个研究生为我们服装秀活动提供全方位服务,使我们的作品得以成功展示,从而深受鼓舞,方方面面的专家用心教授,也让我们自信心大增。
  
  通过这次学习,不仅是对视觉感受的一次冲击,更是中华悠久文明历史的文化传承,我要珍惜这次学习机会,把学到的东西充分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努力提高自身的刺绣水平和艺术修养,重新定位自已,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十年,二十年做同样的东西,没有创造出自已的东西,充其量只是个匠人。
  
  联想到当年日本风糜于世的猫头衬衫,原本只是遮掩衬衫袋囗上的污渍,就在袋囗上绣了个猫头,这就是个好的开创,也利用了刺绣使服装大为增色,从而提升了品牌价值。要是没有上好的效果,怎么能风靡于世?日用品要求平整耐磨,而乱针绣正符合此特点要求,伴随着民俗风情的流传沿袭至今传承不断。在代代传承人的努力下,传统的刺绣与创新相结合,得以不断的完善。
  
  中华文明成果具有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传承的载体。由此衍生出来的文字、语言、刺绣、民俗等传统文化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融入生活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为传承人,我们不仅要师从先辈的传统,还要系统科学的学习钻研,国家对非遗传承寄予厚望,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璀璨瑰宝。我们肩负着传承发扬民族瑰宝的重任,要让更多的作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就要拓展自己专业设计的思维和角度,将所学的东西灵活运用,努力挖掘新元素,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让更多人去了解刺绣艺术,喜欢刺绣,参与刺绣,为刺绣非遗传承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刘志娣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