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料,玉雕创作之精要

[日期:2022-05-3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玉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当今的中国玉雕依然拥有庞大的从业队伍和深刻的影响。一件玉雕的创作过程,囊括了很多程序步骤,其中,审料就是重要一步。笔者对审料进行简单梳理,并以实践经验加以叙述。
  
  关 键 词:玉雕 设计 研究 精要 审料 创作 
  
  中华民族玉文化延绵数千年不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影响力和感染力。时至今日,玉文化以其玉器行业依然在当今社会中持续发展,无论是艺术成就还是市场影响,均到达了较高的历史地位。作为传统玉文化的爱好者,和玉器行业的从业者,笔者想要从玉雕创作的角度来阐述,一件完整玉雕作品的初始阶段是如何完成的。因为,玉文化是由一件件玉雕作品这种小的元素逐步构建起来的,可以说,玉雕作品是玉文化体系的一块砖瓦,由无数的砖瓦才可能建筑出玉文化这座大厦。
  
  笔者认为,一件完整玉雕作品的初始阶段,便是审玉。何谓审玉?我们常言因材施艺,也大概意思相同,就是仔细研究玉料本身的属性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加以设计构思,进而开启有效合理的玉器创作。
  
  在从事玉雕创作的二十余年时光里,笔者始终将审料作为玉雕创作的精要,并且投入了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感知和设计。审料之所以谓之精要,很大程度是因为审料能够将一件玉石原材料尽最大可能的演化为玉雕作品,而且这种演化是完全出于想象和构思的。因此,审料的过程又有别于设计的过程。审料是完全基于玉石本身的属性特征而进行创作构思,是全盘性和方向性的整体构思,而设计则更多地是考虑到作品的整体布局、工艺细节等等工艺创作过程中的局部问题。众所周知,一件玉雕作品的品质格调最大程度上受限于它的整体性。因此,笔者认为,审料是要比设计更为重要和关键。
  
  那么,在玉雕创作过程中,如何对各个材质进行差异化的审料处理呢?笔者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首先,对和田玉白玉进行审料,必须考虑到和田玉温润的玉质属性和内敛含蓄的精神内核。和田玉白玉最贴合国人对玉雕的认知,也最符合中华民族沉稳内敛的民族气质,和田白玉也是受社会大众欢迎的玉种。因此审料阶段,就已经对和田白玉的一些表现技法和题材做出选择。在表现技法上,考虑到一些优质的和田白玉市场价格很高,多采用一些浮雕技法,尽可能地保有材料的最大克重。同时,在创作题材上则更多地选择一些喜闻乐见的题材,最大程度地满足大众对传统玉雕作品的需求。其次,对有色和田玉玉料进行审料,这里所说的有色和田玉,是指和田玉中的青玉、碧玉、墨玉、糖玉、翠玉等等色彩丰富的和田玉玉种。此类玉料审料,首先就要考虑到材料的颜色属性,从材料的颜色属性上进行题材选择,比如墨玉,色泽深沉,适合雕刻人物件中威武雄健的正面人物,比如钟馗。颜色鲜嫩的碧玉,则适合雕琢一些花鸟、美女等较为轻柔、女性化的题材。再比如,对其他一些玉料如绿松石、南红玛瑙等,首先要考虑到这些非和田玉玉料的硬度,同时又要考虑因其材质胶质感浓烈而表现力丰富的特性,可以大胆地去创作一些全新题材,充分发挥其材质可塑性强的特性。以上所提到的差异化审料,也只是日常创作的一些基本审料原则。具体到某一块材料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大致的审料方向恰恰如此。
  
  审料除了从材质本身的属性特征出发以外,还应当从该材质的使用历史、产地归属等等诸多因素出发参照。比如说,和田玉中的糖白玉、糖黄玉等玉种,在战汉时期的一些玉璧、玉圭等玉器中经常出现,这一类玉料就可以在审料过程中,往仿战汉作品做。这一类作品成品后,会有很多高古味道。
  
  审料之于玉雕创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审料既可以确定创作题材,又可以在创作技巧上给与帮助。这是长期实践经验不断积累的结果。下面就一件笔者创作的作品阿拉善玛瑙作品对审  料这一理念进行阐述。
  
  阿拉善地处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北疆沙漠区域。阿拉善玛瑙诞生于此,它们色彩艳丽、质地坚硬细腻、触感温润。是作为雕刻原料的上等玉料。笔者接触阿拉善玛瑙创作还是几年前的事情。一次阿拉善蒙古执行,让我决心创作一件阿拉善玛瑙作品。这件作品选用的阿拉善玛瑙材料颜色较为单一,是块玛瑙的断面,分布有大面积的白色肉质,周圈又是天然的玛瑙石皮。审料时考虑到这件材料的颜色单纯干净,像极了阿拉善的万里长空,我选择创作一件描绘草原生活的玉雕作品。作品《鸿雁的故乡》便应运而生。该件作品采用了镂雕结合浮雕的创作技法。镂雕部分雕刻了蒙古包、鸿雁等草原标志物象,大面积镂空,彰显了草原天空的辽阔无垠。浮雕部分则刻画出一把马头琴,萦绕马头琴周遭的又是优美动听的旋律。该件作品完工后效果极佳,并成功入选了全国工艺美术双年展,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荣幸之至。
  
  《鸿雁的故乡》完成后,我曾在回忆创作的过程中,写下来这么一段话“初到草原便被一望无际的原野震撼,望着大地上白色如繁星点缀的蒙古包,掠过长空的大雁,回来便将这一场景融入到玉雕设计当中。脑海中时常神往着这样一幅场景:落日染红了天边,余晖将草原镀上了一层金灿灿的光边,静静地站在心仪已久的草原上,目光的不远处,孤独地响起马头琴,那悠远苍凉的琴声回荡在广阔的原野上,回荡在心上……有人曾说过,一首马头琴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确实,马头琴的琴声幽怨而旷远,低徊而婉转,如泣如诉,如怨如幕。听着马头琴曲,此刻,不想说话,不想做事,闭目冥思,仿佛世界都已凝固,心灵会情不自禁地随着悠怨的琴声而升华”。
  
  一件优秀玉雕作品的诞生,注定会被注入很多的心血,而审料的过程无疑是最为重要,也最为耗费精力的。
  
  参考文献:[1]王希伟。玉雕技艺。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19.01
  
  作者简介:陈永刚,江苏人,工艺美术师,师承上海特级玉雕大师孙永先生。从事和田玉创作长达二十余年,十分擅长和田玉仿古件、动物件创作。其作品技艺成熟、设计新颖,形成了十分成熟的作品风格。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