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玉雕与学院派玉雕关系

[日期:2022-05-2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本文简单陈述了传统玉雕和学院派玉雕的各自特点,理念出入,以及当代玉雕发展的现况分析。
  
  
  关键词:传统,学院派,雕塑,玉雕,理念。
  
  初次听闻“学院派玉雕”一词,拜读于钱亮老师的一篇文章《“学院派玉雕”来袭》,文中一句[1] ““观念”一词在玉雕中似乎很少提及,而在当代艺术中却比比皆是。当把这个词用在玉雕创作中,其实很难界定最终它是一件玉雕作品还是当代艺术品”。 行业内争议较大的暂且就分为两个派别“传统派”和“学院派”,似乎历史上每一个富有改革争议话题的群体出现,总有“顽固守旧”的传统势力的极力阻拦。但是这场争论的核心却难得的不围绕利益,以学术的角度切入,以研讨的精神讨论。亦是由此楔入此文。
  
  1.玉雕的历史演变
  
  1.1传统玉雕
  
  传统玉雕的学习一直是以师傅带徒弟这样言传身教的学艺方式一代一代流传至今,学生并没有接受系统的美术教育学习,而与玉雕有关的文化、雕刻、绘画等知识是与师傅传艺同步进行,亦并无严格的先后顺序和系统教学。所做作品偏向传统,受传统玉文化影响深刻。
  
  1.2学院派玉雕
  
  学院派玉雕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先系统的学习美术雕塑及艺术理念,后进入玉雕圈学习从事玉雕工作,二是本为玉雕圈的从业者,已经习过传统玉雕的方式流程,后进入美术院校深造,在艺术和雕塑理念上学习当代艺术及西方雕塑知识。所做作品传统概念较轻,更注重作者个人理念表达。
  
  2.玉雕与西方艺术
  
  2.1 传统玉文化
  
  玉雕的第一要义是“玉”其背后所承载的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玉文化本身,而这玉文化与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政治历史文化密切联系。权利象征;礼器;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有五德之仁义智勇洁,以及从古至今的文人气度等这都是特属于中国的文化语境内的玉文化底蕴。
  
  2.2西方艺术
  
  西方艺术史则没有以“玉”文化本身的脉络可循,这是东西方文化差别。而所谓当代艺术和现代雕塑的观念,意识形态和艺术立场算是从杜尚和罗丹开始到如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并且杜尚的《泉》起初是达达主义为反艺术运动,这里面也没有东方的玉文化影子。罗丹的雕塑亦是试图使艺术接近于日常生活的现实主义雕塑。当代雕塑使用“玉”这一材质,看重的也是这一材质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甚至是“反材质”的,使这一媒介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核心,此为“艺术事件”,不属于“玉雕”。
  
  2.3 两者关系
  
  如果从字面上来解释艺术与工艺的话,在我看来,首先它们二者都有个“艺”字,“艺”主要是指技术、技能和,而“术”有策略、方法的意思,因此,“艺术”就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有策略的技术。而“工艺”则更多的指向技巧方面,是精巧细致的技术。
  
  3.当代玉雕
  
  3.1 当代玉雕需有根
  
  “当代玉雕”我个人认为含义应该通俗—— 即当代玉雕师创作出的具有当代审美的玉雕作品。我所认为的当代玉雕创新是在材质本身和玉石背后的文化背景作为根基,这是根。再结合我所接受的西方艺术和东方传统的艺术教育已经当代人的审美来进行创新。就如书法一样,必然要经历临帖这一过程,没有临过古帖而直接拿起毛笔的所谓书法,充其量是在写字罢了。又如相声,说学逗唱的基本功,这是扎实的基础。
  
  3.2 当代玉雕的题材
  
  玉雕作品的题材有框架限制,需要在既定范围内创作,文化内核的传达通过传统题材的提炼来反映于玉石材质上。而当代雕塑则没有这些限制,更多的是作者表达自己的内心诉求,更没有凌驾于材质与文化之上的框架,可实施范围较广。如果是做玉雕,就需根植于传统,以现代手法来展现题材与观念,如果脱离了传统,追求当代艺术的的内核,我更愿意称其为“雕塑”而非“玉雕”。比如杨曦先生的玉雕作品,题材与内核都不脱离传统,表现手法结合现代审美,还有邱启敬先生回归于中国传统文人气度和佛道家思想的传统文化路线。
  
  3.3 当代玉雕的文化根基
  
  在玉文化本身这道文化语境里 当代人追求艺术性的创新需要立根于传统而不脱胎于传统,先师古而后创新。可以从中国传统的艺术和文人那里研究一下艺术深度,传统之于现代,断是不可偏激的一边倒,传统之美,深植与东方人血液中的审美意趣,尤其玉文化数千年的传承,需立足于此,如根之于树,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
  
  4.结语
  
  言至于此,并非要分个高下,两股阵营也不必对立,新鲜血液的注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取所长的将这门传统手艺旧貌换新颜,各位同行共勉。
  

  参考文献

       [1] 钱亮 《中国雕塑》2014年第6期


      作者:董月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