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岱宗览胜》地屏为例浅析扬州雕漆的制作

[日期:2022-06-2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扬州漆器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300多年,扬州漆器战国时候就出现,在汉唐时期得到了兴旺的发展,在明清达到了当时中国漆器制作的顶峰,与扬州的历史几乎同时形成。扬州漆器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最具有中国特色传统工艺品种之一,其制作工艺精湛,技法丰富包括点螺、剔红、款彩制作工艺等十大类工艺门类,而雕漆是其中最为繁复与重要的一个工艺,工笔精刀摹美人,环姿燕色幻如真。晶莹髹漆千层罩,月里嫦娥羡几分。"雕漆,它绚丽夺目但不艳俗、它工期最长需要制作者 定下心来慢慢完成,它色彩稳重大气,是我国传统工艺以及扬州地区的瑰宝。
  
  传统的雕漆的制作图案以山水、花鸟、博古等为主。因雕漆工艺技术的特点,下刀后无法改变,所以要做到每一步都不出错,再做到雕刻图案生动形象、精彩绝伦就更加有难度了,这对雕漆手工艺人手上功夫的经验、艺术造诣、艺术追求有着极高的要求与考验。
  
  关键词:扬州雕漆 制作工序 红雕漆《岱宗览胜》地屏
  
  扬州雕漆与北派雕漆对比极为不同,其雕刻手法要求下刀之后处理边缘圆润、看不出下刀的痕迹,设计的图案精巧细致、雕刻的层次准确丰富,于带有浓浓的江南水乡文人画的风格。
  
  扬州雕漆制作工序繁琐,主要有制漆:选用上等的提庄漆与桐油,银珠等通过比例调制出所需的色漆;设计:设计是雕漆的灵魂,是一件产品是否能够成功的根本,设计不光光是图案的累积,设计要有动人的故事性,要能够抓住欣赏者的内心;制胎:扬州雕漆一般选用麻布胎也就是脱胎的技法,与北京铜胎瓷胎不一样的是麻布胎与漆的附着力是最强的,漆层不容易脱落,具有很好的永恒价值。光漆:也称为髹漆,就是将制好的大漆用发刷一遍又一遍的刷在底胎上,为了达到可以雕刻的厚度,一天分两次刷漆,要刷到一年左右的时间,有时候更大的产品为了追求更多的层次会刷到更久;贴稿:是指用调制好的浆糊将设计稿贴在光好漆的底胎上,阴干后不能出现脱落;雕刻:一、审稿,看清楚稿子的每根线条,哪里线条交代不清楚的先分析好,然后在稍作改动。二、制作:开始动刀。先“开”,把不要的地方都剔掉,再“出胚”,用平口刀把前后关系用高低的方式表现出来运用绘画上的进大远小的理论。三、出细,也就是把细节刻出来。画的好,做出来的效果就好,给人的感觉就自然,不会那么不舒服;等干:将雕刻好的产品放在屋顶的位置日晒雨淋,加速漆的干燥,只有漆干到表面硬化后才能打磨。磨活:指把等干后的产品进行打磨。先用打磨刀磨去雕刻时留下的刀痕;再用不同粗细的砂纸或者磨石进行打磨,一般打磨到2000目的砂纸才结束,抛光 :当“磨活”完成后,用最细的瓦灰加水,拿刷子不停的刷洗,把跟脚处理干净,做里:将雕刻好的作品反面或者器物的里面用推光漆做好反底。上蜡:用蜡快加热后,用细刷将其刷在雕刻打磨好的表面上,增加光泽。
  
  红雕漆《岱宗览胜》地屏创作以泰山为题材,是源自对泰山的崇拜,泰山是我国四大名山之一,其人文、历史价值无可比拟,是文人墨客、世间百姓的崇拜,是历代帝王告祭的神山,设计师张宇先生对泰山也有着不一样的感情,他说在1984年的时候他带着妻子女儿登上过泰山,当时就被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所吸引,如今设计作品时回忆当年场景仍是意犹未尽流连忘返。凭借当年是记忆,他查看大量图片便开始了《岱宗览胜》的设计工作,制作完成的设计稿就是一张优秀的山水画作品。
  
  红雕漆《岱宗览胜》地屏画面由于尺寸太大分为五片进行制作,中间最大的那块长2.95米,高1.98米,泰山的主景汇聚在中间那块,可以看到熟悉的中天门、眺望石、云步桥、等等多处景致,层峦叠嶂,层次丰富。地屏的背面由张宇先生的挚友张雨诚先生题字杜甫诗《望岳》,结合扬州漆器的另一种表现手法刻漆贴金制作,有着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在创作中一直秉承的理念是设计人员要一直跟踪产品制作,直到作品完成时设计工作才算完成。这件作品从设计人员开始酝酿创作时,便开始了底座的设计和底坯的生产加工,这些工作是齐头并进同时进行的。为了达到更多层次的表现,这个地屏足足刷了700多道漆,并放在背阴处两年,是为了让漆的颜色反过来,达到最佳的效果,终于在2019年3月,红雕漆《岱宗览胜》作品开工了,经过厂领导的反复研究决定选用杨秀华、张飞洋等以五位年轻80后为主的雕漆艺人完成这件作品。对外宣传他们是“泰山小分队。” 
  
  作为制作者中年轻一代的佼佼者,张飞洋主动担当起了中片的制作工作,中片尺寸大于其他4片,张飞洋必须和其他四人用同样的时间完成,这样大家才能互相配合,但是同样也带来的是更大的工作量,同时作为中堂,所有的主要景点,视觉的中心就集中在此,必须做的更好才行,正因为此才选择技术较为全面的他去制作。在他的学艺过程中离不开师父张来喜的帮助,师父指导他在艺术特色上,高、中、低浮雕和中国画的点、线、面得到了更加有机的结合,融为一体。雕刻技法上,浅雕、镂雕各种雕刻技法结合国画中各种皴法的运用,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在他制作房廊的时候,也请来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给他指导,最终通过努力,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中片的制作,其他几位也是通过各自的努力完成了各自的任务。最终一幅完整的作品坐落在眼前时,张宇先生与几位制作者不约而同的笑了,他们的笑声中饱含了成功的喜悦,付出辛苦劳动的收获以及对未来雕漆事业无限的遐想。
  

  传承,正是有了张飞洋这些肯于努力,肯于学习的年轻人才有了继续,张宇先生前不久因病与世长辞,但是他留下来的作品、留下来的精神,将伴随着扬州漆器的传承永远流传,扬州漆器髤饰技艺正是有了扬州独特的人文美丽才能2000多年来都受到大家的喜欢。愿扬州漆器这抹惊艳的中国红传承不息,再续千年。


  作者:张飞洋   蒋超

回到顶部